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61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川西杂谷脑“冰碛物”中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成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萍  邱维理  张斌 《第四纪研究》2009,29(3):484-493
对四川理县杂谷脑“冰碛物”的地层结构进行了观察,对河湖相地层中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进行了分析。综合研究表明,所谓杂谷脑晚更新世“冰碛物”是由泥石流、崩滑塌堆积物、堰塞湖沉积和河流相砂砾石层构成的多成因“混杂”堆积,湖相地层中发育的强烈褶皱和断裂是河岸陡壁岩石崩塌滑落导致古堰塞湖沉积物发生软沉积变形的结果。软沉积变形构造包括卷曲构造、液化泥块、阶梯状微断裂、球枕构造、火焰构造、落石沉陷构造、环状构造、同生断层和大型褶曲等。一次崩滑塌事件的典型沉积层序由崩塌体、不规则接触面和下伏的河湖相变形地层所组成。沿杂谷脑河上游发现的一系列大型崩塌褶曲构造以及伴生的多种典型的液化变形构造,指示可能是地震活动触发了群发性的崩塌、滑坡灾害事件。  相似文献   
32.
长江口—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沉积动力环境及物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口—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的物质输运与生态环境受海域沉积动力特征和物质来源影响。本文利用长江口—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沉积物的粒度、铂族元素、稀土元素等分析资料,采用Pejrup M等提出的三角图分类法对长江口—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沉积动力环境进行详细分析,将研究区分为8个沉积环境分区:二个强动力河口现代沉积区,二个近岸水团交汇作用区,一个陆架水团锋面区,二个残留沉积区,一个冷涡旋的现代沉积区。对比分析了各沉积动力环境区的粒度特征及其水动力条件,揭示各种水动力条件下的沉积特征,以及各种沉积环境的物源输入特征,为长江、黄河与东海间的物质输运和交换等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物源、搬运介质、沉积条件等因素对海岸—陆架沉积体系的影响,为河口沉积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33.
林伟立  徐晓斌 《气象》2011,37(5):571-575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卫星反演大气成分的数据质量存在一定的误差和不确定性,系统和全面的验证工作是获得准确可靠的卫星数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卫星观测资料的验证主要涉及反演算法中所用的输入参数和卫星反演产品的直接验证这两个部分的内容.本工作以对流层NO2卫星资料验证的需求出发,对当前中国大气本底站的观测现状进行评述,讨论了大气...  相似文献   
34.
本文对2008年8月10日出现在北京首都机场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卫星产品、雷达资料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发生在高空有利的环流背景下,锋面抬升、高低层温度差动平流、中层辐合、中低层风切变、中层暖干盖的存在以及副高的维持均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5.
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是水污染总量控制的重要内容,分配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总量控制工作成效。以陆域排污-水体水质响应空间单元为基础,构建了综合考虑水环境质量、排污及污染治理水平、区域经济实力等因素的总量分配指标体系,提出一套单元的水污染物总量分配综合权重系数计算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北京市,结果表明本方法较好地解决了目前分配方法中总量目标与水质改善需求衔接不足、分配指标体系过于单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36.
海滩层理由冲、回流塑造的向海倾前滨楔状交错层理和冲越流形成的向陆倾后滨斜层理组成,二者构成假背斜构造.近年在烟台—莱州岸段海滩上开挖了10个垂岸探槽,揭示出这里海滩以向陆倾后滨层理为主,并且被暴风浪侵蚀面所斜切,该面向海的前滨层理只留下几十厘米的薄层,说明近几十年海岸持续遭受侵蚀,海滩的前滨层理被多次暴风浪切割掉;按暴...  相似文献   
37.
白马雪山地处横断山脉腹地,对于重建西南季风影响区的环境变迁以及探讨冰川作用特点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这里保留着典型的晚第四纪冰川侵蚀地貌,其中冰川槽谷发育特征明显.本文运用抛物线形态参数、梯级宽深比、形态比率等定量分析冰川槽谷的研究方法,对保存在白马雪山主峰扎拉雀尼(5429m)东北坡的两条简单冰川槽谷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采用7个典型剖面的形态特征参数与其他地区对比,探讨冰川槽谷发育的可能影响因素如水热条件、冰川性质、冰川规模、岩性特点、冰川作用时间等.结果显示:白马雪山冰川槽谷抛物线形态参数b值为1.779,明显小于冰川性质相同的螺髻山(1.835),主要是由于区域降水条件的不同所造成的差异,而与冰川性质不同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1.825)冰川槽谷的形态特征的差异,可能与冰川规模、作用时间以及岩性条件密切相关;梯级宽深比中槽谷形态参数沿程变化可以反映冰川流动过程中的动力变化,梯级宽深比中的形态参数Af和Bf值最大处对应的谷肩位置接近雪线位置.根据槽谷谷肩的位置确定末次冰期早期/中期的雪线高度为4140m,这与用地貌法如冰斗底部高程法、侧碛堤最大高度法和冰川末端至冰斗后壁最大高度法等综合确定的雪线高度4092m基本一致.因此,在冰川槽谷发育的冰川作用区,用槽谷谷肩的海拔高度估算雪线高度可以成为一种比较可靠的确定古雪线方法;白马雪山的冰川槽谷形态参数b-FR的特征表明,即使是海洋性冰川作用区也不符合Hiran和Aniya提出的山地冰川模式,但运用b-FR相关关系可以很好的反映冰川的侵蚀过程.白马雪山地区冰川侧蚀作用导致槽谷坡降值较小,底部较平坦宽阔,呈现出相对完整的U型形态.此外,用形态比率FR值也可以验证雪线的位置高度.  相似文献   
38.
晋陕峡谷是研究黄河演化的关键河段之一,许多学者对晋陕峡谷以及黄河的演化进行了研究,但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特别是晋陕峡谷区唐县面上是否存在古黄河沉积物以及唐县面是否属于黄河阶地,学术界尚存在不同见解.本文以晋陕峡谷北段保德-府谷地区唐县期基岩侵蚀面上18个沉积剖面的野外观察为基础,在各露头剖面砾石层及现代黄河中采集21个样品进行砾石特征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保德-府谷地区存在与现代黄河峡谷延伸方向一致的唐县期基岩宽谷,其形成时代至少在8.0Ma之前.唐县期宽谷底部各剖面砾石成分复杂性指数大多高于1.5,平均磨圆度接近2或在2以上,以次圆和圆为主,但磨圆度方差在0.5以上,砾石中远源组分比例大,具有长距离搬运和来源丰富的特征,由此推断该地区在中新世中期已经存在一条规模较大的河流,是现代黄河贯穿之前的一部分,即古黄河.晋陕峡谷的下切使唐县期宽谷高出现代河面约170m,成为该地段黄河的最高一级阶地.该地区红土层中下部的砾石透镜体,砾石成分简单,复杂性指数在1左右,磨圆普遍较差,除个别剖面,平均磨圆度都在1.5以下,以次棱角状为主,且不同砾石磨圆程度相差不大,磨圆度方差在0.32以下,具有近源堆积的特点,应该是来自河谷两侧支流的洪积物.  相似文献   
39.
长江三角洲地区对流层臭氧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TOR卫星数据分析,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对流层O3柱含量的长期变化就全年和大多数月份而言均为增长趋势,1978-2000年间其年均值的增长趋势为0.82 DU/10 a。这种长期变化趋势所引起的气候效应及其对大气氧化性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对流层O3柱含量的季节变化与该地区的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的地面O3季节变化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临安站的观测数据具有区域代表性。  相似文献   
40.
Soluble salt deposit in the Nihewan beds and its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Observation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soluble salt deposit along four profiles across the strata deposited in Nihewan paleolake basin enabled us to recognize the nature and evolution stages of the Nihewan paleolake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stratigraphical division and pa-leo-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 The Nihewan paleolake was at least a weak-saline to semi-saline lake and represents an intracontinental lake in the semi-arid region. The lower member of sedimentary strata in the paleolake contains gypsum layer and gypsum lamellae. Soluble salt is mainly composed of SO 4 2- and Ca2+ ions, representing a trend of the paleolake evolving into a stage of sulfate lake. The upper member of the strata has predominantly Cl-, K+, and Na+ ions in soluble salt, indicating a starting development of the paleolake to chlorite lake, but no salt rock was deposited, indicating a drying trend of the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