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海洋学   55篇
综合类   9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1.
本属包括的种类不多,主要分布于东亚、南亚及东非边缘浅海。个体较大,均为食用经济种类,有的种类为渔业捕捞对象。模式种为Rapana bezoar (Linnaeus)。 我国近海红螺属的种类,已往国内外都有不少报告,但迄今在种类鉴定上仍然存在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地理分布的记录也还有些混淆之处尚待澄清。 本文系统地整理了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潮间带采集的标本及全国海洋综合调查的标本,共鉴定3种。其中红螺Rapana bezoar (Lirinaeus)分布于东海及南海,根据其形态的地理变异,我们认为东海的红螺,与南海产者比较,是一个独立的地方性种群。梨红螺Rapana rapiformis (Born)仅见于南海。脉红螺Rapana venosa (Valenciennes)主要分布于黄海和渤海,向南可见于厦门。以往定名的"强棘红螺" (Rapana peichiliensis Grabau et King, 1928)我们认为仅是脉红螺的一个生态型。红螺及梨红螺为我国与日本、菲律宾及印度洋的共有种;脉红螺为我国与日本及苏联远东海的共有种,近几十年来已进入黑海,为黑海的外来种。  相似文献   
22.
在同一贻贝育苗池中进行了垂动苗帘与静置苗帘采苗效果的比较实验;采苗后又将两种苗帘移至同一海区养育,比较其保苗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苗帘活动能够明显提高采苗数量以及附苗的均匀程度,但对海上的保苗效果无甚倾向性影响。  相似文献   
23.
核果螺属(Genus Drupa Roeding,1798)全为暖水性较强的种类,系珊瑚礁生物群落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近海,绝大多数种类仅见于广东省西沙群岛、海南岛南部及台湾省,只有少数种类分布到海南岛北部、广东大陆沿岸及福建东山岛。 我国近海的核果螺,以往的报导多在国外,并且除黑田(1941)外多是一些零星记载。 我们较系统地整理了解放前北京静生生物调查所保存的标本及解放后我所采集的标本共289号,计有个体2857个,共鉴定为20种,其中6种在我国近海为新记录(表1,有*号者)。西沙群岛共发现14种,海南岛南部15种,海南岛北部5种,广东省大陆沿岸仅发现2种。在这20种中。有2种在我国仅见于广东省西沙群岛,有2种仅见于广东省海南岛南部,有一种仅见于广东省海南岛北部、广东省大陆沿岸及福建省东山岛。 核果螺属主要分布于印度一西太平洋,个别种类可扩及非洲西岸及东太平洋。我国的种类,约一半以上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其与印度洋、日本南部、菲律宾、印尼-马来半岛及中太平洋五个海域区系的相似程度大致相等。还应指出两点:(1)出现于中国近海的核果螺中,D. ricina (L.)也见于非洲西岸,D. ricina (L.)、D. morum Roeding、D. uva Roeding 及D. aspera ( Lamarck)4种在东太平洋的克利帕顿群岛亦有出现,但没有与美洲西岸的共有种;(2)出现于中国近海的核果螺中,仅分布于太平洋西岸的种类则较少,只有D. borealis (Pilsbry)为中国及日本一带的特有种,D. biconica (Blainville)为中国、日本及菲律宾一带的特有种。  相似文献   
24.
浮游软体动物是海洋中各种终生营浮游生活的软体动物的概称,为海洋浮游动物的一大类群,一般属于腹足纲(Gastropoda)。如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中的异足亚目(Heteropoda)及海蜗牛科(Janthiniidae),后鳃亚纲(Opisthobranchia)中的翼足目(Pteropoda)、腹翼螺科(Gastropteridae)、波叶海牛科(Phyllirrhoidae )及海神鳃科(Glaucidae)等。其中以翼足目、异足亚目及海蜗牛科为三个主要类群,其余三科无论种类或数量都非常少。 浮游软体动物大多数为暖水性、营大洋上层生活的种类,仅有极少数冷水种及深水种。有的种类在极海出现数量很大,为鲱鱼、鲸及某些海鸟的普通饵料;某些种类在暖海有时出现数量也相当可观,可能也会有一定的饵科意义(如Okutani, 1960,发现Argonauta boettgeri捕食龟螺;著者1960年在广东水产研究所采集的大眼鲷的胃含物中发现明螺。它们的死壳沉积于海底,为生物性沉积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热带海形成有名的翼足类软泥,在海洋学上,有的种类已被取用为水团或海流指标。在海洋动物地理学上,也已根据它们的分布特点,对大洋上层浮游动物区系进行过区划。 我国海浮游软体动物的研究工作,迄今还比较零散。 本文整理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采集的标本、全国近海调查(1958-1960)的标本、中苏东海渔场调查(1958)的沉积样品及浙江近渔场调查(1960)的部分活体标本,共记录了我国近海浮游软体动物11科、28属、59种及6个变种,其中有1个新属、3个新种及1个新变种。以我国近海来说,其中除15种外,其他全为新记录;就南海与东海的全范围而论,约半数的种类为新记录。在本文记录中,翼足类为7科、19 属、35种及6个变种(Agadina属除外),约占翼足类总种数的1/3;异足类3科、8 属、20种,包括异足类所有的科、所有的属及绝大部分的种;海蜗牛类为2种。 另外的几科浮游软体动物,在我国海也有代表,将在以后另文报告。各种浮游软体动物在我国近海的分布状况,亦将另文论述。文中各种类的描述及插图,都是根据著者的实际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25.
核果螺属(Drupa)和小核果螺属(Drupella),隶属于骨螺科(Muricidae)、红螺亚科(Rapaninae)。它们为暖水性较强的热带种类,主要分布于南中国海(海南岛以南),栖息于潮间带至浅海珊瑚礁或岩礁质环境中。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收藏的骨螺科标本进行了整理分类,共鉴定出2属,7种。并对以往使用混乱的种名进行了修订。  相似文献   
26.
胶州湾不同容器与不同密度养殖海湾扇贝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Ⅰ. 材料与方法 试验用海湾扇贝苗种是1985年春采自于乳山县石埠海珍品养殖试验场。4月底采卵育苗,5月中旬移到海上中间养育,7月8日从乳山运来胶州湾红石崖镇海水养殖场,卵苗平均壳高8mm。8月份长到壳高1.5cm以上时陆续分苗到养成笼中。9月l8日将养成笼中的海湾扇贝(当时约有20—30%的个体仍然附着在底盘上)倒出来,混合均匀,然后按给定的试验密度分装入试验容器中。试验用贝平均壳高27.6mm(22—37mm),平均体重6.7g。  相似文献   
27.
采用细胞松弛素B(CB)处理受精卵,抑制第一极体的排放,对近江牡蛎四倍体的诱导和培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江牡蛎在25-28℃时受精卵发育同步性较高.在28℃条件下,CB适宜处理剂量为0.6mg/L.在个别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时实施处理,至对照组的第一极体出现率达到50%终止处理,四倍体的诱导效果较好.5个处理组D形幼虫的平均孵化率为11.0%,显著低于对照组72.4%的平均孵化率.在受精后4-12d期间处理组幼虫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处理组胚胎和D形幼虫阶段四倍体的平均比例分别为41.8%和37.9%.四倍体的比例随着幼虫的生长发育呈下降趋势,至受精后12d在各处理组已检测不到四倍体.2组幼虫完成附着变态,从受精卵至稚贝的累计存活率平均为0.3%.本研究结果表明,使用CB处理抑制受精卵第一极体的释放可以有效诱导近江牡蛎四倍体,但所获得的四倍体幼虫存活力差,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解决.  相似文献   
28.
海湾扇贝与海带轮养试验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我们于1984年秋至1986年春在胶州湾西部进行了两次海湾扇贝与海带轮养试验;利用同一组养殖筏,夏秋养殖海湾扇贝,冬春养殖海带。1985年平均亩产海带1000kg及海湾扇贝2700kg,盈利3732.6元;1986年平均亩产海带1400kg及海湾扇贝3300kg,盈利4850.7元。轮养能降低养殖成本,从而使胶州湾的海带养殖变亏为盈。  相似文献   
29.
The effects of 60-day starvation on survival rate. condition index (CI) , changes ofnutrient composition of different tissues, respiration and excretion of scallop ChlartnCs farreri were studiedin laboratory from Oct. 17 to Dec. 15 ,1997. Two groups (control and starvation with 200 individualseach) were cultured in two 2 m3 tanks, with 31 to 32 salinity water at 1 7 “C . Starvation effects were mea-sured alter 1 0, 20, 40 and 60 days. There was no mass mortality of scallops cf the two tanks and survivalrates of the control and starvation groups were 93 .5 % and 92.0 %, respectively. Starvation had strongeffect on the meat condition of the scallops, especially after 10 days; when relative lipid percentagedropped sharply while relative protein percentage increased. The impact of starvation on the oxygen consumption mtc (OCR) and the ammonia-N cxcretion mtc (AER) was obvious.  相似文献   
30.
Maximum rate of food consumption ( Cmax ) was determined for juvenile Sebastodes fuscescens (Houttuyn) at water temperature of 10, 15, 20 and 25℃. The relationships of Cmax to the body weight (W) at each temperature were described by a power equation: lnCmax = a b lnW. Covariance analysis revealed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of the temperature and body weight. The relationship of adjusted Cmax to water temperature (T) was described by a quadratic equation: Cmax = -0.369 0.456T - 0.0117T^2. The optimal feeding temperature calculated from this equation was 19.5 ℃. The coefficients of the multiple regression estimation relating Cmax to body weight (W) and water temperature (T) were given in the Table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