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34篇
  2022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济阳坳陷馆陶组河流相砂体储集性及控制因素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河流相砂体是含油气盆地中重要的储油层系。本文以济阳坳陷东北坡馆陶组河流相砂岩为例,详细总结河流相砂岩的储集空间类型,对研究区不同砂层组内河流相沉积砂体及不同沉积微相内砂体储层物性参数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确立了河流相沉积中不同策相内的砂体储集性,并探讨沉积岩岩性,沉积微相及成岩作用等因素对河流相砂岩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2.
以济阳坳陷呈东油田北坡馆陶组河流缃砂岩为例,详细阐述了河流相砂体的沉积微机相研究方法,将研究区内的河流相砂体划分为曲流河,网状河和辫状河三种沉积相,并进一步划分为七类主要沉积微相。  相似文献   
23.
南海北部深水区新生代热演化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构造沉降史恢复的基础上确定拉张期次,再采用非瞬时非均匀多期拉张纯剪切模型恢复南海北部深水区新生代热流史,结果表明:始新世以来,南海北部深水区存在多期热流升高的加热事件。裂谷阶段盆地基底热流幕式升高,裂后阶段也并非完全处于热衰减期。琼东南盆地新生代存在56.5~32 Ma、32~16 Ma和5.3 Ma以来3期加热事件,珠江口盆地存在56.5~32 Ma和32~23.3 Ma两期加热事件。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基底热流始新世末为56~62 mW/m2; 早中新世末上升到60~64 mW/m2; 上新世末在深断陷区最高达75mW/m2。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基底热流始新世末升高到60 mW/m2; 渐新世末升高到70 mW/m2。深水区新生代裂谷阶段多期拉张决定了基底热流幕式升高的多期加热事件,琼东南盆地晚期加热事件与红河走滑断裂在10~5 Ma时由左旋走滑转变为右旋走滑拉张有关。  相似文献   
24.
胜利油区东营箕状断陷湖盆南部缓坡带沙河街组主要沉积学特征及地球物理特征为①冲积扇:由含砾砂岩,细粒不等粒(类)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组成,在测井曲线扇根为高幅齿化的箱形和钟形,扇中为中幅的分散齿形或钟形特征,斜交前积结构,扇端为低幅分散的齿形特征,为亚平行反射同相轴,地震相特征扇根内部反射是一杂乱-短波形;②河流相砂体:由多种粒级的砂岩、砂质砾岩、粉砂岩和灰色及紫红色泥岩等组成,测井曲线下部旋回表现为箱形-钟形特征,上部旋回为平行于泥岩基线夹指形曲线为特征,在地震反射上常表现为槽形充填特征,内部为短波状  相似文献   
25.
东营凹陷新生代火山岩及其与盆地演化-油藏的关系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广策  郑和荣 《地球科学》1997,22(2):157-164
用地质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东营凹陷新生代火山岩的分布、产状、岩相及岩石种属、碱度、钾钠类型、岩浆成因与盆地演化、油藏的关系.研究表明:火山喷发既有陆上喷发,也有水下喷发,均以溢流为主;火山岩既有拉斑玄武岩,也有碱性玄武岩,类型为钾质略高的普通型和钾质不高的钾质型;火山岩由幔源原始岩浆在上地幔、地壳岩浆房中演化后喷出地表形成,是盆地强烈拉张下陷和生油层堆积最盛时期的产物;岩浆活动为生油层的熟化和石油的生成提供了热能,火山岩中部分是石油的良好储集层,部分是良好的屏蔽层,与油藏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6.
东营凹陷南斜坡的沉积演化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7.
本文以济阳坳陷埕东油田北坡馆陶组河流相砂岩为例,详细阐述了河流相砂体的沉积微相研究方法,将研究区的河流相砂体划分为曲流河、网状河和辫状河三种沉积相,并进一步划分为七类主要的沉积微相。通过单井剖面和井间剖面对比分析,研究沉积微相在垂向上和平面上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编制了研究区内不同砂层组沉积时期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  相似文献   
28.
沉积物中的锆石裂变径迹分析可以用于示踪沉积盆地的源区性质及其构造演化信息。济阳坳陷新生界9块砂岩样品的锆石裂变径迹中值年龄介于183.1±15.0 Ma~100.0±5.6 Ma之间,锆石单颗粒年龄均大于其地层沉积年龄。对没有通过χ2检验的6块样品进行了多组分年龄分离分析,表明多数样品主要由2个年龄组分组成。总体上,砂岩锆石裂变径迹单组分年龄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主要介于389.1±5.1 Ma~272.7±14.6 Ma(P1)、238.1±7.8 Ma~203.6±6.6 Ma(P2)、179.3±13.9 Ma~96.8±17.8 Ma(P3)、80.3±15.7 Ma~55.3±6.0 Ma(P4)之间。这4组年龄组分分别记录了晚古生代、三叠纪、晚侏罗-早白垩世及晚白垩世-古新世时期内锆石裂变径迹完全退火时的年龄。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济阳坳陷新生界的主要物源是燕山运动中期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期内发育的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的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系; 海西期、印支期以及燕山晚期-喜马拉雅山早期过渡时期的构造岩浆活动也对坳陷有少量物源贡献。  相似文献   
29.
在胜利油田,深层油气勘探已经成为寻找后备储量的主要方向,但是因为研究程度低而未能取得重大突破。因此,有必要跳出既成思路,针对孔店组作扎实的基础研究。本文以地震地层学的观点和方法,把东营-惠民凹陷孔店组的地震反射看作一个地震层序,并将其划分为三个亚层序(相当于层序地层学中的体系域),分别对应于地层分层上的孔一段、孔二段和孔三段。利用地震反射波的振幅、连续性、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等地震反射特征,在具有油气勘探前景的孔二段的地震反射中识别出了中振幅中连续亚平行席状相、杂乱充填相、杂乱-斜交前积相、丘状相、弱振幅中连续楔状相、弱变振幅低连续楔状相及帚状前积相等七种地震相。将地震相转变为沉积相,划分出了湖泊沉积环境的深湖-半深湖、滨浅湖、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等沉积相,进而预测了有利相带,优选了部分深湖-半深湖相沉积区作为下一步勘探工作的重点目标区域,为今后的勘探工作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30.
活动古地理重建的实践与思考——以青藏特提斯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由于石油工业的推动,特提斯构造域一直作为活动古地理重建的重点研究地区,并取得大量研究成果,直接推动了全球古地理研究工作的深入。近年来对位于该构造域东部的青藏高原地区进行了活动古地理重建的研究工作实践,其主要思路是:在古地理重建数据库和古地理重建模拟系统开发的基础上,依据古地磁学运动轨迹研究古大陆位置,结合古构造和古生物对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印度北缘)、拉萨、东和西羌塘地体的古大陆位置进行复位;利用深部地球物理、地表地质断裂证据,借助生物古地理资料,对古大陆和盆地的边界、规模予以限制;利用变形缩短率、构造平衡剖面恢复技术等对原型盆地进行复原;在沉积和生物环境识别划分基础上,编绘基于古大陆重建的岩相和生物古地理图;进一步通过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古生物有关方法和技术,对古海洋海水参数特征、海洋气候参数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古地理和古构造格局控制下的古海洋、古气候条件与盆地、储集岩和烃源岩的形成环境。通过活动古地理重建的研究趋势分析和青藏特提斯的实践认为,古地理重建是现代地质科学的集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研究不仅具有从过去走向未来,从固定走向活动,从古大陆再造到古地理重建,从示意性的小比例尺到大比例尺,以及模拟技术、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GPS)等特点;而且具有从单一沉积学要素到古环境、古气候、古海洋等多种要素,可以表现地质历史中各种地质作用及其结果(如古构造和地貌、岩浆和变质作用与各种岩体的剥露)的优势。我们相信,活动古地理重建研究将会成为未来我国沉积地质学重点研究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