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6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2000 年来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口增长及时空分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口是内容复杂、综合多种社会关系的实体,区域的一切经济社会活动都与人口发展过程密切相关。本文基于长时间序列人口数据,利用模型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从时空结合的角度对黄土高原地区过去2000 年来的人口增长和和时空分异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总量变化受政策、历史事件及社会稳定程度等因素影响较大,历史时期呈现大幅波动,新中国成立后呈平稳增长的态势;②自然条件差异决定着黄土高原地区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经济布局、人口政策、技术进步、资源开发等因素对人口分布格局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相对较小;③1949 年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口密度分布格局逐渐形成由东密西疏、南密北疏的半边对半边格局向外围密中间疏的环绕型格局转变的趋势,中心城市的培育和成长是导致人口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2.
33.
34.
从生态学的角度,运用生态承载力和城镇体系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区城镇体系规模结构演化趋势,采用生态弹性度、资源承载力和承载压力度对生态承载力的演化进行综合评价,并对生态承载力与城镇规模结构的关系进行理论探讨。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为其脆弱生态环境条件下的城镇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5.
龚丽云 《地理教学》2015,(7):37-38,62
在地理课堂中引入“思维导图”,可以将学生内在思维外显,让学生思维过程可视化,有助于深入剖析知识的根源,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开发,让学生从认知结构中找到旧知与新知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掌握学习内容。笔者选取“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问题”教学为例进行说明。一、思维导图——知识建构的先行者在教师向学生抛出一个地理问题时,学生往往看到的是表面的地理现象,这一现象背后隐含的地理原理学生只知一二,并不全面,因为学生不清楚应该从哪些  相似文献   
36.
淤地坝,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沟道内修建的以滞洪拦泥、淤地造田为目的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其拦泥淤成的地叫坝地,用于淤地产生的坝叫淤地坝或生产坝。它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在长期的水土保持实践中独创的治理水土流失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2003年11月8日,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在山西省太原市郑重宣布: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全面启动。至此,经过水利系统广大科技人员科学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37.
基于黄土高原地区52个气象站点逐日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数据,采用一元线性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该地区极端气温趋势变化及空间差异。结果表明:① 日最高(低)气温极低值、日最高(低)气温极高值、热夜日数、暖昼(夜)日数、热持续日数、夏季日数和生物生长季日数呈增加的趋势,其余极端气温指数呈减小的趋势。② 空间分布上,表征低温事件的冰冻日数、霜冻日数、冷昼(夜)日数和冷持续日数下降最显著的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北部;表征高温事件的热夜日数、夏季日数、暖昼(夜)日数和热持续日数上升最显著的区域主要位于黄土高原西北部;生物生长季日数上升最显著的区域主要位于黄土高原中部地区。③ 相关分析表明除了极值指数和气温日较差与其余极端气温指数相关性较差外,其余各极端气温指数之间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④ 多数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趋势与平均气温关系密切,平均气温突变前后极端气温指数存在明显差异。⑤ Hurst指数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极端气温变化均呈同向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