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4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沙尘暴对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查明沙尘来源对防沙治沙具有重要意义。选择中国北方7地2021年“3·15”沙尘暴期间降尘样品,分析粒度组成和核素(235U、232Th、226Ra、137Cs)含量差异。结果表明:西宁、兰州、西安、北京、济南和临沂6地降尘以粉粒为主,核素含量特征表明降尘是远距离搬运的风尘沉积或吹蚀起的附近黄土。除中卫和西安外,其余5地沙尘的137Cs比活度远高于农耕地,低于植被覆盖度高的草地,沙尘的主要来源应不是农耕地,而是覆盖度低的侵蚀草地。西安沙尘的137Cs比活度与农耕地相近,农耕地可能是沙尘的主要来源。中卫沙尘粒度粗,137Cs比活度极低,沙尘来源于毗邻的腾格里沙漠。  相似文献   
22.
就滑坡组成和发生机制,与<贵州关岭"6.28"特大滑坡特征和成因机理>一文作者进行商榷.笔者认为"超压密岩土边坡失稳理论"可以较好的解释大寨滑坡-碎屑流灾害的突然发生."上硬下软"坡体结构,是大寨滑坡发生的地质基础;强降雨快速入渗,是导致岩层裂隙和大气突然贯通,负压立即消失,高陡坡体迅即失稳的诱因.  相似文献   
23.
塔峰、锥峰和常态山是西南喀斯特地区的三种主要丘陵形态.表层喀斯特带径流溶蚀动力学机制可以较好的解释喀斯特坡地发育.表层喀斯特带的顺坡径流量大的喀斯特地区,坡地溶蚀速率高,易于塔峰和锥峰地貌的形成,反之,易于常态山地貌的形成.降水、岩层组构等环境要素控制了表层喀斯特带的顺坡径流量.西南喀斯特地区的这三种溶丘的空间分布和这些环境要素的区域差异有关.滇东高原、贵州高原和广西丘陵平原的岩性和大地构造条件差异不大,气候是这三地溶丘地貌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滇东高原为西南季风气候区,降水量较低,表层喀斯特带顺坡径流量小,溶丘地貌以常态山为主;其余两地为东亚季风气候区,降水量较高,表层喀斯特带顺坡径流量大,溶丘地貌以锥峰和塔峰为主,其中,广西丘陵平原的降水量大于贵州高原,前者溶丘地貌以塔峰为主,后者以锥峰为主.  相似文献   
24.
Ping Kong等近期发表二篇文章,采用锆石U-Pb年龄谱物源示踪方法,研究得出古金沙江曾经石鼓南流入红河的结论,论文对此提出了质疑。测定U-Pb年龄谱的锆石粒度 0. 25 mm,比重4. 5 g/cm3左右,为推移质,该技术只适用于较短距离的无湖泊河流的物源示踪研究。将第四纪沉积物和现代河流泥沙的锆石U-Pb年龄谱与大区域岩层的进行对比,分析泥沙来源,研究金沙江河流演化的技术路线存在根本性的缺陷。  相似文献   
25.
西南喀斯特山地水土流失特点及有关石漠化的几个科学问题   总被引:38,自引:4,他引:34  
由于特殊的岩土组构,喀斯特坡地的水土流失具有如下特点:地表和地下流失相互叠加;地表产流、产沙少;纯碳酸盐岩区地下流失比例大。论文区别了石漠化和石质化的科学内涵,指出了喀斯特山地石漠化的核心是土地的石质化,提出了按照地面物质组成与裸岩率叠加的石漠化分类系统。根据土壤中硅酸盐矿物的物质平衡,提出了不同碎屑岩含量碳酸盐岩区的土壤允许流失量介于5~500 t/(km2?a)之间。喀斯特坡地土壤虽然肥沃,但总量太少,矿质养分不足可能是石质坡地植物生产力低的重要原因。此外,根据农耕驱动土地石质化的机制,提出了相应的石漠化治理的对策建议,具体是:(1)不但要治标,提高植被覆盖率,更要治本,防止或减缓土地石质化,同时还要增加群众收入;(2)按照坡地岩土组成的垂直分带特点,因地(土)制宜,开展治理;(3)重视矿质肥料的施用;(4)在纯碳酸盐岩土石质和石质坡地农田的小型蓄水工程修建中,要加强集流面建设。   相似文献   
26.
浅议喀斯特流域土壤地下漏失的界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信宝  王世杰 《中国岩溶》2016,35(5):602-603
本文从侵蚀-泥沙输移过程的角度,讨论了喀斯特流域土壤地下漏失的界定。认为,应将喀斯特流域的土壤漏失或水土漏失界定为坡地的土壤地下流失。进入沟道和洼地后的泥沙的运移,尽管时而进入地表河,时而进入地下河,都属于泥沙输移的范畴,不应界定为地下漏失。   相似文献   
27.
大翼豆Macroptilicum atropurpureum抗旱耐瘠酸性强,适应性广,根系发达,速生快长,能迅速覆盖地表,具有结瘤固氮和较好的改土性能,是良好的饲料牧草与水保植物.  相似文献   
28.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水土保持方法——植物篱生物工程措施。其特点是:溶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于一体,方法简单陈成本低廉、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既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以提高农业产出,特别适合于川中丘陵区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防治。  相似文献   
29.
砖罐罐渗技术的优点在于:材料易取,成本低廉,制作工艺简单,节水节肥效益显著。罐渗果园可不择地貌-土壤条件,利用零星水源,分散经营,管理方便,适合在我国中西部山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0.
长江中上游土壤自然侵蚀量及其估算方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景可  张信宝 《地理研究》2007,26(1):67-74
首先阐述了土壤侵蚀可分为自然侵蚀和人为加速侵蚀,自然侵蚀是自地球形成以来就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继而从夷平面、河流阶地、沉积盆地等侵蚀和堆积地貌形迹论述了第四纪以来长江中上游土壤自然侵蚀存在的佐证事实;在此基础上,依据侵蚀沉积相关原理,利用沉积物的厚度、面积和沉积时段分别计算了洞庭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古云梦泽流域全新世以来的自然侵蚀量,它们分别为264.2t/km2 · a、 312.5t/km2 · a和297.0t/km2 · a;同时,本文还辅以川西和三峡地区的对比实验小区资料,现代自然侵蚀量分别为342.0t/km2 · a、 75~270t/km2 · a佐证历史自然侵蚀量。长江上中游区域的自然侵蚀量介于264.0t/km2 · a ~342.0t/km2 · a之间。流域平均自然侵蚀量是现代侵蚀量的50%~60%之间;本研究成果有助于对长江中上游现代土壤侵蚀的属性、演变过程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同时可为生态保护、环境友好建设目标提供背景参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