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75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44篇
海洋学   160篇
综合类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Several ray-type 1D and 2D KdV equations for two-layer stratified ocean with topographic effect are derived in detail in the present study.A simplified version of these equations,ray type 1D KdV equation,is used to calculate numerically the disintegration of initial interface soliton from the deep sea to the continental shelf.At the same time,a laboratory experiment is carried out in a 2D stratified flow and internal wave tank to examine the numerical results.A comparison of the numerical results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s that they are in good agreement.The numerical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ray-type KdV equation has high accuracy in describing the evolution of initial interface waves in shelf/slope regions.Form these results,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fission process is a dominant generating mechanism of interface soliton packets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相似文献   
222.
内波与内潮汐沉积作用的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90年代,内波、内潮汐沉积作为深水牵引流沉积研究中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开始兴起,此后在国内外现代水体和古代地质记录中陆续发现或论证了大量的内波、内潮汐沉积,并对其沉积特征、沉积模式等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然而对于内波、内潮汐沉积作用方式的研究还比较匮乏,这是内波、内潮汐理论发展的一大障碍。对于内波、内潮汐的作用方式做了初步探讨,相信对于该理论的发展以及更多内波、内潮汐沉积体的识别和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23.
本文用最大熵方法并结合付氏分析方法分析了黄海中部海区(36°N,124°E)内波调查资料。分析表明该海区存在很强的温度密度跃层。根据对海流资料的分析得出潮汐频率的波动是正压的。从消除了正压潮流后的余流中得到0.049Cph的波动,由温度资料得到频率为0.0514Cph的波动,且发现它基本是斜压的,即为低频内波。该低频波动主要为最低模态朝西方向传播的惯性内波。本文阐明了惯性波的产生来自局地风应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24.
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几年来深水牵引流积积研究中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即内潮汐、内波沉积,重点介绍了其沉积作用方式和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225.
综述了目前海洋声层析研究的两个热点问题 ,归纳了用声学方法监测气候变化和反演内波两个领域所取得的研究进展 ,总结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26.
在一座二维内波实验水槽(12 m×0.7 m×0.5 m)、于总水深H等于40 cm的条件下,以淡、盐水依密度分层布置的两层流体,从事孤立内波生成的研究。内波水槽内的上下层水深比H1/H2、造波区位能差(η0)、上下层的密度比皆为实验主要的控制变因。在各种不同实验条件配合之下,试验及比较以上变因对内波振幅能量及相关传递系数的影响,进而产生几种不同的波动特性:上举型孤立内波、下沉形孤立内波、非周期性的重力内波等,且不同形式的重力内波需要配合固定的造波条件使能达成。  相似文献   
227.
在两层流体中,内波的特性受到许多控制变因的影响,其中包括上下层水深比、造波区位能差(位能大小)、上下层的密度比等。本文以成功大学水工试验所研发的MNDAS套装软件记录,协助数据分析及处理,研究上下层水深比对内波波型的影响,当水深比值差异越大造成的孤立波形与明显,且Kdv及修正mKdV可以合理描述内波振幅与频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28.
深水内波、内潮汐沉积类型及其油气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水内波、内潮汐沉积可归纳为水道型和非水道型两种基本沉积类型。水道型沉积常发育双向递变层序和单向递变层序,单砂层较厚,它不仅是油气的良好储层,而且常与深水重力流沉积和深水背景泥岩沉积一起构成有利的地层或岩性圈闭,应当列为深水沉积区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非水道型深水内波、内潮汐沉积一般发育由砂泥频繁薄互层所构成的对偶层双向递变层序和对偶层单向递变层序,单砂层很薄,油气勘探意义可能不大。广泛分布的大型沉积物波(分为粗、细粒两种)和水道口附近的内潮汐砂坝,是两种比较特殊的内波、内潮汐沉积建造。根据现有研究实例和沉积成因水流理论分布范围等,建立了深水内波、内潮汐综合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229.
层结海洋中小振幅内行进波的演变和破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高精度的拟谱方法,数值模拟了层结海洋中小振幅内行进波的演变和破碎过程.在演变过程中,导致内波破碎的PSI不稳定机制在共振相互作用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能量从初级波向低频、高波数运动缓慢传递并形成一次级波包,随即破碎发生.破碎后产生的层化湍流引起的强烈混合以及湍流间歇性可从总能量和涡度峰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看出.我们分析了层化湍流的一些统计特性,包括动能和有效位能沿垂向波数ky的功率谱.结果表明,动能和有效位能谱都存在一个谱段满足k-3y律,且分别可表示为01N4k-3y和02N4k-3y(N为Brunt Visl频率),通常称其为浮力子区.另外,我们分析了Cox数(湍流扩散系数与分子扩散系数之比),在层化湍流维持在一定强度时,计算结果和由海洋内区观测(远离内波强生成源和复杂地形)所推测的结论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230.
内波单独作用形成的深水沉积物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深水沉积物波是一种海底普遍发育、规模较大的波状沉积体,大多数学者将它们解释为等深流沉积或浊流沉积。本文结合内波理论的研究进展,考虑内波沉积作用的水动力学特征,探讨了深水沉积物波的内波成因机制。得出以下几点认识:①海底流动单独作用无法满足沉积物波形成所需的流动层厚度及流动速度,较难解释沉积物波的迁移方向及规则的内部及外部形态。②内波可以引起海底流动,内波比表面波更容易形成更大规模范围内的沉积床形。③内波可以形成大型沉积物波,用内波可以较合理地解释内波的对称波形单元、非对称波形单元及上攀波形单元的成因。波动面离海底距离较大的行进内波及内驻波可以形成对称波形的沉积物波;波动面离海底距离较近的行进内波及内孤立波可以形成非对称波形的沉积物波;内波引起的海底流动进一步增强时,可形成上攀波形沉积物波。④行进内波可以形成向内波传播相反方向迁移的沉积物波,向海盆内部传播的内波可以形成向上坡方向迁移的沉积物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