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地质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21.
中国农田生产力变化的空间格局及地形控制作用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 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粮食生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20 世纪90 年代全球农业生产徘徊不前并不仅是一种由特定政策或市场因素导致的短期现象。因此, 认识在长时间尺度上农田生产力变化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制定农业政策及调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稳定少动但对农田生产力形成有 重要影响的地形因子对农田生产力变化的作用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态系统生产力遥感 机理模型能够清晰地表达国家尺度农田生产力的时空格局, 应用1981~2000 年的NOAA/AVHRR 卫星遥感数据驱动GLO-PEM 模型, 以10 年为时间尺度分析20 世纪80 年代 到90 年代农田生产力变化的空间格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在10 年的时间尺度上, 地形特征控制着农田生产力变化空间格局分异规律, 农田生产力降低的几率随地形起伏度增大而增加, 山区耕地发生生产力下降的可能性比平原耕地高10%~30%。在研究时期内尽管中国农田生产力总量增加, 但仍有24%的农田发生农田生产力下降, 其中71%在丘陵山地, 尤其是地形起伏破碎的黄土高原及云贵高原地区。  相似文献   
22.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过度利用使得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食物消费需求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哈萨克斯坦作为全球生态问题最突出的国家之一,人地、草畜矛盾非常严峻。因此,探究哈萨克斯坦食物消费模式及影响因素,进而提高食物消费可持续性、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2012年、2016年哈萨克斯坦食物消费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消费模式的划分及其变化分析,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受消费习惯、食物供给和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哈萨克斯坦存在三种食物消费模式,分别为以奶、谷物消费为主的模式,以奶、谷物和肉类为主的模式,以奶、谷物、肉类、蔬果消费为主的模式,三种消费模式特征差异明显,分别分布在哈萨克斯坦的北、中、南地区;值得注意的是,哈萨克斯坦的食物消费有向以奶、谷物和肉类为主的模式变化的趋势。面对不同的食7品消费模式及其变化趋势,政府可通过转变食物生产观念、加大国内外区域间交流合作来增加当地居民的福祉。  相似文献   
23.
基于MODIS数据的中国耕地高中低产田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口的持续增长和食物消费水平的快速提升使得中国粮食自给问题越发受到关注。后备土地资源补给能力的不足和城市化过程对优质耕地的占用使得耕地资源"开源"和"节流"均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耕地生产能力成为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策略,清晰地掌握全国高中低产田在空间上的分布区域成为国家中低产田改造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必要前提。本研究应用空间分辨率500 m的MODIS遥感数据和光能利用率模型,在空间上清晰地估算现实农田生产力的基础上,结合高分辨率的耕地分布数据和耕作制度区划信息,探索新的高中低产田划分方法,掌握中国高中低产田的空间分布格局。该方法既能够体现耕地资源条件的区域分异规律,也能表达耕地现实生产能力的空间差异性,并且有效克服了利用统计数据进行高中低产田划分时以县为统计单元导致的县内高中低产田格局不明确的问题。基于该方法划分的高中低产田分别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0.66%、39.56%以及39.78%。其中,低产田约有3/4分布于丘陵山地区;高产田则53%分布于平原区。高产田面积最大的五个省均位于黄淮海区域内,其面积总和占全国高产田面积的41.75%。耕地面积位列全国前三的黑龙江省、四川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其高产田面积占比均不足15%。  相似文献   
24.
生态退耕对中国农田生产力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changes in cropland quantity and quality due to land use are critical concerns to national food security, particularly for China. Despite the significant ecological effects,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gram (ERP), started from 1999, has evidently altered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China’s cropland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Based on cropland dynamic data from 2000 to 2008 primarily derived from satellite images with a 30-m resolution and satellite-base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models, we identified the impact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caused by ERP, including "Grain for Green" Program (GFGP) and "Reclaimed Cropland to Lake" (RCTL) Program.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lost with a rate of 132.67×104 t/a due to ERP, which accounted for 44.01% of the total loss rate caused by land use changes during 2000-2005. During 2005-2008, the loss rate due to ERP decreased to 77.18×104 t/a, which was equivalent to 58.17% of that in the first five years and 30.22% of the total loss rate caused by land use changes.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loss from 2000-2008 caused by ERP was more attributed to GFGP (about 70%) than RCTL. Although ERP had a certain influence on cropland productivity during 2000-2008, its effect was still much less than that of urbanization; moreover, ERP was already converted from th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phase to the consolidation phase.  相似文献   
25.
1982-2006年加纳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气候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洲陆地生态系统是气候变化的高敏感区,研究该区域植被覆盖变化及其控制因素,对深刻认识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1982-2006年植被指数(NDVI)数据,研究位于非洲西部热带地区的加纳共和国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同期的气温和降水量数据,分析其植被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加纳86.4%的植被覆盖区NDVI在25 a间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20世纪80年代初和21世纪初这2个时期,NDVI值大于0.4的面积百分比呈增加趋势;NDVI值大于0.5的面积百分比从26%增加到38.2%;NDVI值在0.4-0.5之间的面积百分比从47.5%增加到51.9%。NDVI受降水量控制的区域占总区域面积的57.2%,而受气温控制的面积占总区域面积的42.8%。总的来看,加纳植被覆盖对降水量变化的敏感程度强于气温变化。  相似文献   
26.
中国近15 a来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对陆地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影响是关系到碳循环和全球变化效应的重要问题。首先,本文基于VPM(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Model)模型得到NPP数据,基于中国土地利用数据集(National Land Use Datasets of China(NLUD-China))获取2000-2015年城市和工矿用地数据,然后通过邻域替代法模拟2000-2015年间因中国城市和工矿用地扩张损失的陆地NPP。结果表明:2015年城市和工矿用地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1.2%,在2000-2015年间面积增加了70×103 km2。城市和工矿用地扩张导致陆地NPP损失1.24 TgC·a-1到3.14 TgC·a-1,在2005-2010年损失NPP最多(3.14 TgC·a-1)。耕地被建设用地占用是造成中国陆地NPP损失的重要原因,在2010-2015年共有13×103 km2的耕地被城市和工矿用地占用,因此损失的NPP达1.51 TgC·a-1,占中国城市和工矿用地扩张损失NPP总量的82%。从时空分布特征来看,21世纪初剧烈的城市扩张造成沿海和中部地区NPP损失严重(2000-2005年沿海地区主要因城市扩张损失NPP高达0.82 TgC·a-1),而2010-2015年主要因工矿用地扩张使西部地区NPP损失升高(在2010-2015年因工矿用地扩张损失NPP 0.46 TgC·a-1,占中国NPP损失总量的30.81%),NPP损失量呈现出从东高西低逐渐过渡到东西平衡的时空格局。从影响上分析,城市和工矿用地不透水地表比例(0.59±0.19)高于自然植被的不透水地表比例(0.29±0.14),并且城市内部透水地表的平均标准化NPP(0.9)低于自然植被的平均标准化NPP(1.1),是造成城市和工矿用地损失NPP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