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利用日本气象厅(JMA)以及日本国立大学联合地震观测台网(JUNEC)记录到的3218个地震事件的231918条P波到时资料,反演求得西南日本160km深度范围内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研究表明,在九州地区,俯冲的菲律宾海板块以高速为主要特征,该海洋板块在30~60km深度处的脱水使得弧前地幔楔顶端的橄榄石蛇纹岩化,在120km深度处的脱水使得地幔楔中的岩石局部熔融,融体上升引起该区的火山活动。在本州西部地区大山火山之下,低速异常显著,并伴随低频地震活动,说明该火山可能是个潜在的活火山,将来有喷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2.
33.
长白山火山的起源和太平洋俯冲板块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尽管不同学科通过不同手段对长白山火山进行过广泛研究,然而,目前人们对它的起源仍不清楚。利用全球地震层析成像和区域层析成像结果,综合分析了长白山火山的起源。结果表明,它的起源既不同于夏威夷等板内热点火山,也不同于日本等岛弧火山,而是一种与太平洋俯冲板块在地幔转换带内的滞留和深部脱水等过程密切相 关的弧后板内火山。  相似文献   
34.
河南数字测震台网仿真前后震级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河南数字测震台网2012年1月—2013年4月记录到的80个地震事件,在震级方面分别做了仿真前和仿真后的对比分析,给出其偏差。结果表明:仿真后的震级多数大于仿真前的震级,但震级差均在0.3级以内。对于速报时可不采用仿真震级。但对于编目和研究人员可采用仿真震级。  相似文献   
35.
本研究拟利用山东数字化测震台网记录的实际观测资料,根据单台记录直达P波前2 s数据,通过不同方法测定结果的对比分析,筛选出测定地震方位角的典型方法;探索根据直达P波包络特征和峰值速度测定震中距和震级有效性;根据实际处理结果,从台网中筛选出一旦发生强震适于进行地震预警的台站.  相似文献   
36.
在地震早期预警系统中具破坏性地震震中的确定速度十分重要.本文提出了地震发生后根据1个、2个、3个台站P波到时记录进行动态、近实时确定地震发生区域、线区间和震中位置的方法.方法充分考虑了地震触发台站和非触发台站分布与地震波传播规律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特征,提高了震中定位结果的精度.对由79个台站组成的山东虚拟测震台网2009-2010年期间记录的425次网内地震进行了快速定位,结果表明对发生在网内的地震可在要求时间内给出比较准确的震中位置,可满足预警地震速报时效性和精度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37.
选用华北地震遥测台网和首都圈数字化地震遥测台网1993~2005年记录的2866个地震事件中的33487条P波和31822条S波的到时资料,计算得到了水平分辨率25km到50km之间的首都圈地区(385°N~41°N, 114°E~120°E)地壳三维P波和S波速度结构,并进一步获得泊松比分布.研究表明,首都圈地区P波和S波速度分布表现出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浅层速度分布同地表地质结构分布相一致.分析得出震区强震多发生在低速体与高速体之间、低泊松比地区,且震源下部存在低速、高泊松比异常体.经过与其他地区研究结果相比较,对地震触发与流体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流体在地震孕育及触发的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8.
本文利用区域地震初至波到时数据,通过地震层析成像研究获得了东北日本俯冲带上地幔(深至约150 km)的P波速度(VP)、S波速度(VS)、VP/VS和P波各向异性结构.结果表明,低速及高VP/VS比异常体主要分布在火山下方的下地壳和地幔楔中,其与低频地震的分布吻合,该区域与俯冲板块脱水所释放的流体及其导致的部分熔融密切相关;俯冲的太平洋板块内可能由于脱水脆化导致的双层地震带区域则没有表现出整体的高VP/VS值,其可能与俯冲板块内部含水矿物含量有关;俯冲板块内双重地震带区域及上覆地幔楔薄层主要表现为与海沟平行的方位各向异性和正的径向各向异性,其可能是由于含水矿物的脱水使橄榄石晶格结构发生了从A型到B型的变化所引起的.我们研究表明,结合地震波速度和各向异性结构能够加深对俯冲带内水运移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39.
利用2008年以来豫北地区49次ML 2.5以上地震资料,通过Brune模型,结合遗传算法,反演计算得到豫北地区地震视应力范围为0.029 9 MPa-0.642 MPa,平均视应力为0.174 8 MPa,分析该区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讨论震级和能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豫北地区目前处于应力积累阶段,应力高值集中在聊兰断裂濮阳——城段范县地区。  相似文献   
40.
根据横跨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地区的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和区域地震台网的走时数据,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研究了该地区400km深度范围内地壳上地幔的P波速度结构. 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呈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 这种不均匀性体现在不同块体之间,同时也存在于块体内部;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幔P波平均速度低,而鄂尔多斯地块的P波平均速度高,这与两个地块的地质构造活动特征相吻合.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与鄂尔多斯地块之间的上地幔存在宽约200km的过渡带,该过渡带在地表的界限在兰州—海原之间,在上地幔表现为向东45°左右的倾斜条带,基本结构特征表现为高速与低速物质的混杂;青藏高原内部的柴达木地块平均速度偏低,而祁连地块的上地幔的平均速度偏高,两者相差约8髎;在泽库、兰州和海原地区的上地幔顶部有明显的低速体侵入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