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8篇
海洋学   1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海洋地球物理测量中GPS数据问题与处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上走航式地球物理测量的精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GPS(全球导航定位授时系统)数据观测的精度.由于各种原因,船载GPS测量会遇到多种问题.对记录到的GPS数据进行处理是获得高质量GPS数据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本文通过对多个海洋重磁调查航次的GPS观测数据进行处理,介绍了船载GPS测量中遇到的一些典型问题,以及相应的数据处理方法.本文指出,为保证数据采集的质量,船载GPS测量一般应使用两台GPS接收机同时进行测量.在数据处理时,将其中记录较稳定、可靠的一台GPS接收机作为主机,而另一台作为辅机.数据处理时,以主机记录的数据为主,当主机数据缺失时,则使用附机的数据作为补充.我们的长期观测结果表明,主机和附机之间总是存在时间差,目前我们没有发现时间差出现的规律和这种时间差出现的确切原因.用附机的数据来补充主机数据时,应该进行时间差调整.对于同一台GPS接收机的数据,本文介绍了野值、零值、重复值、时间间断和航迹间断等现象.同时文章中介绍了对于野值、零值、重复值、时间间断和航迹间断等数据,在进行数据处理时,可用剔除、插值、补遗等办法对上述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本文认为,天气状况、卫星分布、天线运动姿态、接收机工作的稳定性、解码模块、运算〖JP3〗速度、多路径效应等都可能对GPS观测造成影响,但目前我们还并不能确定造成海上GPS测量出现问题的确切原因.  相似文献   
22.
西沙海域生物礁地球物理特征及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礁是指由造礁生物营造的碳酸盐岩有机建造.生物礁油气藏具有储量大、产量高的特点,是全球重要油气藏类型,也是南海主要勘探对象之一.西沙海域位于南海北部,前人研究成果表明该区自中新世以来具有良好的成礁环境,生物礁大规模发育.本文在西沙海域地质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地震资料为基础,以一个典型生物礁为例,综合分析了该区生物礁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首先,生物礁具有典型的地震反射特征:丘状外形、顶界面为强振幅连续反射、底界面连续性变差、内部反射杂乱、两侧有上超、上覆地层披覆;其次阐述了生物礁具有的其它4个地球物理特征:较高的层度速、较的高波阻抗、无明显重力异常、低磁力异常.最后简要分析了西沙海域生物礁的油气地质条件,推测该区生物礁具有较好的油气资源前景,特别是临近生烃凹陷生物礁油气成藏条件最有利.  相似文献   
23.
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测井和钻井数据,对东非鲁伍马盆地深水沉积特征进行了系统刻画。根据深水沉积体的地震相特征,识别出峡谷、水道、漫溢沉积、朵体、块体搬运沉积(MTDs)和凝缩段等深水沉积单元,建立了地震识别图版。分析总结了水道和朵体的岩性特征、电性特征和储层物性特征,砂岩具有低伽马(GR)和高电阻(RT)特征,厚层砂岩GR曲线呈“箱型”,有泥岩夹层的砂岩段呈叠加的“钟型”特点;储层压实程度弱,发育原生粒间孔隙,具有中—高孔、中—高渗的特征。结合成藏条件研究,认为由水道和朵体浊积砂岩储层、凝缩段和漫溢沉积泥岩盖层、天然堤和MTDs为侧向遮挡等要素构成的油气储、盖配置关系,是研究区油气成藏的一个关键因素,对深水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4.
混合沉积是指碳酸盐岩与陆源硅质碎屑在沉积上的混合,它是一种沉积机理特殊而又具有重要意义的沉积现象。混合沉积分为4种沉积模式:间断混合,相混合,原地混合和源地混合。通过对南海北部陆坡的研究,识别了其中中新世碳酸盐岩台地、碳酸盐岩斜坡和混合沉积,并对其平面分布进行了研究。结合前人研究,参考区域构造背景,通过地震资料的解释认为研究区的混合沉积属于源地混合沉积,并建立了适合研究区的混合沉积模式。研究区陆源硅质碎屑分别来自北部华南隆起以及西南部中南半岛,而碳酸盐岩碎屑则来自神狐隆起、西沙隆起以及南部的广乐隆起。研究区对混合沉积的影响因素包括构造作用、物源、再改造和沉积作用、海平面升降变化以及气候,对研究区混合沉积起主要作用的是构造作用及海平面升降变化。  相似文献   
25.
通过库泰盆地Naga Utara-1井(NU-1井)下中新统油、气样品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认为NU-1井天然气样品的烃源岩母质为腐泥型,沉积于弱还原的海相环境,生源母质以水生生物输入为主,镜质体反射率约1.2%,处于成熟的演化阶段;原油样品的烃源岩母质为腐殖型,沉积于弱氧化的陆相环境,生源母质以陆生高等植物为主,镜质体反射率约0.7%,处于未熟-低熟的演化阶段。不同的烃源岩特征表明二者为两套烃源岩:一套为成熟度相对较高的海相烃源岩,一套为成熟度相对较低的陆相烃源岩。库泰盆地两套已知烃源岩地层和本文原油样品所指示的烃源岩母质有相似之处,但和气体样品所指示的烃源岩母质截然不同。气体来源于更深的下部地层:下中新统的海相地层,或者更深部渐新统-始新统的湖相地层。深部海相或湖相地层烃源岩产生的气体沿断层向上迁移,在背斜部位的砂岩中形成高压圈闭,并被上覆的灰岩层和泥岩层封盖形成油气藏。库泰盆地下中新统的海相地层,或者更深部渐新统-始新统的湖相地层烃源岩具有很好的勘探潜力,下一步需要转变勘探思路,将勘探目的层转移至中中新统下部-下中新统海相成藏系统,甚至更深部的渐新统-始新统含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26.
The South China Sea is the largest marginal sea of west Paicfic Ocean.Its valuable to the continental margin.The evolution of Tethyan structure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Its formation is due to a sequence opening and closing of Tethys Ocean loke a horn,and made violent influence to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global geologic strcture.When Gondwana continent separated from Euro-Asian continent in the norh,there produced a series of small oceanic basins. The fromation of new oceanic basin was in company with the extinction of the older ones. This recyeling of new oceanic basin was in company with the extinction of the older ones. This reaycling function made the formation of a huge strucfor succe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and oil-gas exploring. Furthermore, it is impirtant for discovering the relationship brtween Tethyan realm and Pacfic realm. In this paper,the authors have done 3 gravtational models basing on deep crustal research,and they want to discuss the reace of Tethyan structure i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相似文献   
27.
西沙周缘深水沉积盆地位于南海西北部深水区,属新生代盆地,主要经历了三次构造运动和断陷与坳陷两个演化阶段.西沙北坳陷带和中建坳陷沉积了厚层的断陷期和坳陷期地层,断陷早期发育烃源岩,断陷晚期发育主要储层;坳陷早期发育储层,坳陷晚期发育区域盖层,具备优越的生储盖条件.西沙南坳陷带构造运动强烈,地温梯度高,局部出现洋壳基底,坳...  相似文献   
28.
近年来,深水油气勘探发现的储量在全球新增储量中的占比逐年增加,2010年以来其占比已超过50%,深水已经成为未来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作为深水油气勘探主要储层之一的深水水道,同样成为深水油气勘探的重点研究对象。以高分辨率(40 Hz)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对研究区内的加积型水道—天然堤复合体进行了精细刻画,着重刻画了水道—天然堤复合体内部不同期次水道的中心线,重点分析了深水水道的发育和演化特征。该水道天然堤复合体整体宽25~30 km,单期水道宽度约300 m,推测厚度约10 m。深水水道的演化整体表现为有序的发育过程,初期水道较顺直,弯曲度较低,后期弯曲度逐渐升高,晚期水道的平面形态较为稳定,变化较小。深水水道在演化过程中不仅向左右两侧迁移,同时也具有向下游方向迁移的特征;前人认为深水水道向下游迁移的现象非常罕见,但是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这种现象可能并不罕见。  相似文献   
29.
帝汶海槽位于东南亚班达海与澳大利亚西北帝汶海之间的外班达岛弧,新近纪以来特别是晚中新世—晚上新世期间澳大利亚板块与班达岛弧的碰撞引发了帝汶岛的隆升和帝汶海槽的变形,影响了区域内的构造活动。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边缘正断层主要控制了台地、地垒和地堑构造,帝汶海槽北部在弧—陆碰撞引发的帝汶岛隆升与海槽沉降双重作用下形成一系列逆冲和褶皱,海槽底部NE-SW向逆冲断层为海槽变形前锋,控制了海槽形态。构造特征与天然地震特征表明,澳大利亚板块与班达岛弧之间的班达俯冲带位于帝汶岛与内班达岛弧之间的翁拜海峡,以平均约62°的高角度俯冲,俯冲深度超过600 km,深部震源与上部震源之间存在明显的地震带间断,澳大利亚板块向东南亚板块下方的俯冲已逐渐减缓趋于停止,但由弧—陆碰撞引发的帝汶海槽与帝汶岛变形仍在持续,内班达岛弧正在沿班达海发生变形。在俯冲作用相对平衡的背景下,澳大利亚板块向东南亚板块下方的俯冲可能会转变为造山作用,未来内班达岛弧可能会隆升形成内、外班达岛弧双重造山带。  相似文献   
30.
东非陆缘深水盆地具有巨大油气资源潜力,但对陆坡峡谷沉积特征研究较少,制约有利储集层预测。本研究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对东非坦桑尼亚滨海盆地陆坡峡谷开展精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陆坡发育多条大型海底峡谷;上陆坡处,坡度较陡,峡谷内以侵蚀作用为主,沉积物主要局限在褶皱推覆带的翼部;褶皱推覆带之外的下陆坡区,坡度变缓,峡谷末端发育席状砂质沉积及砂泥混杂的碎屑流沉积,同时在峡谷北侧发育向北延伸的泥质漂积体;在陆坡边缘,发育海底滑塌,形成块体搬运沉积。(2)峡谷沉积受陆源物质供给、褶皱推覆带、北大西洋底流以及陆坡边界断层等因素控制。受东非裂谷海域分支活动影响,研究区陆架窄、陆坡陡,陆源物质可迅速通过陆架,进入陆坡峡谷:与河流相连的峡谷,物源充足、规模较大,有沉积物发育而没有与河流直接相连的峡谷物源有限、规模较小,峡谷内无明显沉积;褶皱推覆带通过改变海底地形来控制峡谷内沉积分布,褶皱翼部发育沉积,核部则以侵蚀为主;褶皱推覆带外,北大西洋底流与峡谷末端重力流发生交互作用,细粒物质被搬运至峡谷北岸形成漂积体;陆坡边缘断层活跃,峡谷被断层切割,形成断崖,并引发海底滑塌,陆坡处不发育水道及朵体沉积,陆源物质通过峡谷被搬运至更深的深海盆地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