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57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77篇
地质学   164篇
海洋学   34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51.
在华南中,新生代红盆中存在一系列由元古宇-古生界地层组成的地质体,突起于红盆之中。许多学者对其成因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笔者对沅麻盆地南段主体由板溪群,震旦系统组成的黔城推覆体群进行了研究,认为其成因与印支期以来川,黔,湘地区存在的,由南东向北西推覆的区域性构造事件有关,其形态,结构与国内外许多典型的推覆结构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352.
当前造山带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马文璞 《地学前缘》1999,6(3):103-111
讨论了3个问题:(1)造山带的演化是全球大陆岩石圈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陆联而不合的现象是两拼接陆块与居间造山带未统一克拉通化的构造标志。造山带演化后期山根是如何消失的,以及它与两侧陆块的一体化过程等问题的研究应成为下一步探索的首选目标。(2)阿尔泰型碰撞造山带的提出具有普遍意义,此类由宽阔消减-增生杂岩组成的造山带,其地球动力学环境可能类似于今天的东南亚,与毗邻长命大洋盆地的复杂边缘海体系有关。(3)斜向会聚和碰撞必然导致平行造山带的走向滑动。应重视此类运动在造山带复杂变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53.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建筑物和工业企业的建设越来越多,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明显增加。因此,认真做好防雷图纸审核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针对目前阿拉善盟防雷图纸审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国家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对防雷图纸审核的重要性认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今后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354.
以鄱阳湖流域上游铀尾矿库周边水体为研究对象,在研究铬(Cr)污染程度的基础上,采用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软件PHREEQC计算Cr各不同赋存形态的浓度,讨论不同条件下Cr形态的变换规律以及健康风险评价,对研究水体中Cr生物有效性具有实际意义.结果表明:铀尾矿区排放水、渗滤水、浅层地下水中Cr浓度均未超出相关标准值.水体中Cr主要赋存形态大多为Cr(Ⅲ)的水解产物Cr(OH)~(2+)和Cr(OH)_2~+. pH和电子活度(pe)共同影响Cr在水体中的赋存形态,当pH=3~5时,以CrF~(2+)为优势离子;当pH5时,随pH递增,pe值对Cr赋存形态的影响增加,pe值增大,Cr(Ⅲ)水解产物浓度逐渐减少,而Cr(Ⅵ)氧化产物逐渐增加.浅层地下水中的Cr不会对人体产生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但当p H、pe变化时,Cr致癌风险系数均高于ICRP和USEPA推荐的最大可接受值.由于Cr(Ⅵ)的毒性远强于Cr(Ⅲ),故应密切关注水体中pe与pH值,避免污染加重.  相似文献   
355.
近年来,大数以其蕴含的丰富价值,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对大数据进行管理利用并构建大数据服务,是挖掘大数据价值的关键途径.本文从地震信息化工作即将进入大数据时代的角度出发,以大数据(Big Data)、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等前沿技术在地震监测及预警领域信息化工作的应用作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了各种技术对推动地震信息化产生的影响及应用方案,提出了包括地震物联网、地震云计算平台、一体化显示等内容,探讨了相关的技术路线、框架体系、应用模式等.针对当前地震数字化观测存在的监测数据传输和震后应急调度支撑不足的问题.研究将新型传感物联网技术应用在地震监测区域,结合云计算技术提高地震大数据的实时处理与应急调度能力,设计了一套基于物联网与云计算架构为核心的地震大数据应急调度平台的解决方案.详细介绍了平台的功能架构及技术实现.系统搭建于宁夏电子政务公共云平台上,该体系架构节约了传统海量大数据处理所需的昂贵基础设施投入和维护成本;另一方面,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存储、管理与分析等技术,为快速构建大数据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撑.实验结果表明,平台在数据传输及应急调度方面效率很高,平台体系架构得到初步应用,以期为地震应急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56.
The seismogenic fault and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Ning’er, Yunnan Province MS6.4 earthquake of June 3, 2007 are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the surface fissures, sand blow and water eruption, landslide and collapse associated with the earthquake, incorporating with the data of geologic structures,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and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for the earthquake area. The observation of the surface fissures reveals that the Banhai segment of the NW-trending Ning’er fault is dominated by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while the NNE-trending fault is dominated by left-lateral strike-slip. The seismo-geologic hazards are concentrated mainly within a 330°-extending zone of 13.5 km in length and 4 km in width. The major axis of the isoseismal is also oriented in 330° direction, and the major axis of the seismic intensity VIII area is 13.5 km long.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indicate that the NW-trending nodal plane of the Ning’er MS6.4 earthquake is dominated by right-lateral slip, while the NE-trending nodal plane is dominated by left-lateral slip. The preferred distribution orientation of the aftershocks of MS≥2 is 330°, and the focal depths are within the range of 3~12 km, predominantly within 3~10 km.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ftershock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istribution zone of the seismo-geologic hazards. All the above-mentioned data indicate that the Banhai segment of the Ning’er fault is the seismogenic fault of this earthquake. Moreover,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Ning’er earthquake is discussed in the light of the active block theory.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northward pushing of the Indian plate has caused the eastward slipping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which has been transformed into the southeastern-southernward squeezing of the southwest Yunnan region. As a result, the NW-trending faults in the vicinity of the Ning’er area are dominated by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while the NE-trending faults are dominated by left-lateral strike-slip. This tectonic framework might be the main cause of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MS6.0~6.9 earthquakes in the area.  相似文献   
357.
条山—朱庄地区位于秦岭褶皱带的北带,其目前的研究程度还很低。本文对这一地区的野外地质特征和岩石化学的研究表明,该地区中部的红石山和黑石山之间早古生代的斜长角闪岩原岩可能主要为玄武岩;而两侧的变粒岩原岩可能主要为长石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斜长角闪岩的原岩可能主要为泥灰岩。进而通过火山岩系列分析、岩石化学图解、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花岗岩判别图解、矿物组分和岩性分布格局的研究,认识到中部的早古生代玄武岩属于钙碱系列,并与区内早古生代侵入岩体组成的深成杂岩体共同构成火山—深成杂岩带;中部地段在早古生代发育时的古构造环境可能是岛弧环境,古岛弧所处的位置相当于现在桃园岩体的南东地段,古岛弧在后期遭受强烈的侵蚀作用,使得深部杂岩体得以露出地表,同时也成为两侧沉积盆地的蚀源区。因此,该地区两侧地段早古生代的古构造环境可能是发育于岛弧两侧的沉积盆地。  相似文献   
358.
为了解西藏拉鲁湿地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子,于2021年7月、10月和2022年5月在拉鲁湿地主要水系进行定性和定量样品采集,共采集浮游植物水样126个,从不同季节和不同生境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多样性等方面入手,探讨拉鲁湿地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子,为研究拉鲁湿地生态系统和稳定发展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1)拉鲁湿地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32种(含变种和变型),隶属于8门13纲36目74科130属,物种组成表现为硅藻-绿藻-蓝藻型。2)拉鲁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参数在不同季节和不同生境之间存在差异。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秋季和春季,Simpson优势度指数显著高于秋季。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低于夏季和春季。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著低于夏季和秋季。沼泽生境的浮游植物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湿草甸生境。3)季节是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差异的关键因素,生境对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影响较弱,夏季的距离衰减模式比秋季和春季更强。4)拉鲁湿地不同的浮游植物群落参数与不同环境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5)空间因素在解释浮游植物群落变异方面具有显著贡献,而快速变化的水质变量在决定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季节和缓慢变化水质因子的解释能力相对较弱,但仍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变异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59.
浅析我国区域建设用海亟需实施战略环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区域建设用海是指在同一围填海形成的区域内建设多个项目的用海方式.目前,我国区域建设用海项目增多,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损害也随之加剧.笔者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的角度出发,初步分析了我国区域建设用海亟需开展海洋战略环评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以期推动SEA在区域建设用海管理中的应用,从源头上防治或减轻区域建设用海对海洋环境的损害.  相似文献   
360.
马卡拉钾盐矿区位于刚果(布)西部沿海一带,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刚果盆地,地表被第四系广泛覆盖,下伏厚大的白垩系。白垩系分为三部分:下部陆相沉积、中部泻湖相沉积(盐系地层)、上部滨浅海相沉积。据区域钻孔资料分析对比,该区盐系地层发育6层稳定的沥青页岩(含沥青页岩石盐岩)及2层溢晶石岩。依据岩性组合及盐类沉积特征,以稳定分布的6层沥青页岩和2层溢晶石岩为标志层,将盐系地层划分为6个大的沉积旋回,每个沉积旋回代表一次大的沉积事件。沥青页岩为每一沉积旋回的底部,溢晶石岩为沉积旋回的顶部。每个沉积旋回的岩性特征不同,反映其沉积环境存在差异。其中第Ⅰ旋回、第Ⅳ旋回及第Ⅴ旋回中部沉积环境稳定,沉积了厚层石盐岩及光卤石岩,发育钾盐主矿层;其他旋回沉积环境不稳定,薄层光卤石岩与石盐岩互层沉积,发育次要矿层及低品位矿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