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69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F子夜均值逐日差空间异常变化与地震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4月30日我国地磁台网100多个台站的地磁总强度F子夜均值数据,逐一分析了F子夜均值逐日差的空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此期间有18次小区域的异常变化,其中16次异常与其后几天到半年时间内该区域发生的地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另外两次新近的异常有待后续进一步验证。我国西北部地区地磁台站稀疏,布局不合理,限制了对新疆、青海、西藏等地震多发区震磁关系的研究,建议这些地区进一步加密台站建设,优化布局。  相似文献   
32.
在地震信号和建筑结构系统的防数分析基础上,使用了混合控制优化指标J作为优化目标,并给出其物理含义。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针对H2控制方案和H∞控制方案的优缺点,通过LMI凸优化方法求解混合控制器,给出了在给定γ值的前提下极小化指标J的H2/H∞混合控制方案,并给出了仿真算例。  相似文献   
33.
杨冬梅  高玉芬 《地震学报》1997,19(4):413-417
通过对天水地磁台1991~1995年间H分量磁变仪的基线值的详细分析,结合数值模拟,阐明了以下观点:滑动不是长期存在的现象.对于正常运行多年的仪器,滑动的影响趋于零;基线值随温度的变化在特定的低温段可逆,在高温段不可逆,在高温段的不可逆,是导致基线值随时间的变化在形态上单调下降的主要原因.以往把这种现象归因于滑动是错误的.对于天水台来讲,目前H分量基线值的测量已经不存在滑动的影响.由此提出了分段处理基线值随温度变化关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34.
从卫星观测数据提取地震前兆信息研究中的参考文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从卫星观测数据中提取地震前兆信息,是近年来的一个跨空间物理、地震学和板块构造学等交叉领域的研究焦点,本文收集整理了部分近年来国外学者在该方面研究的论文,以供相关领域研究者参考之用。  相似文献   
35.
水团分析中的模糊数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多年平均温盐资料,应用模糊数学的一系列方法,对渤、黄、东海整个海域逐月进行了水团划分与分析。用移动格域法和模糊积分法确定水团的聚类中心,依Fuzzy-F统计判定海区内水团的个数;用模糊ISODATA聚类法调整软划分矩阵,依模糊贴近度衡量水团之间的相近程度,用模糊熵讨论水团的不均匀程度,从而给出了在水团分析中系统地应用模糊数学方法的实例和计算流程。  相似文献   
36.
利用中国地震局“十五”数字化地磁观测台网资料,分析了中国地区水平磁场静日变化场Sq(H)的时空分布特征,得出以下结论:Sq焦点的空间运行轨迹为:春秋季大致沿泉州贵阳一西昌一拉萨一狮泉河这样一个略倾斜于地磁赤道的条带运动,冬季倾斜条带北移约5°~10°;Sq(H)变幅由南北两侧向焦点方向递减;此外,相对于春秋季而言,冬季Sq焦点到达时间明显滞后,在中国境内的空间运行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37.
利用地磁内外源场分离的方法,反演得到了1997年11月8日玛尼地震和1998年1月10日张北地震前地下和空间等效电流体系的演化图象,并分析研究了地磁低点位移出现前后等效电流体系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内、外场等效电流体系的变化与地震ldquo;低点位移rdquo;异常现象有着内在的联系,等效电流体系变化可能是地磁低点位移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随着我国地磁台站的加密建设,势必可以得到更为精确的地磁场等效电流体系的演化特征,更有利于地震预测的研究。   相似文献   
38.
1980年以来我国电磁辐射地震前兆信息的观测与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低频电磁辐射,地震前电磁辐射现象越来越受到地震学家们的关注,监测并分析低频电磁信号异常,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震短临预测方法.近年来,我国从现场观测、震例研究、模拟实验及理论探讨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本文对电磁辐射地震前兆信息的相关观测与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研究表明:电磁波辐射现象与地震活动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电磁波观测资料是一种捕捉临震信号较有效的手段,有希望成为很有前途的地震短临预测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9.
DEMETER卫星观测到的云南普洱地震前的电离层扰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京时间2007年6月3日5时34分56秒(2007年6月2日21时34分56秒UT)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23.0deg;N, 101.1deg;E)发生了MS6.4地震, 本文分析了DEMETER数据中心从此次地震前10天(5月23日)至地震当天共11天的数据, 寻找可能与此次地震有关的电离层前兆. DEMETER卫星在此期间有284个半轨,本文选择研究了飞过震中周围约1 888 km范围上空的29个半轨(在此范围内卫星到震中的最大距离为2 000 km). 其中,在29个半轨中的7个半轨中发现了7次异常事件,它们的电场频谱、电子和离子的温度及密度与周围空间相比表现了同步的变化. 其中5次事件出现在研究的区域内,即震中周围1 888 km范围的空域中, 而另外两次事件则远离研究的区域. 分析表明这5次事件可能与普洱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40.
地磁ULF前兆信息研究简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前ULF(Ultra Low Frequency:超低频信号,频段为0.005~10Hz,国内俗称电磁波)电磁异常信号是近年国际研究的热点。本文阐述了国际上典型震例前观测到的ULF异常信号的表现形式、目前采用的一些数据处理方法以及震前ULF信号可能的产生机制,以供相关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