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24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下扬子区侏罗纪-早白垩世盆地沉积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沉积中心呈左行斜列,等厚线呈卵形封闭,三组走滑断裂系统影响和控制沉积及火山岩盆地的发育和分布,盆地呈菱形并以拉分性质为主,盆地中的地层层序显示内新外老的环形扩张结构,以及岩浆活动强烈等特征表明:下扬子区侏罗纪-早白垩世为一走滑引张盆地.进一步的研究将其分为两个演化阶段:碎屑沉积为主的早期阶段(J1+2)和岩浆活动为特征的晚期阶段(J3~K1).  相似文献   
33.
基于微机电的速度型地震传感器技术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微机电技术的广泛应用,开发微型化的新型地震计成为发展趋势。本文分析了微机电速度型地震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根据实际需求,用multisim软件对微机电速度型地震传感器的加速度/速度积分电路的电路特性进行仿真,并提出了微机电速度型地震传感器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34.
大麻坪地区二辉橄榄岩部分熔融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采自大麻坪地区汉诺坝玄武岩中的二辉橄榄岩包体为初始实验物料,在压力1.0~3.0 GPa、温度1350~1550℃条件下进行了部分熔融实验,对实验产物进行了岩相学研究和电子探针成分分析。二辉橄榄岩在1350℃开始熔融,在实验的温度压力范围内,熔融程度为10%~30%。随熔融程度的升高,部分熔融后残余岩石倾向于向富镁、低铁、低钙、低硅的趋势演化,而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则倾向于富镁、富铁、低铝、低硅的趋势演化。在岩石化学图解上本次实验中二辉橄榄岩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化学组成与汉诺坝地区拉斑玄武岩的组成相近。随熔融程度升高,熔体具有从苦橄质→玄武质演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35.
嗜冷希瓦氏菌Shewanella psychrophila WP2分离自深海沉积物,其拥有目前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中最大的基因组,为6. 4 Mb。通过对S. psychrophila WP2的完整基因组进行系统发育和代谢潜能分析,并与相近菌株进行比较,探究WP2拥有较大基因组的生理和生态意义,深化对Shewanella菌在环境适应性方面的认识。基于串联保守蛋白对WP2基因组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根据注释结果对WP2进行代谢通路重建。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WP2属于Group 1分支,和其它嗜冷嗜压Shewanella菌相同,非嗜冷嗜压Shewanella菌株都属于Group 2分支。WP2基因组中与DNA修复、次级代谢产物合成、转运分泌相关的基因数明显多于Shewanella piezotolerans WP3。WP2拥有较多水平转移来源的基因组岛(17个),岛内包含了与嘌呤代谢、氨基糖代谢、运动趋化、群体感应等功能相关的基因。结果表明,通过潜在的水平基因转移,WP2获得了大量的辅助功能基因,增强了它的氮源利用能力、运动和趋化能力,以及应对复杂环境的群体感应能力和抗生素合成功能,从而更加适应生活在寡营养和复杂极端的深海环境。本研究针对S. psychrophila WP2的代谢潜力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为将来关于Shewanella菌和微生物的环境适应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更多数据参考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6.
为了提高遥感影像的质量,分辨率和清晰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HIS变换和小波变换的多源遥感融合方法.将待融合的多光谱影像进行IHS变换,得到Ⅰ分量,对Ⅰ分量和待融合的高分辨率全色影像分别进行小波变换得到低频分量与高频分量.针对低频分量用低频系数求平均的融合方法,针对高频分量按局部方差最大的融合策略进行融合,然后将融合后的低频分量和高频分量进行小波逆变换.实验表明,该算法明显提高了图像的质量.  相似文献   
37.
基于“三生”理念的指导,以西北五省的29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研究对象,建立一套城市生产—生活—生态旅游竞争力模型,利用ESDA方法测算旅游“三生”竞争力的空间集聚程度、自然间断点分级聚类展示旅游生产、生活、生态的空间格局,同时结合相关性分析与AHP赋权解剖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样本城市旅游“三生”竞争力整体趋弱,空间分布离散,局部地区聚集效应低,其中国内旅游消费、公厕个数和降水量是城市旅游“三生”竞争力的主导因素。最终,29个城市依据实证结果可划分为生产型、生活型和生态型旅游城市,在西北五省共同组建4个“三生”旅游圈,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新型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38.
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及其阈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黄土高原是退耕还林工程的核心区域,是中国生态恢复成效最显著的区域。明确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识别植被影响的阈值效应,是学术研究和管理实践共同的需求。然而,目前相关研究仍存在研究空缺,特别是在区域尺度对生态系统服务随植被变化阈值进行识别的研究较少。本文选择植被覆盖度(FVC)为指标表征2000—2015年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情况,以土壤保持服务、产水服务和碳固定服务为指标表征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情况,对二者的时空变化及交互作用进行分析,评估植被覆盖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并对影响的阈值进行定量识别。结果显示:① 2000—2015年黄土高原植被显著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差异明显,碳固定服务明显增强,土壤保持服务得到一定改善,产水服务较为稳定。② 植被覆盖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相关程度存在差异,植被覆盖与碳固定服务的关联性最强,其次为土壤保持服务。③ 植被覆盖增加能够促进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体提升,但促进作用存在阈值效应。植被覆盖影响的阈值在林地区、林地—草地区、草地区和草地—沙漠区分别为44%、32%、34%和34%,超过上述阈值,植被覆盖增加的促进作用趋于减弱。  相似文献   
39.
周蒂  孙珍  杨少坤  林鹤鸣 《地球科学》2011,36(5):789-797
曾母盆地是南沙海区研究和勘探程度较高的盆地, 其地层系统一直是建立整个南沙海区地层系统的重要依据.然而由于盆地沉积厚度大和横向相变快等原因, 对曾母盆地的分层方案和地层时代的认识存在很大分歧.为了给曾母盆地甚至南沙海区的油气勘探中地层划分对比和地震剖面的解释提供基础依据, 在搜集整理和分析国外有钻井控制的地震剖面和分层方案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个实用的、便于与南海北部盆地对比的曾母盆地地层划分对比方案.将中海油对南海北部诸盆地制定的一套地层界面编号系统和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局对曾母盆地地层的命名结合起来, 并根据国外在曾母盆地获得的钻探和联井地震测线资料对界面的时代作了一定调整, 将曾母盆地基底以上的地层划分为4组1群(曾母组、立地组、海宁组、南康组、北康群), 之间由5个重要不整合面(Tg、T60、T40、T32、T30) 相分隔.还将该方案与国内外其他方案进行了对比和讨论, 以供阅读有关资料时参考.为了方便将这套地层系统应用于地震剖面的解释和分析, 用实例显示了同一地层中由于地层相变而造成的地震相的巨大变化, 以及各重要不整合面的特征及其在地震剖面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40.
首先,通过各月份多年平均(1854年1月至2009年9月)的SST分析热带太平洋SST的季节变化.发现热带太平洋有存在两个暖池等特征.接着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的方法,重点对不同时段(1949-2008、1949-1978、1979-2008)的标准化后的冬季(DJF)月平均SST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EOF1型模态与El Ni(n)o事件有较好的对应关系,El Ni(n)o事件有越来越强的趋势.EOF2型捕捉到了一个类似Modoki的模态,这一模态方差贡献的上升,似乎预示着Modoki事件将越来越活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