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1篇
大气科学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2016年1月我国中东部一次大气污染物传输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继康  花丛  桂海林  张恒德 《气象》2017,43(7):804-812
利用常规气象数据和空气质量模式CAMx对2016年1月15—19日一次冷空气影响下郑州、武汉、南京的大气污染物传输过程进行了分析。观测发现,本次过程中武汉和南京在地面锋线到达后出现明显的PM2.5浓度的快速增长。通过分析发现,两地在1000~950 hPa高度层上偏北风的侵入带来上风向的大气污染物,同时在垂直方向上锋区内的稳定性层结抑制了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两种作用共同导致污染物快速增长。在冷空气主体影响下,尤其是950~900 hPa高度层上弱风区消失后,污染物得到清除。大气污染物的传输作用主要发生在1000~950 hPa高度上。模式PM2.5来源示踪模拟结果表明,武汉(17日夜间至18日)和南京(17日夜间)在本次污染物快速增长过程中区域污染物输入的贡献在51%和58%左右。由于模式对PM2.5传输过程的低估,区域输送贡献率仍存在不确定性。但是,与1月15—19日平均相比, PM2.5的本地贡献明显减少,上风区域贡献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2.
2015年春季华北黄淮等地一次沙尘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安林昌  张恒德  桂海林  张天航 《气象》2018,44(1):180-18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环境观测资料和ECMWF预报模式、CUACE/dust沙尘模式等资料和预报结果,对2015年3月27—30日华北、黄淮等地沙尘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形成原因和模式预报等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沙尘天气过程由东北气旋快速变化引起的冷空气南下造成了华北、黄淮等地的沙尘天气,而后活跃的暖空气盛行一支南风把沙尘又携带返回传输至华北、黄淮一带地区;预报员对这种天气形势的快速变化预计不够充分,加之数值模式对正北路径的漏报,致使对28日的华北、黄淮等地大面积沙尘强度及区域预报偏弱,而后预报员和模式也没有充分考虑南风造成的沙尘从南向北回流传输情况的影响,特别是霾天气的同步发展更容易造成对沙尘天气的忽略,所以春季应通过PM10和PM2.5浓度的同时检测来辨识沙尘、霾和混合型天气,通过首要污染物是否为PM10来判断主要污染类型。  相似文献   
23.
桂海林 《气象》2007,33(1):118-122
10月份,新疆北部、云南、贵州西北部、东北东南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我国其它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河北、山东、浙江、福建、广西等省区部分地区发生较严重干旱.本月,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  相似文献   
24.
桂海林  常平 《气象》2008,34(6):119-123
1天气概况 1.1降水 3月份,全国平均降水量为26.6mm,接近常年同期(28.1mm)。但降水分布不均,主要降水集中在江南与华南地区,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月降水量(图1),我国黄河以南大部、东北大部、华北大部以及内蒙古东部、新疆东北部有10mm以上降水,江汉南部、江南大部、华南大部以及重庆、贵州大部、云南南部、  相似文献   
25.
2019年1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彦哲  桂海林  李思腾  尤媛 《气象》2019,45(4):587-592
2019年1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环流呈三波型,南支槽平均位置大致位于90°E附近,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位置偏西,强度偏强。本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4.0 mm,较常年同期(13.5 mm)偏多4%,月内出现三次较强降水过程,江南和西南部分地区降水明显,全国共有35站日降水量达到极端事件标准。全国平均气温为-4.1℃,较常年同期(-5.0℃)偏高0.9℃,共出现4次冷空气过程。本月共发生2次大范围雾 霾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26.
利用MODIS、OMI和CALIPSO卫星资料,结合地面环境监测数据、气象观测数据和后向轨迹模式(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HYSPLIT),对汾渭平原2018年11月23日至12月6日沙尘和人为混合空气污染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月26日至12月3日为污染最重时段,其中12月1日为霾最重时段,11月26日夜间和12月2日夜间为沙尘影响最重时段;西安、临汾和洛阳重污染持续时长分别为66 h、42 h和37 h;污染过程累计持续336 h,其中199 h的相对湿度超过50%,沙尘期间,相对湿度较小;霾过程中,西安以本地积累和西南、东北方向的外来传输作用为主,临汾以本地积累为主,洛阳以东北方向的外来传输作用为主;西安、洛阳沙尘传输方向分别为西南和西北方向,临汾受沙尘传输影响较小。霾天气时,气溶胶光学厚度(AOD)高值空间分布受地形影响较大,吸收性气溶胶指数(AAI)较低,集中在距地面1.5 km高度内污染物最多,低层以污染沙尘为主;沙尘天气时,AOD和AAI值很高,分别可达2.0和4.5以上,集中在边界层内污染物最少,低层以沙漠沙尘为主;霾沙混合天气时集中在边界层内污染物居中,低层以沙漠沙尘和污染沙尘为主。HYSPLIT显示,前一次沙尘来源于新疆,传输距离更远,高度更高,速度更快,后一次沙尘来源于内蒙古西部,在汾渭平原造成污染更重。  相似文献   
27.
APEC前后北京几次静稳天气边界层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学款  张碧辉  桂海林  王亚强 《气象》2017,43(11):1364-1373
对北京地区2014年11月3-11日APEC会议期间的大气扩散条件与2014年10月的4次雾-霾过程进行对比分析,表明APEC会议期间静稳天气指数略低于10月4次过程,具备一定的污染物积累潜势。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对北京及周边地区污染排放的控制是APEC期间北京保持低水平气溶胶浓度的重要原因。周边地区污染物传输以及特殊地形条件下山谷风环流的日变化对北京地区污染物浓度的区域分布及演变有重要影响,夜间地形北风对近地面污染物有明显清除作用。相较于重污染天气,APEC期间气溶胶浓度低,温度效应小,山谷风环流明显,同时白天混合层高度上升幅度大,有利于污染物扩散。减排使气溶胶浓度减小,而低浓度气溶胶又使污染扩散条件进一步好转的相互反馈作用,是"APEC蓝"出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8.
用神经网络进行多波段卫星信息的降水估测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桂海林  郁凡 《气象科学》2004,24(2):177-184
本文用BP神经网络对日本GMS-5的VIS(可见光)、IR1(红外1)、WV(水汽波段)、及红外1与红外2波段亮温差资料进行降水强度与降水落区的估测。经1998年夏季6~8月降水期间的1208个检验样本的检验,无雨、小到中雨和大到暴雨的三等级降水的估测准确率分别达到89.04%、70.34%、60.1%。  相似文献   
29.
桂海林 《气象》2007,33(1):118-122
10月份,新疆北部、云南、贵州西北部、东北东南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我国其它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河北、山东、浙江、福建、广西等省区部分地区发生较严重干旱。本月,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  相似文献   
30.
徐冉  桂海林  尤媛  王继康 《气象》2024,50(3):387-392
2023年12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是:北半球极涡呈多极型分布,欧亚中高纬环流经向度大,东亚大槽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强盛。12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2.2mm,较常年同期(11.9mm)偏多2.5%;全国平均气温为-2.6℃,比常年同期(-3.0℃)偏高0.4℃。月内共出现6次冷空气过程、1次沙尘天气过程和1次大范围持续性雾 霾天气过程。其中13—16日,我国大部地区遭遇的强寒潮过程具有影响范围广、降温幅度大和低温极端性显著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