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36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1.
任广成  王冰 《干旱气象》2007,25(1):25-31
利用1951-2005年若羌、且末及和田3个代表站55 a气温和北半球500 hPa高度及北太平洋海温资料,分析了南疆地区夏季高温年的气候变化,并对其形成进行海温场背景分析。发现南疆地区夏季高温的形成与北半球大气环流和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变化相联系。前期10月和2月相关的北半球副高特征指数对南疆地区夏季温度有很好的指示性;南疆地区夏季高温年发生的前期1月份开始,即在北太平洋建立西南海区高东北海区低的海温距平分布型,这种分布型持续到5月份结束。但这2个海区前期海温的异常变化不同,表现为:1-2月份西南海区海温变化幅度小,东北海区海温变化幅度大。3-5月份则西南海区海温变化幅度大,东北海区海温变化幅度小。  相似文献   
32.
任广成  谌莉 《贵州气象》2007,31(1):19-22
利用1951-2005年贵阳春季降水资料、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及各种环流特征量资料和北太平洋海温资料,分析了春季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异常变化对贵阳降水的影响及其与前期大气环流和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发现:春季西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与贵阳降水存在着较好的负相关关系。前期冬季北半球副高及北半球各副高单体与西太平洋副高强度之间存在着很好的相关关系。前期夏、秋季NINO 1区,秋、冬季NINO4东区,冬季NINO 2和NINO 3区海温的异常变化,对春季西太平洋副高强度预测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3.
任广成 《大气科学》1993,17(6):713-720
本文主要通过相关统计分析,研究了12月乌拉尔山(以下称乌山)阻塞形势的建立与其下游亚洲地区大气环流及蒙古高压强度变化的关系.并对极地热状况(用北极海冰作为代替指标)的异常变化对乌山阻塞形势的可能影响进行讨论,最后分析了乌山阻塞形势的建立对欧亚大部地区气温变化的影响问题.得到如下主要结果:乌山阻塞形势建立时,其下游蒙古地区500hPa高度场明显下降,东亚大槽位置较常年偏西,强度变弱.同时,地面蒙古高压显著偏强.前期夏季(6—8月)北极Ⅰ、Ⅲ区海冰冰情变化对乌山阻塞形势的建立具有一定的指示性,尤以7月指示性较好.表现为,Ⅰ、Ⅲ区冰情越重,后期12月乌山地区越易出现阻塞彤势.乌山阻塞形势对欧亚地区气温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乌山地区及其西部的欧洲地区分别在高压脊或脊后西南暖湿气流的控制之下,气温较常年偏高:而亚洲大部地区,尤其是我国在脊前西北干冷气流的控制之下,气温较常年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34.
利用1951-2008年海口降水量资料和北半球500 hPa高度及相关环流特征指数资料,北太平洋海温及相关NINO区海温特征指数资料,分析了海口秋汛期(9-10月)旱涝的气候特征及其与500 hPa高度场、北太平洋海温场和相关特征指数的关系.结果发现:海口秋汛期(9-10月)降水年际变化大,旱涝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北半...  相似文献   
35.
华东冬季异常冷暖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利用1951-2007年华东地区14个代表站冬季(12-2月)温度资料和北半球500 hPa高度及北太平洋海温资料,通过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华东地区冬季气温的气候变化及其与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北太平洋海温场的关系.结果表明:华东地区冬季气温具有明显的年代际气候变化特征;前期夏季北半球500 hPa高度距平场和前期春季北太平洋海温距平场分布可作为华东冬季异常冷暖年的前兆信号;夏季北太平洋中部地区500 hPa高度场变化及前期10月西太平洋副高强弱变化,对华东地区冬季气温变化具有很好的指示性;春季南赤道海流区和西风漂流区海温异常变化,对华东地区冬季气温变化也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6.
利用1951~2005年资料,采用纬偏距方法定义了7月东亚阻塞高压指数,分析了7月东亚阻塞高压与东亚环流和我国降水的关系,并从大气环流和海温场探讨了7月东亚阻塞高压发展的前期征兆.结果发现:前期2月大西洋上空500 hPa西风环流强度,前期3月鄂霍次克海500 hPa高度,前期秋季10~11月夏威夷海区海温异常变化,对7月东亚阻塞高压建立与否具有显著的指示性,并给出了预测判据.  相似文献   
37.
利用山西省沁水县气象观测站1961年-2000年40a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沁水40a的气温和降水趋势变化。结果表明:沁水县近40a年平均气温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冬季升温显著;降水总体为波动中明显减少的趋势,夏季降水呈递减趋势,而春、秋和冬季则呈现增-减-增-减的波动趋势。夏季的降水增减决定着沁水降水的变化倾向。降水量异常偏多和偏少年份主要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  相似文献   
38.
利用1951-2005年西宁、兰州、临夏气温资料和北半球500hPa高度、海平面气压及北太平洋海温资料,分析了黄河上游地区冬季气温的异常变化及其海气背景。发现:黄河上游地区冬季气温变化在20世纪50、60年代较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逐年代升高的趋势。黄河上游地区冬季异常冷暖年份,其同期和前期500hPa高度和海温距平场分布具有明显不同;前期夏季贝加尔湖阻塞高压强度指数和500hPa北太平洋西风漂流区的关键区高度指数,前期春季西风漂流区关键区海温均对黄河上游地区冬季气温具有很好的预测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9.
盛夏副高脊线异常变化对我国气温影响及海气背景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1951—2006年全国160站盛夏(7—8月)气温资料、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和北太平洋海温场资料,分析了盛夏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异常变化对我国气温的影响及其与500hPa大气环流和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结果发现:盛夏副高脊线异常偏北年主要集中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副高脊线异常偏南年则主要集中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盛夏副高脊线位置与长江流域及其以北至黄河中下游以南的我国中东部广大地区气温存在着很好的正相关关系;盛夏副高脊线位置异常变化与东亚中纬度500hPa上空西风环流强弱变化密切相关,前期3月白令海至阿拉斯加地区500hPa高度场异常变化对盛夏副高脊线位置变动有着较好的指示性,前期北太平洋海温距平分布型,尤其是前期3月北亚热带海区关键区海温、加利福尼亚海区关键区海温和关键区综合海温指数对盛夏副高脊线位置异常变化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0.
本文首先讨论了冰岛低压对西欧地区天气的影响,而后就冰岛低压与海平面气压场、500hpa高度场的关系问题作了分析。结果发现:冰岛低压强弱变化对西欧地区的气温高低及西欧西部沿海地区降水多寡影响显著。冰岛低压强弱变化还直接与大西洋──欧州西风环流及500hPa北大西洋高压脊和欧州低压槽强度有联系。最后还对冬季冰岛低压的预报问题进行探讨,指出了前期春季各月份一些大型环流系统及关键区高度对后期冰岛低压的预报指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