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1篇
  免费   1362篇
  国内免费   623篇
测绘学   711篇
大气科学   882篇
地球物理   820篇
地质学   947篇
海洋学   1199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361篇
自然地理   366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62篇
  2022年   221篇
  2021年   278篇
  2020年   230篇
  2019年   307篇
  2018年   263篇
  2017年   146篇
  2016年   134篇
  2015年   170篇
  2014年   282篇
  2013年   245篇
  2012年   258篇
  2011年   251篇
  2010年   248篇
  2009年   221篇
  2008年   237篇
  2007年   224篇
  2006年   181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4篇
  1944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介绍郑爱华教授应用炙甘草汤治疗气血阴阳俱虚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经验。郑教授认为心悸之病,与脏腑关系密切,尤其是心脾,临床中尤以气血阴阳俱虚之证常见,注重从“虚”入手,运用炙甘草汤加味治之,以补气血而复脉通心,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2.
陈大舜教授基于“杂合以治”理论,在杂合各种治疗手段的基础上实行和法论治,有较好的临床优势,疗效肯定。本文从杂合为和法均治、和法复治、和法轻治、和法预治、和法综治5个方面来系统阐述陈大舜教授和法论治的特色。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3.
分析徐英从肾虚血瘀论治慢性病的经典验案,总结异病同治方法。认为慢性病病程日久,久病必虚,肾虚是其病变产生的基础,是为其本,而肾虚必兼血瘀,对于慢性病患者,异病同治,采用补肾活血法,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4.
介绍车树强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经验。车教授认为糖尿病肾病的病位主要在肾,以肾虚为本,血瘀贯穿始终,将病机概括为肾之气阴两虚兼夹血瘀,治以补肾活血为大法,兼以利湿化浊,方以参芪地黄汤加减。  相似文献   
25.
介绍臧力学教授治疗痛风的经验。臧师认为,经脉痹阻为痛风的主要病机,治疗上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分期论治。急性期经络阻塞而致关节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治以清热利湿、宣痹通络为主,自拟痛风I方治疗;缓解期伤及脾肾之阳气,应从脾肾论治,治以健脾祛湿、补肾强筋,自拟痛风Ⅱ方治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6.
27.
介绍刘华一教授运用青蒿治疗脾胃病湿热证的经验。刘教授灵活运用青蒿治疗脾胃病中的湿热证,如运用青蒿配金铃子散治疗胃脘痛、运用青蒿加半夏泻心汤治疗痞满、运用青蒿加黄芩治疗便秘等,均取得良好的疗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8.
介绍闫雪洁主任医师运用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经验。闫雪洁主任医师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机错综相连,但病性多为本虚标实,病机为脾胃虚弱,外邪内陷,从而导致脾胃运化失职,升降失常。治疗以健脾和胃、清润通降为主,辨证分为肝郁气滞证、脾胃虚寒证、湿热阻胃证、寒热错杂证论治,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9.
30.
介绍向丽萍教授运用化湿健发方结合经络辨证综合治疗湿热型脂溢性脱发的经验。向教授在运用中医中药治疗的同时,还注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及规律作息指导,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