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2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通过对六盘山西侧黄土地区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在甘肃庄浪县城北水洛河第三级阶地平坦地面发现出露厚度3 m的全新世风成黄土古土壤剖面。确定以此为基础进行黄土古土壤物源分析及古气候恢复重建研究。在对该剖面土壤与沉积学宏观特征观察分析描述的基础上,从上向下,以每2 cm连续采样,共获得170个样品。在实验室进行理化指标分析和OSL测年、粒度成分端元分析和时间过程小波分析。结果表明,该剖面全新世黄土古土壤中可以识别出4个端元组分。它们分别代表了沉积物沉积后就地风化成壤改造作用、后期的淋溶淀积作用、西北冬季风和区域北风作用下的沙尘暴沉积作用。其中反应短尺度气候变化比较敏感的端元1组分在时间尺度上呈现出0.3 ka、0.7 ka、1.2ka、1.5 ka、1.8 ka以及2.4 ka的震荡周期。该研究结果对于推动量化分析六盘山西黄土高原全新世黄土古土壤物源和恢复重建该区域气候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其他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恢复重建和区域对比提供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22.
对喇家遗址进行了全面的野外考察,在其北部发现完整连续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地层剖面。通过系统采样、粒度和磁化率等多种指标测试,结合OSL技术测年断代,建立了完整的土壤地层序列。深入分析土壤沉积物性质与地表过程,揭示了覆盖齐家文化废墟的沉积物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喇家遗址土壤沉积物地层层序自地表向下依次为:现代土壤(MS,0~1.50 ka B.P.)→全新世晚期风成黄土(L0,1.50~3.10 ka B.P.)→全新世中期古土壤(S0,3.10~8.50 ka B.P.)→全新世早期过渡性风成黄土(Lt,8.50~11.50 ka B.P.)→晚更新世晚期马兰黄土(L1,>11.50 ka B.P.)。其中全新世中期黑垆土古土壤(S0)被3组红色粘土质泥流(RC3、RC2和RC1)和山洪沙土(FFD)沉积层穿插分隔为4个亚层(S0上、S0中上、S0中下和S0下)。这证明黑垆土发育过程中,在OSL年龄3.96~3.65 ka,对应于14C年龄3.85~3.60 ka B.P.出现一个山洪泥流盛行期,来自于盆地北侧沟谷的大规模暴雨山洪泥流,在大红山前古洪积扇前沿溢出沟槽、扩散覆盖了黄河第二级阶地面的土地。其中与大地震相伴随的第一期暴雨山洪泥流过程,摧毁了喇家遗址齐家文化聚落,造成居室内人群的死亡。  相似文献   
23.
龙山文化末期泾河特大洪水事件光释光测年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泾河流域深入的野外考察,在其中游基岩峡谷内发现了含有龙山文化末期文化层和古洪水滞流沉积单元的全新世黄土土壤剖面。利用光释光的单片测年技术,确定古洪水滞流沉积层覆盖着的黑垆土层的OSL年龄为 4078±382aB.P. 和4111±450aB.P.。结合其中所含龙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年代,揭示出泾河流域在4100~4000aB.P.之间出现一个古洪水多发时期。这组古洪水滞流沉积单元包含5个单层,记录了4100~4000aB.P.之间泾河流域曾经发生的5次特大古洪水事件。这个洪水期对应着我国北方在4000aB.P.前后,由全新世大暖期向着全新世晚期干旱期转折过程中的气候剧烈变化。这些史前洪水事件可能对我国龙山文化的衰落和古代华夏文明的诞生具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
通过沿淮河上游野外考察,在毛集河口卢庄找到了一典型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剖面,进行了系统采样和沉积学粒度分析及水文学恢复的研究工作。粒度分析表明,古洪水滞流沉积物(SWD)与上下层黄土-古土壤区别明显,粒度参数Q型聚类层次分明,其粒级组分以砂质为主,而黄土古土壤粒度以粗粉砂为主,SWD其粒度分形维数明显偏低,各沉积单元粒级组分端元特征明显,通过粒度特征能够很好地鉴别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层。水文学研究结果表明,自8 500 a以来,在淮和上游至少发生了6次特大洪水,根据各层SWD的厚度和产状关系推求出了其最大可能的洪峰水位,高于水平位10.03~14.36 m之间,据滞流回水环境状态下淮河河道相应的洪峰水位,采用恒定均匀流比降-面积法求得各期洪峰流量介于7 062.18~16 040.94 m3·s-1之间。研究结果对古洪水滞流沉积物鉴别和古洪水洪峰水位的恢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有效地延长了淮河上游洪水数据序列,可为淮河上游卢庄段全新世时间尺度上洪水流量-频率关系的建立提供参考数据。这对于淮河上游水利水电工程洪水设计和洪水资源化开发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5.
陕北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土壤水蚀观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2004年6月至10月, 在陕北对降雨形成的乡村聚落土壤侵蚀的定位观测, 其结果表明:①乡村聚落的平均径流系数为0.335, 其中延安最大, 为0.44;榆林和绥德较小, 分别为0.293、0.272。同时, 道路和庭院的径流系数较大, 分别为0.39、0.377, 户间空地较小, 为0.277;②径流平均含沙量以户间空地最大 (52.54 g/l), 次为户间道路 (41.42 g/l), 而院落径流含沙量较小 (17.78 g/l);③乡村聚落的平均侵蚀强度为5434.3 t/km2, 已达强度级侵蚀, 其中户间道路、户间空地侵蚀较大, 分别为7348 t/km2、6873 t/km2, 庭院相对较小, 为2081.7 t/km2;④乡村聚落土壤侵蚀的变化, 受人为影响更加突出。说明黄土高原乡村聚落土壤侵蚀较严重, 并且具有特殊性, 不可忽视, 应加强研究和防治。  相似文献   
26.
通过在汉江上游河谷进行地貌学和沉积学野外考察观测,并对郧县人遗址沉积地层系统采样,进行磁化率、烧失量、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等一系列理化指标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郧县人遗址地层剖面下部为汉江第三级阶地具有二元结构的河床相卵石层和河漫滩相中砂层,上部为风成黄土和古土壤覆盖层。这种风成沉积物与汉江河流悬移质沉积物性质完全不同。根据地层对比和古地磁B/M界限位置,及其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气候年代序列的对比,可以确定郧县人遗址地层剖面顶部为第8层古土壤(S8),对应MIS19,形成于785~760ka;其下为第9层黄土(L9),对应MIS20,形成于815~785ka。含有郧县人头盖骨和哺乳动物化石的钙结核层出现在黄土(L9)的上部,年龄为800~785ka,对应于MIS20冰期后段最为寒冷的时期。  相似文献   
27.
基于河南新郑县的一套完整晚更新世—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格大张剖面),应用端元分析模型,对75个沉积样品的粒度分析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各端元组分在地层深度对应的时间尺度上做了小波变换。结果认为,从格大张剖面沉积物粒级组分中可以分离出三个沉积端元,端元1可能指示了东亚夏季风作用动力特征,夏季风的强弱引起的温湿变化造成相应时期内沉积物的古土壤化的强弱;端元2可能指示了东亚冬季风作用下沙尘暴沉积动力作用特征,代表了典型风成黄土的粗颗粒组分特征;端元3粒级组分更粗,代表了更强搬运动力条件,应属于东北风搬运黄泛平原粗颗粒而来的近源沉积物,距今3100 a以来尤为显著。根据小波分析结果,认为各端元组分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具有周期性特点。端元分析法在指示沉积物沉积动力环境和物源特征上具有很好的效果,各端元组合特征能够敏感地反映出沉积动力组合特征,很好地反映晚更新世以来各动力变化特征。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识别各端元组的周期性特征以及根据目前状态推断未来可能的趋势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8.
对汉江谷地的古土壤用6种方法分别进行了前处理,A处理为样品H2O2和盐酸处理后,烧杯注满水静置72 h后加5 mL分散剂。B处理在A基础上再用超声波再震荡10 min。C在A基础上再用超声波再震荡20min。D处理为H2O2和盐酸处理后,烧杯注满水静置72 h后加10 mL分散剂,再用超声波再震荡20 min。E处理为H2O2和盐酸处理后再搅拌15 min,烧杯注满水静置72 h后再加入10 mL分散剂,用超声波振荡20 min。F处理为H2O2和盐酸处理后,搅拌30 min,余与E相同。用Beckman公司生产的LS1320型激光粒度仪进行测量。结果表明,样品前处理过程中,超声波震荡及振荡时间是影响粒度测量结果的最主要因素。针对汉江上游谷地的样品而言,类黄土的沉积样品(黄土、表土、河漫滩沉积物等)使用前处理方法A后,颗粒可得到充分的分散,能获得了较好的粒度测量效果。而成壤强烈和黏结性较高的古土壤样品,不同的前处理方法对粒度测量结果影响非常大,平均粒径和众值粒径可出现数倍几倍的变化,其中前处理方法C对古土壤样品较合适,样品颗粒能得到较好的分散,测量效果要好于其它方法(A、B、D、E和F)。  相似文献   
29.
泾河下游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沿泾河河谷广泛的野外考察,在高陵县杨官寨段发现典型的全新世黄土-土壤剖面。经过详细观测、系统采样和化学元素、粒度成分和磁化率等多指标测定,从剖面鉴别出两组古洪水滞流沉积层(SWD),分别记录了发生在4 200 ~ 4 000 a B.P.和3200 ~ 2800 a B.P.期间的特大洪水事件。该研究着重对古洪水滞流沉积层与黄土层和古土壤层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在风成沉积物中,Fe2O3、Al2O3、K2O、MgO等元素含量在古土壤层高于黄土层,而CaO和Na2O元素含量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表明风化成壤过程中,这些元素的迁移变化受到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和成壤作用的影响。而Zr、Hf、Ti、Cr、Y、Th等微量元素含量与地壳平均丰度相当,且变化甚微。这是由于这些微量元素主要包含在粗颗粒和重矿物之中,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具有强抗风化性,很少受到风化成壤作用的影响。(2)单个古洪水滞流沉积层,是洪水悬移质泥沙在高水位滞流环境中沉积形成的,分选性很好,故其底部多粗颗粒和重矿物沉积,Zr、Hf、Ti、Cr、Y、Th等微量元素含量呈现突出的尖峰;自下向上随着颗粒逐渐变细,粘粒成分增加,Fe2O3、Al2O3、K2O、MgO等元素含量出现高峰。这两类元素由下向上的相互消长关系,与沙级颗粒含量和磁化率值变化规律对应,反映出古洪水滞流沉积层的基本理化特性。这个研究成果对于完善古洪水沉积学和水文学的方法和理论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30.
汉江上游郧县辽瓦店剖面粒度组成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汉江上游河谷辽瓦店(LWD)剖面的地层特征及粒度分布进行了研究,并与渭河河谷典型风成堆积物对比。结果表明:该剖面中黄土和古土壤的粒度组成以粗粉砂(10~50 μm)为主,频率曲线图、三角图、参数结构散点图等均指示它们具有相同的物质来源,但明显区别于洪水滞流沉积物;其地层序列、宏观特征和粒度分布与渭河河谷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具有良好的可比性。LWD剖面的黄土和古土壤具有风成的基本特性,但其粒度组成比渭河河谷黄土整体偏细,这可能与沙尘暴越过秦岭后强度减弱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