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145篇
海洋学   39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4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61.
以历次海岛普查成果数据为切入点,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通过自然因素影响、社会因素影响两大主线阐述了海岛数量动态变化形式,根据当前辽宁省海岛开发利用现状,以方法解读、实例剖析方式分析了海岛数量的动态变化成因,提出未来海岛数量动态变化发展趋势,加强维护海岛自然资源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362.
传统的云型识别主要是提取云的颜色、纹理和形状等特征,但这些特征中存在不相关和冗余特征,导致云型识别率降低.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ax relevance and min-redundancy,mRMR)特征选择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互信息标准化形式(Symmetrical Uncertainty,SU)克服互信息偏向于取值较多属性的固有缺点,提出了改进的mRMR特征选择方法,对云的综合特征集进行特征筛选,筛选出最优特征子集,运用支持向量机进行云型识别.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优于mRMR方法,使层云、积云、高积云、卷云和晴空5种天空类型的总正确率提高,特征选择前、后的总识别率分别为86.96%、89.04%,识别率提高了2%;对于云型识别研究,经过特征选择后可知纹理特征优于形状特征,基于形状的Zernike矩优于HU不变矩,基于纹理的灰度共生矩阵为最优特征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363.
昆明滇池及盘龙江磷形态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昆明地区松华坝水库-盘龙江-滇池水系表层水中的可溶性和不溶性正磷酸盐,聚磷酸盐和有机磷等磷的几种形态进行分析,得出了磷形态分布曲线,从而为滇池水系磷污染的研究和治理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364.
365.
洱海近50a来沉水植被演替及其主要驱动要素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依据文献报道的洱海水质、水文(水位)和沉水植被(物种组成、生物量及分布面积)数据,分析了近50年来洱海的水质变化、水位波动情况以及沉水植被的演替过程,探讨了驱动洱海沉水植被演替的主要环境因子.分析表明,洱海沉水植被群落经历了原生、过渡、顶级和衰退等主要阶段;自1980s以来,流域入湖营养盐增加、水质持续下降、藻类生物量逐年升高、沉水植被群落结构简单化和抑藻功能退化等因素是驱动洱海沉水植被演替与分布的原动力,水位大幅波动加速了洱海水生态系统由清水态向浊水态转变,并导致沉水植物大量衰退和某些特有物种消失.因此,在洱海水生态系统的治理以及沉水植被的恢复过程中,应优先考虑降低外源营养盐输入和优化水位调控.  相似文献   
366.
格尔木河流域上游山区沉积物元素的风化迁移规律对察尔汗盐湖中盐类资源的补给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已有的光释光(OSL)年代学数据,对该流域的上游纳赤台(NCT)和中游小干沟(XGG)剖面进行了主要常微量元素变化规律研究,并对流域内上下游不同类型沉积物的元素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末次间冰期以来,格尔木河中游河谷沉积物中主要元素含量较上游西大滩、昆仑河小流域次级盆地中高,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富集状态。2.流域上游湿冷山前地带河谷沉积物的风化程度明显高于中游干热河谷,表明上游冰川融水和较充沛的降水条件导致充分的水岩反应过程是主导流域风化的主要因素,且物质在流域各个次级盆地间物质输送具有跳跃性、传递性和继承性。3.流域内的风化过程与晚更新世以来的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和季风-西风相互转换密切相关,即暖湿阶段主要受季风控制,以化学风化为主;干冷阶段受西风控制,以物理风化为主。综上,格尔木河流域上游山前地带元素的风化迁移和中游河谷沉积物对元素的继承转移是流域内物质流动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367.
放养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mobilis)控制富营养化湖泊蓝藻水华暴发是当前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为评估富营养化初期湖泊鲢、鳙控藻的生态效果,2016年在洱海红山湾开展原位围栏鲢、鳙控藻实验,对围栏内外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水环境因子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测定了围栏内鲢、鳙的生长及摄食节律.结果表明:围栏内鲢、鳙呈现匀速生长,围栏生存环境适宜.根据Egger''s模型估算鲢、鳙的日摄食量分别为24.96%和18.18%,鲢的日粮高于鳙;滤食率结果表明,鲢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高于鳙(分别为3.01和2.19 L/(g·h),而鳙对浮游动物的滤食率高于鲢(分别为18.61和13.54 L/(g·h)).研究期间,围栏内外水体理化因子无显著差异;但围栏内外微囊藻生物量差异明显,并且在7月达到生物量峰值(围栏内为1.7 mg/L,围栏外为2.4 mg/L).鲢、鳙对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类——微囊藻和隐藻有明显的削减效果,6-8月逐渐上升并在8月达到最高(64%);当浮游植物优势种由微囊藻替换为硅藻门和绿藻门的种类时,鲢、鳙的削减效率不明显(10-11月为负值).此外,鲢、鳙放养显著降低了浮游甲壳动物的总生物量和枝角类生物量.因此,结合实验结果得出,鲢具有更高的控藻能力,尤其对微囊藻水华,但同时具备了较高对浮游甲壳动物的削减能力,需要进一步分析富营养化初期湖泊——洱海中实施非经典生物操纵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368.
由于浅滩和暗礁广布,中沙海域(环礁区)长期以来处在南海地震探测的空白区域.为了揭示该区域的地壳结构及地层-构造特征,进而全面刻画南海陆缘新生代伸展过程,我们首次在中沙及其邻近海域完成了1条广角地震测线OBS2017-2和4条多道地震测线的数据采集.对得到的海底地震仪(OBS)数据进行了格式转换、位置校正等初步处理,识别了来自地壳深部的震相并对中沙环礁地壳结构进行了正演模拟;对穿过中沙环礁的多道地震剖面进行了地层-构造解释,共划分出6套地层.OBS2017-2测线处理结果显示,其数据质量良好,深部震相清晰,且位于环礁内的台站震相延伸较长,可达100km以上.中沙环礁地壳性质为轻微减薄的坚硬大陆块体,厚度约为25km左右.多道地震剖面显示,环礁之上沉积层厚度较薄,除环礁西南部存在一条基底断裂——"排洪-美溪断裂"外,基本不存在其他构造-岩浆活动.而在环礁坡脚周缘,有广泛的岩浆侵入和喷出体的存在.中沙环礁上较薄的上地壳厚度和沉积特征指示了该区域可能在古新世时期经历的强烈暴露剥蚀作用.中沙海域最新开展的广角和多道地震探测填补了南海地质地球物理研究的空白,为解读该区的构造-沉积演化提供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369.
浮游动物牧食、水温及营养可利用性均可影响优势浮游植物功能群的转变,但这些驱动因素的交互作用尚不清楚。为了解云南高原湖泊——洱海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的分布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于2018年1月2020年12月进行月度采样,结合聚类分析、方差分析和冗余分析等,分析驱动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转变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共鉴定浮游植物7门96属,划分为27个浮游植物功能群,其中优势功能群有15个。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根据浮游植物功能群密度数据可将优势功能群转变过程分为3个由不同类型藻类主导的时期(S期、M期和P期),其中S期(为期18个月)以功能群S1和H1(代表藻为假鱼腥藻、浮丝藻和长孢藻等丝状蓝藻)为主,M期(为期10个月)以功能群M(微囊藻群体)为主,P期(为期8个月)以功能群P和M(脆杆藻和单个微囊藻等)为主。RDA分析及变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TSI)(主要是总磷)是影响以丝状藻类为主的浮游植物功能群的主要驱动因素,TSI和水温是影响以微囊藻为主的浮游植物功能群的重要驱动因素。因此,在富营养化初期湖泊中,降低湖泊营养负荷是首要任务。同时可以考虑增加浮游动物丰度的策略,以增强浮...  相似文献   
370.
翁望飞  罗家元  张帆 《江苏地质》2023,47(3):259-270
“黟县青”是皖南黟县西递特有的一种地方性工艺建筑石材矿,含矿地层为形成于浅海陆架相环境的寒武系大陈岭组,主要产于蓝田向斜盆地内,为受沉积成因控制的大理岩化灰岩矿床,矿体严格受地层产状控制。黟县青石材矿赋矿岩层为深灰色巨厚层纹层状大理岩化微细—细中晶灰岩,因具有高密度、抗风化、抗冻、耐碱、耐水、刚度大于普通灰石、抗变形能力大于混凝土等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徽州地区明清古建筑。燕山期黟县花岗闪长岩体的侵入使灰岩发生大理岩化,对矿石品质的提升起着积极的作用。在矿产勘查的基础上,通过对西递水口亭地区黟县青石材矿成矿地质条件、矿体(矿石)特征和矿床成因的研究,为皖南地区该矿种的勘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