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8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76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利用色谱—质谱定量分析技术,对40余个取自四川盆地北部石龙场和元坝地区不同成熟度的中、下侏罗统湖相烃源岩和原油样品进行分析,以此揭示其重排藿烷组成和分布的变化特征,并进行精细的油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成熟度的烃源岩中重排藿烷的丰度相差悬殊。石龙场地区Ro值为0.8%~1.0%的中侏罗统千佛崖组和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泥岩中,各类重排藿烷异常丰富,检出了17α(H)-重排藿烷、18α(H)-新藿烷和早洗脱重排藿烷3个完整碳数系列。它们的相对含量大都数倍于规则藿烷,是该层系烃源识别的分子标志。而在相邻的元坝地区相带、岩性相近的这两层段高成熟(Ro值主要在1.4%~1.9%)烃源岩中,藿烷类化合物出现异常变化,重排藿烷的相对含量很低,可能与干酪根在高热演化阶段生成的规则藿烷比例较高有关。烃源岩中高丰度重排藿烷并不取决于其绝对含量的高低,而在于它们相对于规则藿烷的富集。弱氧化的沉积环境是导致重排藿烷相对富集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有机质生源中的细菌组成可能更是一个关键因素。当烃源岩达到高成熟阶段时,藿烷类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布不再受控于热化学动力学机制,各类重排藿烷均按一定比例分布,基本失去了其地球化学属性。区内中、下侏罗统原油中重排藿烷的组成和分布也随热演化程度而变化。它们在成熟原油中极丰富,而在高成熟原油中则很少,与烃源岩存在对应关系。经油—岩对比,认为这些原油来源于所在层位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22.
23.
烃源岩作为石油、天然气的母源 ,在油气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中占有相当重的位置。伴随着传统生油理论“源控论”的发展 ,煤系烃源岩的发展也得到广泛的关注 ,其研究内容也不断拓展。根据煤系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及相关指标 ,指出煤系烃源岩可以成烃 ,只是作为未成熟—低成熟的向油气转化阶段 ,同时也能够在一定条件下成为具有工业性价值的煤系地层油气藏。中国西北部地区广泛存在煤系地层 ,同时也发现煤系有机质转化为烃类 ,对比西北部 ,中国中西部的含煤地层 ,存在构造的复杂因素 ,在转化过程中考虑的因素很多 ,因此在研究煤系地层的成烃作用时 ,必须慎重 ,结合综合指标才能判断  相似文献   
24.
建南地区飞三段是现今研究区重要的产气层,储层类型主要为致密颗粒灰岩和细晶白云岩,然而,相对优质储层均发育于白云岩中。因此,对飞三段白云岩分布规律的研究是预测优质储层的基础。本研究基于录井、测井、岩芯和三维地震等资料,在构建单井白云石含量曲线的基础上,利用多属性转换分析建立三维地震属性与白云石含量曲线的关系,反演白云石含量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分布,结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沉积相对白云岩化流体的性质与来源进行了分析。建南地区飞三段白云岩以细晶、平面自形-半自形为主,非平面它形晶少量分布。阴极发光下白云石为暗红色,无或少量环带状结构。利用多属性转换方法建立地震属性与白云石含量的关系,当选取5个地震属性组合时对白云石含量的预测最佳,预测误差为9%。五个属性分别为 Amplitude Weighted Frequency、Amplitude Weighted Cosine Phase、Derivative Instantaneous Amplitude、Quadrature Trace 和 Integrate。将预测的白云岩分布与沉积相叠合显示白云岩主要分布于台内洼地的两侧,向台地内部规模和厚度逐渐减小。综合地球化学数据和白云岩的分布特征说明,白云岩化流体主要来源于台内洼地的泥灰岩和泥晶灰岩的压实海源流体。随埋深的加大,洼地沉积物中的富Mg流体优先侧向运移至洼地两侧的孔隙性颗粒滩中并发生白云岩化作用。因此,洼地边缘颗粒滩是优质白云岩储层的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25.
油气幕式成藏及其驱动机制和识别标志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连续稳态流动和周期性(幕式)瞬态流动是沉积盆地流体的 2种流动方式。幕式流体流动是压力和应力的作用引起地层周期性破裂或断裂、先存裂隙周期性开启的结果。幕式成藏是沉积盆地中油气与地层水组成的混相、不连续流体的多期次充注/聚集过程,超压顶界面附近、底辟和深断裂附近是幕式成藏的有利场所。与油气稳态连续聚集过程相比,幕式成藏更快,大 中型油气田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根据传统模式难以成藏的年轻圈闭可成为有效的勘探目标。幕式流体流动的主要特征是流体成份和流动过程的不连续性、流体流动过程中温度、压力的快速变化及流体流动的多期性和周期性。流体的时空非均质性、流体流动的瞬态温度响应和运移相态分异及其揭示的多期流体相互作用是幕式成藏的有效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26.
地层学是研究层状岩石的学科,如果综合了许多传统上由地球科学的单个子学科研究的内容,那么我们就可以称其为定量动力地层学。定量动力地层学是应用数学的定量的方法研究沉积盆地的地质动力学、地层学、沉积学和水力学属性,最终获得盆地内的沉积相展布和地层分布模式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是顺应地层学由定性至定量、由局部至全球、由静态至动态的发展趋势而发展起来的。本文对定量动力地层学的提出、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其对现代地质教育的影响作了简要评述,并用实例阐述了定量动力地层学的应用。  相似文献   
27.
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的差异抑制作用及层次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有机质热演化由一系列平行而连续的反应构成. 不同热演化反应具有不同的活化能分布、产物浓度变化速率和体积膨胀效应, 其对超压的响应程度可以明显不同, 决定了超压对不同热演化反应和不同成熟度指标的差异抑制作用和层次. 通过对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和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不同压力系统有机质热演化的综合对比分析, 识别出超压抑制有机质热演化的4个层次: (1) 超压抑制了有机质热演化的各个方面, 包括不同干酪根组分的热降解(生烃作用)和烃类的热演化; (2) 超压仅抑制了烃类的热演化和富氢干酪根组分的热降解, 而对贫氢干酪根组分的热演化不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镜质体反射率未受到抑制; (3) 超压抑制了烃类的热裂解, 而对干酪根的热降解未产生明显影响; (4) 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的各个方面均未产生可识别的影响. 超压抑制有机质热演化的各个方面是源岩早期超压(超压在有机质成熟度较低时开始发育)和长期保持封闭流体系统的结果. 超压发育过晚、超压强度低、超压流体频繁释放等都可能导致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的各个方面均不产生可识别的影响. 在很多情况下, 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的抑制作用属于第2和第3层次, 需要用多种参数识别超压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8.
新(晚期)构造运动的物质、能量效应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郝芳  邹华耀  龚再升  方勇 《地质学报》2006,80(3):424-431
受板块构造背景和深部过程的控制,不同盆地的新(晚期)构造运动具有不同的表现型式,包括伸展和转换-伸展背景下的快速沉降和断裂活化、挤压背景下的强烈隆升和构造掀斜等。新(晚期)构造运动对油气成藏具有强烈的物质效应(对油气成藏要素构成的改造)和能量效应(对成藏动力学环境和过程的影响)。新(晚期)构造运动对油气成藏和分布的影响取决于新(晚期)构造运动期源岩的生排烃状态、新(晚期)构造运动的动力学性质、沉降-抬升的速率、幅度和区域变化及断裂活动程度。建造期(盆地保持沉降、充填状态;源岩处于生、排烃阶段;超压的产生过程仍在进行,超压释放后可得到动态补给)的构造运动可以导致幕式快速成藏,所形成的油气藏属于阶段性充注的原生油气藏,改造期(盆地沉降、充填停止,处于抬升、剥蚀和构造变形状态;源岩生、排烃作用已终止;超压的产生过程已经终止,超压释放后不能得到补给)断裂活化型构造运动可导致已聚集油气的突发性穿层运移和跨层聚集,形成非连续充注的次生油气藏;改造期无断裂活化型构造运动特别是构造掀斜运动可以导致已聚集油气的层内调整,形成有成因联系的调整型油气藏系列。新(晚期)构造运动对油气成藏既可以具有建设性作用、也可以产生调整、改造作用甚至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29.
浅析中国中西部盆地煤系烃源岩成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烃源岩作为石油、天然气的母源,在油气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中占有相当重的位置。伴随着传统生油理论“源控论”的发展,煤系烃源岩的发展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研究内容也不断拓展。根据煤系烃源岩的有机质度及相关指标,指出煤系烃源岩可以成烃,只是作为未成熟-低成熟的向油气转化阶段,同时也能够在一定条件下成为工业性价值的煤系地层油气藏。中国西北部地区广泛存在煤系地层,同时也发现煤系有机质转化为烃类,对比西北部,中国中西部的含煤地层,存在构造的复杂因素,在转化过程中考虑的因素很多,因此在研究煤系地层的成烃作用时,必须慎重,结合综合指标才能判断。  相似文献   
30.
负压地层形成机制及其对油气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具异常压力场特征的盆地在我国比较普遍,但更多的是研究超压体系,对于异常低压体系的成因与机制在国内还没有很好的解释。盆地内的广泛沉积造成的巨厚沉积地层,并在随后的地层抬升过程中造成的严重剥蚀,导致剥蚀反弹现象,从而形成负压区。由于地层的温度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也会造成局部的负压现象。根据百色盆地的负压现象,从其成因着手,分析其形成过程有其对该地区油气藏的影响。负压造成流体的局部回流,形成低压封隔窗,促使油气二次运移,从而改造油气藏的分布,形成一些与负压有关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