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6篇
自然地理   64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长江宜昌-武汉河段泥沙年冲淤量对水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许炯心 《地理学报》2005,60(2):337-348
运用泥沙收支平衡 (Sediment budget) 的概念确定长江中游宜昌-武汉河段的泥沙冲淤量,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泥沙冲淤过程对水沙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所研究河段的输沙具有“多来多排”的特性,在平均的意义上,年输入沙量为年输出沙量的1.1345倍,由此求得总净来沙中有11.85%淤积在河道中。河段出口输出沙量随时间而增大,大致在1980年达到峰值,然后再减小。1980年以前河段出口输出沙量的增大,与3口分沙减少 (等价于河段净来沙增多) 和下荆江人工裁弯 (使河道输沙能力增大,因而可以将更多的泥沙输送到河段出口以下) 有关,1980年以后的减少,则与宜昌站来沙量的显著减少有关。建立了1980~1997年间宜昌-汉口#河段年冲淤量与宜昌站年来沙量之间的回归方程,通过该方程估算出使宜昌-汉口河段不淤的宜昌站临界来沙量为3亿t/a。为了定量评价宜昌站的来水量和来沙量以及3口分水比和分沙比、宜昌站洪峰流量的变化对于河段冲淤量的相对贡献,我们以1980~1997年和1955~1997年两个时间系列的数据分别建立了多元回归方程。1980~1997年间的方程表明,宜昌站的来水量和来沙量以及3口分水比和分沙比、宜昌站洪峰流量的变化对宜昌-汉口河段年冲淤量的贡献率分别为6.23%、31.56%、25.77%、32.71%和3.73%。  相似文献   
32.
黄土高原地区沙尘暴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Ⅰ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许炯心 《中国沙漠》2005,25(4):547-551
以黄土高原地区227个县的资料为基础,研究了沙尘暴的发生频率与自然地理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沙尘暴的发生频率与自然地理因子密切相关,年降水量越大,地表物质可蚀性越小,大风日数越少,年均风速越小,年均沙尘暴日数越少。  相似文献   
33.
黄河下游河床萎缩典型地表现为平滩水位下河床断面面积的趋势性减小,本文根据黄河下游实测断面和水沙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游荡段河床萎缩的主要影响因素。1960~1997年游荡段河床平滩水位下断面面积经历了1960~1964年和1974~1985年的扩张时期及1965~1973年和1986~1997年的萎缩时期,这种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来水来沙中,年径流量是主要因素,洪峰流量和年平均含沙量是较次要的因素;本文所讨论的其它4个因素中,花园口以上引水量影响最大,降雨量影响次之,兰州以上水库的调节作用对河床断面面积的变化也有较明显的影响;三门峡水库三种不同的使用方式对下游河床有不同的影响,采取"蓄清排浊"方式后对下游河床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4.
许炯心 《第四纪研究》2008,28(4):569-577
通过河流输沙分析研究了长江上游河道的悬移质泥沙存贮量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956~2000年屏山-宜昌河段历年的河道存贮量的变化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即两个泥沙存贮期和1个泥沙释放期。1956~1968年为第1个泥沙存贮期,河道泥沙存贮累积性增加,累计存贮量为4.0126×108t,与这一时期人类活动导致的流域侵蚀加剧有密切的关系;1969~1983年为泥沙释放期,累积释放量为2.6533×108t——支流水库大量修建,拦截了泥沙,下泄泥沙减少,进入长江干流的泥沙减少,含沙量降低,使得干流中前期存贮的泥沙发生侵蚀而释放;1984~2000年为第2个泥沙存贮期,累积存贮量为4.0733×108t。金沙江下游重点产沙区产沙量增加,进入长江干流的泥沙增多,葛洲坝水库建成后投入运行,三峡水库大坝的建设,也导致长江干流河道中泥沙存贮量的增大。输入沙量、输出沙量和与流域面平均年降水量之间均存在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存贮量与降水量不相关,说明河道泥沙存贮对于降水量的变化不敏感。屏山-宜昌河道泥沙输移比的时间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在1956~1982年河道泥沙输移比呈增加趋势,1983~2000年则呈减小趋势。这种变化可以用河道泥沙存贮的变化来解释。长江上游屏山-宜昌河段河道泥沙存贮的时间变化与中游宜昌-武汉河段泥沙冲淤量的时间变化相位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反的,说明上游河道泥沙存贮增多会导致中游河道泥沙存贮减少,上游河道泥沙存贮减少会导致中游河道泥沙存贮增多。  相似文献   
35.
冲积物粒度参数中包含的河型信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炯心 《沉积学报》1986,4(2):57-68
一、问题的提出冲积物是河流作用的产物。沉积物的特征与河流的水文泥沙条件及其动态息息相关,河流的水文泥沙条件的变化十分清晰地反映在冲积物相的变化中。另一方面,沉积物本身又构成了平原河流的河床边界。如所周知,一定的河型总是与一定的水沙边界条件相联系,而一定的水沙边界条件又能形成一套具有一定特征的冲积物,故河流的河型与其冲积物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同的河型往往有其独具的沉积相特征。  相似文献   
36.
黄淮海平原河流的纵剖面凹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炯心 《地理学报》1990,45(3):331-340
本文以黄淮海平原为例,对于冲积河流纵剖面凹度的形成机理及其与不同河型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7.
人类活动对黄河河川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炯心 《水科学进展》2007,18(5):648-655
人类引水、耗水构成了流域水循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即侧支循环系统。与此对应,主干循环则是大气降水形成径流、通过各级沟道和河道汇入干流、最后流入海洋的循环过程。以黄河流域实测资料为基础,对侧支循环与主干循环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侧支循环相对强度指标和侧支循环绝对强度与主干循环绝对强度之比呈明显的增大趋势,而主干循环相对强度指标则表现出减小的趋势。以年系列资料为基础,建立了一系列多元回归方程,以表达侧支循环强度指标、主干循环强度指标和侧支循环绝对强度与主干循环绝对强度之比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灌溉面积、年降水量、年均气温变化对黄河侧支循环相对强度指标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86.55%,2.18%,11.25%;灌溉面积、年降水量、年均气温变化和水土保持面积变化对黄河主干循环相对强度指标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57.61%,20.78%,11.03%,10.57%。  相似文献   
38.
河流健康的定义与内涵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河流健康一词在学术论文、规划文件、媒体论坛、领导讲话中频繁出现,河流健康已成为当前学术界、领导者和公众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这一现象表明,人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和环境意识正在逐渐提高,是十分可喜的。然而,当我们对有关的论文、文件、领导讲话等关于河流健康的论述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时发现,人们对河流健康的理解还不深刻、不全面,甚至存在一些偏颇。什么是河流健康?它的内涵是什么?怎样描述河流的健康状况?怎样诊断一条河流是否健康?怎样保护、预警与修复河流的健康?对于这些问题,人们各抒己见,莫衷一是,显得较为混乱。显然,这是由于人们对河流健康概念的理解深度和差异造成的,这样的知识状况不利于我们正确指导和有效进行河流健康的评价与保护实践。基于上述,本刊邀请了部分专家、学者,举办本期笔谈,以期推动关于河流健康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39.
黄河三角洲造陆过程中的陆域水沙临界条件研究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许炯心 《地理研究》2002,21(2):163-170
黄河三角洲发育是河口区河流动力及陆域物质通量与海洋动力及海域物质通量相互作用的产物 ,三角洲造陆速率取决于上述两方面的对比关系。当上述两方面处于平衡时 ,三角洲造陆处于临界状态 ,即净造陆速率为零 ,与之相联系的入海泥沙量和径流量可视为黄河三角洲造陆过程的临界水沙条件。运用经验统计方法估算出 :当入海年沙量Qs为 2 78亿t/a、入海年水量Qw为 76 7亿m3时 ,或者当关系式 3 1934Qs+ 0 0 85 6Qw=17 94得到满足时 ,黄河三角洲造陆过程处于临界平衡状态。在黄河流域的环境管理中 ,应将上述两项临界值作为约束条件。黄河流域生态用水量的内涵应予以扩展 ,维持三角洲造陆平衡所必须的入海径流量 ,应作为黄河流域的生态用水量。  相似文献   
40.
黄河上中游产水产沙系统与下游河道沉积系统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33  
许炯心 《地理学报》1997,52(5):421-429
本文在黄河为例,动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河流流域系统中产水产沙子系统与河道沉积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描述这种耦合关系的多元回归模型。运用这一模型,可以定量回答来自上中游不同来源区的泥沙,各有多大比例淤在下游河道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