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广西芒果布局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2.
生物降解作用对储层抽提物中多甲基取代萘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辽河盆地冷东油田冷43块沙三段油藏3口取心井岩心抽提物进行了详细的地球化学分析, 族组成和饱和烃生物标志物分布显示油藏遭受了不同程度生物降解作用的影响, 降解程度由油柱顶部向底部增大, 呈良好梯度变化特征.对比不同降解程度原油样品中三甲基萘、四甲基萘和五甲基萘含量和分布可以发现生物降解的明显控制作用, 根据甲基取代萘异构体在生物降解过程中相对含量的变化初步确定了三甲基萘、四甲基萘和五甲基萘单个异构体的生物降解顺序, 结果表明那些热力学稳定性高的异构体容易遭受微生物的攻击, 而热力学稳定性低的异构体却在生物降解过程中相对富集, 表明生物降解作用完全不同于热力学作用过程, 当原油遭受中等程度生物降解作用影响后, 根据热力学稳定性提出的成熟度参数不再能提供有效的成熟度信息, 易降解和难降解异构体间的比值却是衡量原油遭受生物降解作用程度的地球化学新指标.   相似文献   
33.
生物降解作用对原油中烷基菲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河盆地冷东油田原油来源单一,成熟度相近,生物降解是导致原油中烷基菲含量和组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不同降解程度油砂样品中烷基菲含量和分布的详细地球化学分析,发现中等程度生物降解(3到5级)使烷基菲含量大大降低,而异构体相对含量的变化主要发生在中等程度生物降解之后(4级以上),原油遭受4级以下生物降解影响时,烷基菲参数仍能有效指示成熟度。烷基菲生物降解的难易程度明显受烷基化程度的控制,C3-菲比低烷基取代化合物的抗生物降解能力强,但甲基菲比菲更容易降解,推测这与甲基菲的脱甲基作用有关。生物降解对烷基菲各异构体的消耗有强烈的选择性,在9位或 10位上取代的烷基菲比其他位置取代的烷基菲抗生物降解能力强,根据烷基菲系列中化合物相对含量随生物降解程度的变化,确定了甲基菲、C2-菲和C3-菲各异构体的生物降解顺序,研究成果为芳烃成熟度参数的合理选用和生物降解定量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4.
何大双  黄海平  侯读杰  张鹏辉 《地质学报》2020,94(12):3864-3878
为了进一步了解泥炭中脂类分子化合物的分布与植被演化和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对采自加拿大阿尔伯塔省东北部阿萨巴斯卡地区的JPH4、Mildred和McMurray泥炭柱样品中的脂类分子进行测定。根据正构烷烃、正烷酮、甾类和萜类等分子化合物的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年代学资料,重建了研究区近千年来的古气候演化过程。现代暖期以来(1990年以来),区内大范围的锈色泥炭藓发育,指示温暖干旱的气候条件;现代暖期早期(1900年以来),陆源高等植物和狭叶泥炭藓共存于干- 湿交替的气候环境下;JPH4泥炭柱记录了小冰期期间寒冷干旱的气候环境,该时期莎草科等陆生维管植物发育;上述结论与前人记录的区域植被和气候变化具有较好的可比性。研究区发育的锈色泥炭藓种类特殊,多形成于干旱环境且具有C 31 正构烷烃优势分布,ACL、 P aq 、C 23 /(C 27 +C 31 )正构烷烃指标能够有效表征植被输入特征和气候变化。正烷酮主要来源于相应正构烷烃的微生物氧化作用,正烷酮指标CPI- ket、ACL- ket和(K 23 +K 25 )/(K 27 +K 29 +K 31 )有效地记录了泥炭沉积时期气候的演变过程。甾类、萜类化合物的丰度明显高于直链烷基类化合物,γ- 内酯/生育酚、C 29 甾酮/C 29 甾醇、甾醇/甾类化合物等指标能够初步应用于指示区域气候的干湿冷暖变化,微生物的改造作用可能会影响这些指标的分布。  相似文献   
35.
青海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油气田油源与成藏机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油气田不同油气藏间原油性质特征变化明显,油层在纵向井段上分布范围逾3000余m。通过地球化学实验并结合构造等地质条件分析,认为该区各种深、浅层油气藏中的原油具有煤成烃的基本地球化学特征,并且为同一来源,油源为临近地区较深部位中侏罗统煤系地层;该区深、浅层原油物性间的差异也反映在地球化学指标上,其成因或成藏机理是:深部早期油藏在断裂等地质作用下发生了明显的蒸发分馏作用,其分馏出的产物在浅部再次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36.
一、试验方法 一九八五、八六两年,在百色地区农科所蔗地甘蔗生长后期,利用畦间套种蘑菇试验。每年九月中旬把栽菇的培养料堆制好,十月下旬中期将培养料进床栽菇。试验设三个重复,每重复面积八五年为12平方米,八六年为8.4平方米。气象资料索取,是在培养料进床当天,在栽菇和不栽菇地段的五厘米、十  相似文献   
37.
生物标志化合物、早期生命和古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早期生命和古环境成为地学研究的热点,生物标志化合物在前寒武纪生命演化和环境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前寒武系地层中检测到的主要生物标志化合物为:烷烃(包括正构烷烃和异构烷烃、烷基环烷烃)、无环类异戊二烯烃、萜烷(包括三环萜、藿烷、2α-甲基藿烷和3β-甲基藿烷、重排藿烷、新藿烷、降新藿烷)、甾烷(包括C26-C30甾烷、4-甲基甾烷、甲藻甾烷、2-甲基甾烷和3-甲基甾烷、重排甾烷)、类胡萝卜素等。由于不同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生物前驱物赋存于不同环境之中,并与环境协同演化,分析地层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不仅可得到其前驱物组成信息,还可以获取古环境判断的重要标志。从已知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可以发现,在2.7Ga以前就存在生氧光合作用的蓝藻或蓝菌,真核生物可能已经存在,但在古、中元古代,海洋仍以缺氧环境为主,而生物仍以原核生物占优势。新太古代蓝藻或蓝菌的出现虽促进了大气圈的氧化,但海洋氧化的滞后明显制约了真核生物的发展,导致在2.78~0.6Ga长达20多亿年的时间里,生物演化缓慢。  相似文献   
38.
杨召绪  黄海平 《广西气象》2006,27(4):62-64,71
为更好地开展准确、科学、公正的检测工作,建立了规范的管理体系。本文介绍了广西防臂中心参加计量认证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39.
右江气候异常,农业多灾多难─—1995年上半年气候评价黄海平,文振德(百色地区气象局533000)1995年上半年气候不寻常。早春,常年乍冷乍热。今春冷暖平稳。暮春到仲夏,雨季概栅来迟,热浪滔滔席卷,干旱、冰雹、狂风相继搏击大地,可谓气候异常。1早春...  相似文献   
40.
石油储层地球化学的原理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海平  卢松年 《地学前缘》1995,2(4):206-212
储层地球化学是一门新兴的地学边缘学科,近几年,它已成为评价储层含油特征的重要手段,其核心内容是研究储层流体的非均质性。储层中石油组成的变化除由生物降解和水洗引起外,油源岩相和成熟度的变化同样能造成石油组成的非均质性。识别储层流体的非均质性不仅是重建油气聚集史的基础,而且还能为石油开发提供重要信息。这样能降低勘探目标的风险和油田开发费用。储层流体特征的旧纳依赖于油气、岩心抽提物的地化分析,其研究成果在勘探早期到油田生产结束过程中都能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