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223篇
海洋学   2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CO2矿物捕获能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碳存储的研究表明, CO2最稳定的存储方式是 CO2的矿物捕获, 即将 CO2注入到地下,使其以方解石、菱铁矿、白云石及片钠铝石等碳酸盐矿物的形式存在.适合 CO2矿物捕获的岩石类型主要有火山岩、砂岩和火山碎屑岩.分析了3种岩石类型的金属元素含量、金属元素的释放能力、与 CO2反应生成的矿物类型及对 CO2的捕获量,并比较了3种岩石类型对 CO2矿物捕获能力的差异.其中玄武岩等火山岩的金属离子含量高,但其孔隙空间有限,制约了成岩反应,且 CO2注入后具有逸散的风险;砂岩分布广泛,有足够的孔隙利于流体注入,但是金属离子含量相对较低,对 CO2的矿物捕获所需时间相对较长;火山碎屑岩则结合了前2种岩石类型在矿物捕获方面的优势,是一种理想的 CO2矿物捕获的岩石类型.  相似文献   
292.
王保国 《地下水》2010,32(5):97-99
通过新疆小山口水电站基础石方开挖工程实践,对当地泥岩和砂岩地质物理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其石方开挖工法进行了大胆创新,提出了纯机械法施工工法,分别从工程施工质量、进度、安全和成本等多个方面与传统的钻爆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新施工工法县有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可以在今后的施工中使用和椎广。  相似文献   
293.
在很多砂岩型铀矿床中 ,可以发现铀与有机质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是数理统计意义上的、空间上的或化学的。本文以吐哈盆地十红滩地区砂岩型铀矿为研究对象 ,对有机质在后生砂岩型铀矿成矿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索。研究区砂岩型铀矿含矿岩系中的有机质属腐殖型 ,其原始母质为陆生高等植物 ,有机质成熟度很低 ,处于热演化作用的褐煤阶段。铀与有机碳的相关性分析和分离实验表明铀成矿富集与有机质关系密切 ,在铀矿石中铀与有机质主要以腐殖酸吸附或腐殖酸盐形式存在。笔者认为 ,在氧化带有机质被氧化破坏 ,形成可溶性的铀腐殖酸络合物淋滤进入地下水 ,在过渡带以腐殖酸盐的形式沉淀下来 ,并造成过渡带矿石中有机碳含量的增高  相似文献   
294.
彭云彪  陈安平 《铀矿地质》2000,16(6):327-333
内蒙古中部地区发育有较多的中新生代山间盆地,但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地质工作目前带是空白。本文通过对前人地质、物探、水文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酝区具备有利于含氧含铀水长期稳定运移并富集成矿的地质构造和沉积环境,但是,不同的次级构造单元、盆地的演化特征仍有所差异,其找矿目标层位、找矿类型和成矿前景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95.
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盲矿识别模式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伊犁盆地南缘是典型的可地浸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产出区,近年来诸多单位对其控矿因素、成矿环境与成矿远景进行了研究。由于此类型矿床产出部位地表覆盖严重、多属盲矿,因此对其识别定位既是找矿工作中的技术关键,亦是难点。受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开放实验室资助,笔者以伊犁盆地南缘为研究对象,对可地浸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盲矿的识别模式进行了专项研究。  相似文献   
296.
云南凹地苴铜矿多阶段脱水成矿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凹地苴铜矿矿物在剖面上具从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分带现象,几个分带相互叠加,矿床形成了于氧化还原界面附近,种种证据表明含矿溶液因多阶段脱水形成,矿床是通过双层卤水在氧化还原界面附近相互反应成矿。  相似文献   
297.
成岩作用是影响砂岩声波速度的地质因素之一,定量表征压实和胶结作用的砂岩声波速度岩石物理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应用意义.选取视压实率和视胶结率定量表征砂岩成岩作用,通过建立视压实率与颗粒配位数的关系将压实作用的影响引入修正的定量表征胶结作用的CCT模型,最终建立了一种能够定量表征压实和胶结作用对砂岩声波速度影响的岩石物理模型.理论考察发现,随胶结率的增大,岩石声波速度首先迅速增大,随后趋于稳定;随视压实率增大,岩石声波速度同样逐渐增大,当胶结率较大时声波速度变化更为明显.为了验证该声波速度模型,分别对人造砂岩和天然样品进行了声波速度实验观测,结果表明: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的趋势吻合良好.该模型易于使用,能够为应用地震和测井资料识别有利储层、定量评价孔隙度以及开展横波速度预测等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98.
Hybrid event beds form when turbidity currents that transport or locally acquire significant quantities of mud decelerate. The mud dampens turbulence driving flow transformations, allowing both mud and sand to settle into dense, near-bed fluid layers and debris flows. Quantifying details of the mud distribution vertically in what are often complex tiered deposits is critical to reconstructing flow processes and explaining the diverse bed types left by mud-bearing gravity flows. High-resolution X-ray fluorescence core scanning provides continuous vertical compositional profiles that can help to constrain mud distribution at sub-millimetre scale, offering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ver discrete sampling. The approach is applied here to cores acquired from the Pennsylvanian Ross Sandstone Formation, western Ireland, where a range of hybrid event beds have been identified. Raw X-ray fluorescence counts are calibrated against element concentrations and mineral abundances determined on coincident core plugs, with element and element log-ratios used as proxies to track vertical changes in abundances of quartz, illite (including mica), chlorite and calcite cement. New insights include ‘stepped’ (to higher values) as opposed to ‘saw-tooth’ vertical changes in mud content and the presence of compositional banding that would otherwise be overlooked. Hybrid event beds in basin floor sheets that arrived ahead of the prograding fan system have significantly cleaner sandy components than those in mid-fan lobes. The latter may imply that the heads of the currents emerging from mid-fan channels entrained significant mud immediately before they collapsed. Many of the H3 debrites are bipartite with a sandier H3a division attributed to re-entrainment and mixing of a trailing debris or fluid mud flow (H3b) with sand left by the forward part of the flow. Hybrid event bed structure may thus partly reflect substrate interaction and mixing during deposition, and the texture of the bed divisions may not simply mirror those in the suspensions from which they formed.  相似文献   
299.
砂岩铀矿床,特别是产于油气盆地中的砂岩铀矿床是铀矿床的重要类型。油气盆地的完整的补-径-排水动力系统是砂岩铀矿形成的基本动力学条件,但这种"补"是通过盆缘山体蚀源区"补"还是通过盆地深部流体"补",这种"径"是沿着砂岩层由高处往低处径流还是由低处向高处径流,以及成矿后的流体是如何排出的,都没有充分的论据进行过论述。砂岩型铀矿成矿物质来源、运移和沉淀富集机理仍是有待解剖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为此,笔者换了个视角,从盆地深部烃源岩提供成矿物质来源的思路,重新思考砂岩铀矿的沉淀富集机理。研究认为,砂岩铀矿床是新构造期渗出成矿作用下的产物,铀及伴生元素来源于盆地深部烃源岩(内源或深源),而不是来源于现代蚀源区(外源或浅源);铀的迁移是在新构造期切层断层发育并成为导矿构造的前提下,在强还原环境中以有机络合物形式存在的铀等金属元素,由深部向浅部迁移,而不是在氧化带中以碳酸铀酰络合物形式由浅部向深部渗移;铀等元素的沉淀是由于氧化还原作用而发生的,具体说是先氧化后还原而形成的,而不是直接由还原作用形成的。最后建立了油气盆地砂岩铀矿床新构造渗出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