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64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川西北羊拱海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改 《地质与勘探》2009,45(2):14-19
位于松潘-甘孜褶皱带东部三角区内的羊拱海岩体主要是由中心相酸性的二长花岗岩向边缘相中酸性的花岗闪长岩过渡.通过对该花岗岩体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可知,羊拱海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弱过铝-过铝质岩石系列,Rb、Th、K等富集,Ti、Ba、Nb、Sr、P明显亏损,表现为较平坦的具有较弱Eu亏损的稀土配分模式;岩体具有I型与S型花岗岩过渡类型的特点,是在印支晚期区域上大规模的陆-陆碰撞造山运动中,俯冲的陆壳楔形区在下地壳使局部同熔岩浆沿断裂通道上侵定位形成的.  相似文献   
32.
广西龙滩库区于2009年度至2010年2个年度库水加卸载及渗透过程中,在交比屯、坪上、中良坪和向阳4个地点进行了5期次大地电磁定点测量,观测频段为320 Hz~1000 s.结合区域深部电性结构探测研究成果分析.结果显示,4个测点位于不同的岩性和深部电性结构区域,4个测点上观测的5期次视电阻率值发生变化的频段不同,位于库区中游的坪上、中良坪和向阳3个测点上5期次测量的视电阻率数值在频率1 Hz以下频段在高水位时段测量值小、在低水位时段测量值大,位于库首区域的交比屯测点在最高水位时段视电阻率数值最小,说明库水在加卸载及渗透过程中对地下介质有明显影响,库区上游库水渗透影响深度可达7 km左右,在坝首区域可达10 km.龙滩水库区4个地震丛集区中的3个地震丛集区的震源区位于具有低阻特性的二迭系下统和石炭系地层的下部,以岩溶水体诱发地震为主;位于坝首地震丛集区的震源区位于上宽下窄似"铆钉状"的高阻体下部,推测是因水库蓄水后水体压力增大和库水渗透作用下,在聚集高变形能的脆性高电阻体内部发生的地震.电磁探测结果说明库水渗透对龙滩水库区地震孕育和发生起着重要、直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33.
广西龙滩库区深部孕震结构大地电磁探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广西龙滩库区布置2条北北西-南东东向大地电磁探测剖面进行了32个测点的观测,观测频段为320 Hz~1000 s.对2条剖面上测量和计算得到的各种电磁参数、深部电性结构图像以及库区地质构造、岩性和水域分布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库区发育的6条断裂在电性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电性差异边界,其中拉浪-达良断裂和拉色-辉马断裂为库区主要断裂带.库区深部电性结构总体表现为纵向上自地表到20 km深度呈现高-低-高的波浪起伏的三层结构,横向上呈明显的高低电阻块状组合样式.龙滩库区4个地震丛集区的震源都位于高、低电阻接触带附近,其中3个地震丛集区的震源位于低阻特性的石炭系地层的下部,为岩溶水体诱发地震;发生最大震级的地震丛集区的震源位于上宽下窄似"铆钉状"的高阻体下部,推测是因水库蓄水后水体压力增大和库水渗透作用下在聚集高变形能的脆性高电阻体内部发生的地震.  相似文献   
34.
MODIS干旱指数对华北干旱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近年来干旱发生频繁的华北地区,通过利用2000-2009年MODIS数据和气象观测站降水资料,建立草地和农田距平植被指数(AVI)与不同时间尺度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之间的相关统计模型,比较AVI和距平水分指数(AWI)对干旱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植被生长季AVI与不同时间尺度SPI的相关关系不同。草地AVI与1个月尺度的SPI(即1-SPI)相关系数较低,而与3-SPI相关最显著;而农田区AVI与SPI的相关性较低,总体上农田AVI与3-SPI的相关性较高;(2) AWI与AVI类似,也对SPI存在时滞响应,均与3-SPI有着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并且在干旱发生较严重的6~8月份AWI与3-SPI的相关性好于AVI与3-SPI的相关性;(3)运用AWI反演的华北地区2009年夏季干旱分布图较好地反映了旱情的时空分布,与相关气象资料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35.
地震监测人工源极低频电磁技术(CSELF)新试验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9年利用大功率人工源极低频电磁技术(CSELF)在位于华北、华南、东北、西北和西南的12个地震台站和几个流动观测点进行了连续30天新的观测试验.结果表明,利用CSELF技术可以在1700 km之外测量到人工源电磁场信号,计算得到的电、磁场功率谱密度和视电阻率与天然源信号相比,抗干扰能力更强,观测信号更稳定,特别有利于识别和捕捉地震等诱发的电磁异常现象,在地震预测监测中具有很大的研究应用潜力.试验还发现,各地震台站和流动测点观测的CSELF信号的强度,与台站或者测量的电、磁场分量相对于发射源的距离、方位有明显的关系;发现在离开发射源的相对近区,场强随距离的衰减,比在相对远区更快;发现接收磁场信号比电场信号较易获得更高信噪比的数据.  相似文献   
36.
<正>黑鹳(当地俗称老油鹳),学名:Ciconia nigra,英文名:Black Stork,属动物界,脊椎动物门,鸟纲,鹳形目,鹳科,鹳属,黑鹳种,世界濒危珍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列入1998年版《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  相似文献   
37.
摘要:天山两侧山前新生代构造变形强烈,是研究盆山耦合动力学机制的理想场所。文中在综合分析前人资料基础上,结合作者的野外观测和分析,综述了天山两侧盆山转换部位不同段的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新生代构造变形在天山南北山前相似性和差异性共存:变形由山体向盆地扩展,时间逐渐变新;但是南侧比北侧变形起始时间早,地壳缩短量和缩短率大。在东西方向上新生代构造变形也存在明显的分段相似性特征,整体上显示出斜方对称的变形图像:东天山博格达山前为基底式逆冲推覆,南侧为走滑变形;中天山南北两侧为多排子的褶皱 逆冲推覆构造,西天山南侧也为基底式的逆冲推覆,北侧为走滑变形。综合前人研究,认为印度和亚洲大陆的碰撞及其随后陆陆汇聚作用的远程效应,是形成天山两侧山前新生代构造变形在南北方向上相似性和差异性的主要原因;而天山山体内部先存的相对刚性地块和大型断裂,则导致了新生代构造变形的东西向分段差异性和斜方对称的特征。  相似文献   
38.
薛丁  王立巍  赵蒙生 《地震》2010,30(1):147-151
按照中国大陆及邻近地区活动地块和地震带的划分方案, 使用Mapsis软件选取了汾渭地震带1000年以来MS4.7以上地震, 这样的地震资料应具有地质单元的统一性。 使用数学中19阶多项式模型, 对地震资料进行最佳逼近拟合, 并递推未来1—2年时间尺度预测。 模型中的参数用最小二乘法求取。 引用一种数学方法来描述汾渭地震带的地震趋势规律。  相似文献   
39.
向海沼泽湿地芦苇中氮含量动态变化和循环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向海湿地自然保护区二百方子湿地和付老文泡湿地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a)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开放型和封闭型湿地芦苇不同器官中氮含量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二百方子湿地和付老文泡湿地芦苇不同器官全氮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叶和茎的含氮量随季节变化均呈指数下降的变化趋势;穗氮含量呈线性下降变化趋势;而根和根状茎氮含量则呈先急剧增加后急剧减少再缓慢增长的非线性变化趋势.两种类型湿地芦苇的地上器官平均氮含量高于地下器官;各月芦苇叶氮含量高于茎杆氮含量,而根的氮含量则高于根状茎.除茎和穗外,付老文泡湿地芦苇叶、根和根状茎的平均氮含量均低于二百方子湿地芦苇.二百方子湿地芦苇对氮的吸收系数和利用系数均高于付老文泡湿地芦苇,但循环系数较低.  相似文献   
40.
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强余震观测的电磁同震效应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后,在武都汉王地震台及其附近地区进行了为期22d的余震序列电磁异常连续监测,观测到多次余震事件的电磁同震现象。通过与汉王强震台的地震记录数据比较发现,同震信号存在于所有的电场和磁场记录分量中,它们与地震波的到达同步,而不是在地震发生的时刻出现。地震发生时的电磁辐射信号似乎在记录数据中有所显示,但是与地震波到达观测点时的电磁信号相比幅度要小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