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77篇
  免费   2997篇
  国内免费   4494篇
测绘学   733篇
大气科学   1311篇
地球物理   2328篇
地质学   11749篇
海洋学   2045篇
天文学   236篇
综合类   1043篇
自然地理   1523篇
  2024年   101篇
  2023年   539篇
  2022年   655篇
  2021年   644篇
  2020年   619篇
  2019年   672篇
  2018年   499篇
  2017年   559篇
  2016年   613篇
  2015年   720篇
  2014年   1063篇
  2013年   811篇
  2012年   992篇
  2011年   1026篇
  2010年   829篇
  2009年   842篇
  2008年   846篇
  2007年   798篇
  2006年   727篇
  2005年   714篇
  2004年   537篇
  2003年   538篇
  2002年   537篇
  2001年   522篇
  2000年   470篇
  1999年   434篇
  1998年   456篇
  1997年   391篇
  1996年   405篇
  1995年   372篇
  1994年   321篇
  1993年   300篇
  1992年   327篇
  1991年   278篇
  1990年   225篇
  1989年   207篇
  1988年   58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51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22篇
  1980年   24篇
  1979年   17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季江徽  刘林 《天文学报》2005,46(3):282-293
用直接数值积分方法通过模拟不同的行星构型探讨了HD82943行星系统(由两颗共振的巨行星组成)的长期动力演化,同时,还研究了在相空间的轨道运动.在对系统长达107年数值积分中,发现所有的稳定轨道均与2:1共振相关联.典型地,在相同的时标内,两个共振幅角θ1和θ2同时(或其中之一)存在秤动.由于共振幅角在一定范围内的秤动,因而使两颗行星轨道半长径被约束而表现为规则运动模式.另外,利用分析模型(包含了外行星偏心率e2的因素),还讨论了对于不同取值的e2和相对近星点经度θ时,内行星在相空间的运动,并发现2:1轨道共振对于相对较小的e2以及当θ=0°时易于保持.此外,适中的e2将导致系统的两颗行星进入深度共振状态.再者,分析模型和数值计算的结果吻合得很好,两者都揭示了行星系统的2:1共振结构.  相似文献   
22.
本文利用紫金山天文台赣榆站太阳精细结构望远镜拍得的高分辨率色球H_α照片,分析了三个典型活动区。文中利用并检验了七十年代获得的磁图推导法则,应用自己的数值模拟知识和Zwaan对AFS系新浮流区概括的特征,参考七十和九十年代总结的有关耀斑和EllermanBomb的出现规律,逐日分析活动区发展,定出其内部的中性线位置,提出简单和复合中性线的区分,由AFS系和亮谱斑同时出现判断新浮流区,从近离带图找等离子体不稳定点,从远离带图找普遍的磁场流场分布,由H_α结构的综合迹象推测磁场变化。总结出有关活动区H_α结构、磁场及等离子体性质关系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23.
24.
胶东南部沿海中生代断裂花岗质岩浆带包含了五个岩石系列。根据各岩石系列的Rb-Sr全岩和矿物等吋线年龄(122—220Ma)可将它们划分为三个岩浆亚旋回(三叠纪、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利用锶同位素提供的信息与华北地区太古代变质岩系进行对比,并结合地球物理研究成果讨论各岩石系列的源区,强调岩浆是分别来自上地幔顶部和地壳深部麻粒岩相及角闪岩相岩石的部分熔融。  相似文献   
25.
太阳微波脉冲事件中原区加热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具有一定空间分辨率( ̄4')和高灵敏度(0.004sfu)特性的13.7m射电望远镜,在1.35cm(22GHz)波段上观测到的两个脉冲事件前的周期性脉动和吸收现象进行了分析,并认为这种观测特征,可用源区局部区域的加热得到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26.
应用显微光度术、显微傅立叶红外光谱(Micro-FT.IR)和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等原位微分析技术并结合均一温度测量对胜利油气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三段中有机包裹体进行了研究。区分出两类有机包裹体,即原生有机包裹体和次生有机包裹体。结果表明两类有机包裹体特征不同,二者物质组成、有机质成分及化学结构、热演化程度等差别也较大。结合地质分析表明原生有机包裹体是沙三段烃源岩生成烃类运移产物,具“自生自储”特点,而次生有机包裹体是沙四段烃源岩生成的烃类二次运移的产物。沙三段是沙河街组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主要层位,因而是寻找油气资源的主要目标层。研究表明,有机包裹体是研究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演化等成藏系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油气勘探中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27.
通过对蓄水前后三峡库首区构造应力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发现,相对于蓄水前,蓄水至135 m水位时,官渡口断裂-马鹿池断裂-牛口断裂围限区、秭归地理中心和九湾溪断裂带,出现了4个主应力下降区和共轭的主应力增长区,形成了差应力场;175 m水位与135 m水位相比,局部差应力场呈现逆向变化,即形成了加载效应与卸载效应的交替过程。这一过程,可能是水库诱发地震的诱震(或触震)因素。  相似文献   
28.
对广西岩溶区三个铅锌硫化物矿床风化带观测结果表明,中低山岩溶区硫化物矿床具有更强烈的风化淋滤作用,但次生晕面积较小;岩溶平原区硫化物矿床风化与元素表生迁移特征较相似于非岩溶区的情况,表现在可产生较宽的pH偏低带和较大面积的次生晕  相似文献   
29.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