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1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粤东海山岛全新世硬壳灰岩的沉积特征及其岩石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粤东海山岛南部海积平原发育有大面积的全新世碳酸盐岩,分布范围极广,从陆上一直延伸到海域中。通过实地地质调查以及岩石薄片的镜下鉴定,发现该区发育的碳酸盐岩贝壳碎屑含量高,经大规模机械分选和搬运,大多数贝壳碎屑的粒径大于2.0 mm,胶结良好,密实,硬度大,岩层以低角度向海倾斜,倾角小于15°,根据其沉积特征和岩石学特性,本文将该处碳酸盐岩定为硬壳灰岩,而非前人所定的海滩岩或贝壳堤岩。据14C测年数据,自下而上获得典型地质剖面上3个层位的年龄分别为3 080±90、1 920±75和1 330±60 aBP,可以确定该处硬壳灰岩形成于中全新世末期至晚全新世,对应于中全新世的高海平面期。海山岛的硬壳灰岩形成于全新世冰后期海进的滨浅海环境,指示相应时期古海面潮间带至潮下带的高程。沿山麓分布的硬壳灰岩指示相应时期的潮间带,它与发育于海拔8~9 m高处的海蚀刻槽共同指示古海岸线位置。  相似文献   
22.
冲击钻凿岩石可钻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冲击钻凿岩石可钻性的试验研究在坑探以及其它采掘工程中都有重要意义.本课题选择了点载荷、回弹仪和捣碎法等三种试验方法,进行了两次现场与实验室试验.在辽宁、江西、河南、陕西、安徽等省,共10个矿区的23种岩石中取得大量与凿岩机钻速V、回弹值RN、点荷强度Is(50)以及捣碎法普氏系数fT、岩石强度系数CRS等指标有关的原始试验数据.运用了概率统计、灰色系统理论以及模糊数学等分析方法,并借助微机进行了数据处理与回归分析.对于RN、Is(50)、fT、CRS等指标与钻速V的相关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显著性水平α=0.01下,点荷强度Is(50)与钻速V的线性相关显著.在显著性水平α=0.05下,仅有改装后的回弹仪HT100R4.5和NT225R6的回弹值R1和RN2与钻速V的线性相关通过检验,而RN1优于RN2.捣碎法普氏系数fT、岩石强度系数并不是在所有岩石中都与钻速V有相关关系.因此,提出予估风动凿岩机、直径40mm一字形钎头钻速V-的方程:V-=[61.68-3.97Is(50)]Kp·KN(cm/min)式中:Is(50)-岩石点荷强度(MPa);Kp—风压校正系数;KN—凿岩机输出功率校正系数以点荷强度Is(50)和凿岩机输出功率N为变量绘成予估钻速的诺模图.以点荷强度Is(50)为分级指标将岩石可钻性分为七级.虽然,用回弹仪予估钻速的精度低于点荷仪,?  相似文献   
23.
日本九州俯冲带是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汇聚边界上一个独具特色的区域, 也是研究俯冲带内板块构造作用的理想场所。为了解该俯冲带内的板间应力状态和相互作用, 本研究利用震源深度大于20km的97251个地震事件, 通过b值计算详细刻画了该俯冲板片上表面以及垂直海沟走向的剖面特征。结果发现, b值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变化, 整体上沿南海海槽和琉球海沟从东北往西南方向逐渐增大, 同时在俯冲的九州-帕劳海脊上存在显著的低值区。从b值与应力的负相关性推断, 进入俯冲带的海脊以及海脊东北侧的四国海盆洋壳与俯冲带上覆板片耦合作用较强; 而在海脊西南侧, 俯冲带内汇聚板片的耦合作用相对较弱。究其原因, 本文认为九州-帕劳海脊两侧俯冲洋壳在形成时代和汇聚速率上的差异起着重要作用。对于九州-帕劳海脊来说, 俯冲带浅部的低b值区主要是由于隆起的海脊增强了与上覆板块的耦合作用。随着俯冲深度的增加和俯冲板片倾角的急剧变陡, 沿海脊可能发生了板片撕裂, 从而释放了海脊与上覆板片间的挤压-剪切应力, 使耦合程度大大减弱。  相似文献   
24.
太平村钼矿区出露地层为太古界迁西群马兰峪组片麻岩,同成矿构造为密集分布的细小张性裂隙,辉钼矿石英脉、辉钼矿微细脉及浸染状辉钼矿为本区辉钼矿三种赋存形式。矿体呈不规则状产出,矿床自然类型属细脉浸染型。由于应力作用和岩浆活动对围岩产生破坏,形成大量不规则裂隙,深部成矿热液伴随岩浆活动沿同成矿裂隙充填交代围岩,致使其发生热液蚀变作用,在温度、压力、pH、EH值等适宜的物理化学条件下,辉钼矿发生结晶形成钼矿(化)体。  相似文献   
25.
准确预测滑坡滚石随机碰撞后的力学特性对滚石灾害预测与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探究影响滚石—壁面碰撞过程的随机因素,本文选取了碰撞过程中4个主要影响因素(入射速度、初始旋转角速度、入射角度以及碰撞角度),建立滚石随机碰撞理论模型,基于接触理论得到滚石碰撞过程中的基本方程,进而推导出滚石碰撞后速度公式,并且结合工程算例分析了入射速度、入射角以及初始旋转角速度对滚石的反弹速度、运动轨迹以及总动能的影响。结果显示:(1)滚石颗粒入射速度、角度以及旋转角速度对碰撞过程影响显著;(2)当滚石入射速度增加时,滚石碰后水平运动距离呈线性增大,垂向最大弹跳高度和碰后总动能成幂函数型增大;(3)当滚石入射角增大时,滚石碰后水平运动距离、垂向弹跳高度均呈减小趋势,前者幅度远大于后者,碰后总动能随着入射角的增大不断减小;(4)当滚石的初始旋转由顺时针变为逆时针增大时,滚石发生回弹现象,水平运动距离不断增大,垂向最大弹跳高度逐渐减小,碰后的总动能随着初始旋转的改变先减小后增大。该随机碰撞模型可为滚石的运动轨迹以及冲击能量的预测以及滚石灾害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6.
台湾—吕宋会聚带的地壳运动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海东部的台湾-吕宋会聚带是南海四个边界中构造背景最为复杂、构造活动最为活跃.本文收集该区的GPS速度场资料,通过对速度场进行样条插值获得了该区连续的速度场、主应变率场、最大剪应变率场等结果.研究发现,该区的地壳运动受西北侧华南陆缘基底隆起和西南侧巴拉望岛阻挡、台湾北部24°N俯冲极转换、琉球海沟弧后扩张,以及菲律宾大...  相似文献   
27.
信浓川地震带位于日本大地沟北部,地壳运动十分强烈,区内地震主要沿信浓川流域发生,并密集成带,大地构造上处于日本海板块向本州板块俯冲的边界线上。该地震带大多数地震为中强震,且均为浅源地震,地震发生伴随着明显的地下水前兆异常,震中区有强烈的超压热水系的喷溢活动。震中区地下水的温度、电导率以及主要地球化学成分呈线性异常分布,并与地震强弱或地震断裂规模有关,地震断层的规模控制了超压热水系喷溢活动的强度和规模。地震发生与超压热水系喷溢活动有着密切的成生关系,超压热水系喷溢活动使断层发生活动所需应力条件降低,诱发地震发生,同时断层活动为超压热水系向上喷溢提供通道。  相似文献   
28.
八盘岭公路隧道全长1600m,掘进断面66m~2。本文根据隧道工程口部地质条件,整个隧道围岩稳定性差和施工难度大的特点,提出了口部掘进施工方法,地面和硐内加固支护方案、光面爆破设计,围岩监控测量技术等,以及突破口部难关后,采用的全断面一次掘进施工方法,均取得了良好效果,为保证按期完成施工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9.
太平村钼矿床位于燕辽钼(铜)成矿带中段南部,马兰峪复背斜核部西段。矿体主要赋存于燕山期中酸性侵入体外接触带的变质岩及角砾岩中,深部主要表现为隐伏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中的稀疏浸染状辉钼矿化,表明区内钼矿化与侵入岩系统有关。对矿区深部矿体中的7件辉钼矿样品进行了Re-Os同位素测年,其模式年龄为(162.5±2.5)~(165.7±2.5)Ma,加权平均年龄为(164.11±0.92)Ma,MSWD=0.82,等时线年龄为(164.4±3.9)Ma,MSWD=1.7,表明太平村钼矿形成于中侏罗世晚期。辉钼矿中Re含量为18.79×10~(-6)~66.65×10~(-6),平均41.86×10~(-6),指示成矿物质可能为壳幔混合来源,与同属燕辽钼(铜)成矿带的辽宁肖家营子钼矿床、冀东唐杖子金(钼)矿床、峪耳崖金矿床及下营房金矿床辉钼矿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基本一致,同属燕辽钼(铜)成矿带第三期构造-岩浆岩-成矿事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30.
南海北部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及其地质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海北部海陆地震联测经历了旧气枪震源的初始试验、大容量气枪的引进与改造、陆上台站和海底地震仪联合接收等3个阶段,填补了海陆过渡带深部结构的研究空白,其结果显示滨海断裂带在速度结构上表现为低速特征,并揭示了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的深部发震构造与地壳内部低速结构和交叉断裂的耦合作用存在紧密联系。西沙和南沙海陆联测为北部联测的进一步工作,可以构建穿越南海北部陆缘、西沙地块到南沙地块等陆缘的超长地壳结构剖面,对我们揭示南沙地块内部微块体结构、南沙地块及其邻区的深部速度结构以及南沙地块与周边海盆、陆块间过渡带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结构,了解南沙地块现今的构造状态与构造变迁历史,解译南沙地块裂离演变过程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