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61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利用VHF无线电窄带干涉仪定位系统对一次包含有19次回击的地闪全过程产生的甚高频辐射源进行了定位研究,该系统基于双基线正交5天线阵列,采用直接高频放大检相,降低了采用变频电路时带来的系统误差,提高了整个系统的精度;系统采用交互式的图像分析程序来处理干涉仪本身存在的条纹模糊问题,以1μs的时间分辨率连续确定闪电辐射源发生的二维位置(仰角和方位角),直观地再现了闪电放电随时空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利用窄带干涉仪系统并结合同步观测的VHF辐射强度和快电场变化资料,对一次负极性地闪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研究发现,负地闪预击穿过程起始于负电荷区,先向下后向上发展;梯级先导辐射强且连续,且首次回击开始若干毫秒内辐射强度更大;直窜先导辐射相对离散且强度弱,由于通道电离程度的变化,梯级先导和直窜先导可以相互转化;初始梯级先导速度约为10^5m/s,直窜先导的平均速度约为4.1×10^6m/s,梯级一直窜先导的平均速度约为6.0×10^6m/s;M过程伴随有活跃的爆发式辐射,产生勾状电场变化,击穿发展最终沿着导电性良好的主放电通道迅速到地,其平均速度约为7×10^7m/s,大于直窜先导和梯级直窜先导平均速度;K变化和企图先导与先导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没有到达地面而引发回击.  相似文献   
22.
冯星  孙东永  胡维登  张彤  郭建青 《水文》2018,38(6):18-23
干旱的评价指标具有多样性,各种指标在优劣程度上是渐变的,具有模糊性,不同的干旱指标对干旱的分析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利用渭河流域1960~2010年近50a的日气候资料,通过分析计算选取标准降水指数、综合干旱指数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并通过模糊物元理论将这三种干旱评价指标结合起来构建一种新的评价方法并与已发生的干旱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显示:模糊物元理论可以很好的将多种干旱指标结合起来从而减小不同指标分析所存在的差异性;且与单独一干旱指标所分析的干旱趋势没有出现较大的偏差。可以将多种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更好的揭示干旱的变化规律,定量评价流域内的干旱变化情况,对抗旱减灾工作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23.
应急服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城市的某些区位中提前布置,才能保证需求发生时能在规定时间内到达需求位置,提供应急服务。布置区位时,需要根据时变交通条件的变化,适当考虑时空的合理分布,以为城市居民提供较为公平的服务覆盖。传统最大区位覆盖模型较少考虑服务的公平分配,特别是在时变交通和复杂大规模路网条件下,缺乏对公平量度的显式建模。基于目前区域覆盖优化模型的最近进展,扩展了传统最大区位覆盖模型,建立面向公平分配的时变应急服务覆盖模型,提出了相应的启发式高效求解方法。利用武汉市数据进行实验验证,证实模型求解得到的区位配置解较之传统模型,不仅提供了更加公平的应急服务覆盖,也考虑到了时变交通条件,改善了应急资源在时空上的均衡配置水平,整体上提高了应急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24.
贺锋  杨建军  张彤 《江苏地质》2016,40(3):424-432
内蒙古自治区已发现的火山岩型铅锌矿(陆相)规模较大,集中分布于大兴安岭地区,与中晚侏罗世火山活动联系密切,已知矿床的深部及外围找矿潜力巨大。依据前人的地质、矿产、物探、化探等资料,采用"火山岩型"预测方法类型,分别以比利亚谷铅锌矿、甲乌拉铅锌矿和扎木钦铅锌矿作为典型矿床,在全区选取比利亚谷、甲乌拉和扎木钦3个预测工作区进行矿产预测。圈定铅锌矿最小预测区109个,其中A级最小预测区18个,B级最小预测区37个,C级最小预测区54个。预测334-1级别Pb+Zn总资源量1732548t,334-2级别Pb+Zn总资源量588930t,334-3级别Pb+Zn总资源量4608682t。可利用的Pb+Zn总资源量为3179267t。反映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型铅锌矿(陆相)找矿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25.
26.
毛登-小孤山地区是大兴安岭南段锡多金属成矿带代表性矿区,由小孤山锡锌矿床和毛登锡钼铋多金属矿床组成。小孤山矿床锡石U-Pb Tera-Wasserburg谐和年龄为134.8±1.9Ma,表明其形成于早白垩世。该矿床成矿过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锡石-黄铁矿-石英-电气石阶段(Ⅰ阶段)、锡石-黄铜矿-闪锌矿-石英-萤石阶段(Ⅱ阶段)、闪锌矿-方铅矿-石英-萤石阶段(Ⅲ阶段)、黄铁矿-石英-方解石阶段(Ⅳ阶段)。小孤山矿床主要发育富液两相包裹体(WL型)、富气两相包裹体(WG型)及含子矿物包裹体(S型)。Ⅰ、Ⅱ和Ⅲ阶段均发育WL、WG和S型包裹体,Ⅳ阶段仅出现WL型包裹体。从Ⅰ至Ⅳ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分别为420-443℃/8.3%-52.0%NaCleqv、286-379℃/4.0%-40.2%NaCleqv、214-299℃/3.8%-36.1%NaCleqv、178-195℃/2.1%-3.3%NaCleqv,表明从早阶段到晚阶段成矿流体由高温高盐度向低温低盐度转化,且前三个阶段流体盐度波动大,暗示成矿流体发生了多次沸腾。矿床的δ18O水介于-2.6‰-11.0‰,δD介于-107‰--91‰,Ⅰ和Ⅱ阶段的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Ⅲ阶段开始有大气降水的加入。硫化物的δ34SCDT值介于-3.3‰--0.6‰,206Pb/204Pb介于17.772-18.427,207Pb/204Pb介于15.482-15.679,208Pb/204Pb介于37.668-38.622,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早白垩世花岗质岩浆。流体沸腾和降温是矿质沉淀的两种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27.
平凉黄土高原地闪VHF辐射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亚微秒级时间分辨率的VHF辐射接收系统与快电场变化测量仪,对甘肃平凉黄土高原雷暴过程中地闪VHF辐射及相应电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负地闪回击前VHF辐射与快电场变化在时间上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回击前后300μs内的VHF辐射波形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90%的负地闪首次回击过程VHF辐射波形属于第三类,表现为连续脉冲贯穿回击过程,平均持续时间为600μs;同负地闪相比,正地闪回击过程产生的连续辐射持续时间较长。统计表明,负地闪首次回击过程辐射峰值出现在回击启动后10~100μs,算术平均值为45μs;继后回击启动后10~260μs辐射达到峰值,算术平均值为91μs。首次回击过程辐射峰值强度往往大于梯级先导过程,与回击主峰后主通道分支产生的电磁辐射较强有关。  相似文献   
28.
闪电宽带电场三维定位及其回波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自制闪电宽带电场三维定位系统, 分析了山东地区一次雷暴过程闪电三维时空结构。结果表明, 在云内击穿放电整个时间序列中, 辐射源空间分布(对应强电场区分布)呈现明显的三极性分层电荷结构, 并分布在3个高度层次: 6~8 km为上部正电荷区, 4~6 km为中部负电荷, 2.5~4 km为下部次正电荷区。云内放电首先出现在中部负电荷区, 然后产生向上发展的负流光进入上部正电荷区传输, 形成向上发展的云闪; 随着雷暴发展, 产生向下发展的负流光进入下部次正电荷区, 形成向下发展的云闪, 且能维持到雷暴发展后期。结合雷达回波分析表明, 雷达回波的强度影响着闪电活动, 强回波区的增加会使得强电场区域增加, 但是强电场区域并不与最强回波区域对应, 除下部正电荷区的底部会有部分辐射源出现在回波强度为40~50 dBz的区域中以外, 大多数的辐射源出现在25~35 dBz的中等回波区范围内, 强回波区域中通常较少出现击穿放电。  相似文献   
29.
一种正地闪触发过程观测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8年夏季在山东滨州获得的无线电窄带干涉仪及同步快慢电场资料,对发生于2008年6月29日的一次具有2次回击的正地闪进行了波形特征分析及定位处理。结果表明,正地闪预击穿过程起始于云中部负电荷区域,有持续时间长达163ms的预击穿过程,并在预击穿后期产生很多双极性脉冲。通过与负地闪的比较,发现云下部正电荷区的浓度对云中触发闪电的极性有一定的影响。正先导的触发和传输过程需要长时间的云内放电过程来提供能量,正流光传输是非阶梯型,结合同步观测的快电场三维定位结果的结合,得到正地闪首次先导速度约为4.1×105 m.s-1,首次回击的速度约为9×107 m.s-1,直窜先导的速度约为4.7×106 m.s-1,继后回击的速度约为9.6×107 m.s-1。正地闪的回击速度偏小,可能是由于干涉仪通道是二维的,且有一定的误差,还讨论了正地闪继后回击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下部正电荷区很强,不同于一般的正地闪且只有1次回击过程。在该个例中还观测到正先导传输过程中的VHF辐射,这可能是由于雷暴过程下部正电荷区域很强。  相似文献   
30.
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是继1999年和2003年国家海洋局组织的两次北极考察后,在国际极地年,中国对北极地区进行的又一次更加深入、全面的综合性科学考察。本文对2008年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收集的现场气象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和介绍了整个航次气象状况和预报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