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3篇
地质学   219篇
综合类   156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71.
对山西隆起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山西隆起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认识,是探讨华北陆块演化、破坏等科学问题的基础。在中新生代期间,不论是岩石圈的差异演化、构造体制转换、岩浆活动,还是地貌反转,位于华北陆块中心部位的山西地区总是处于过渡带的位置。该地理位置说明了该区在华北陆块演化研究中的重要性。在近年1∶5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及以往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以中生代区域性断裂、新生代汾渭裂谷及山体隆升为主要研究内容,探讨山西隆起区中新生代岩石圈从增厚到减薄、构造体制从挤压到伸展转换,以及随华北陆块一起经历地貌格局从东高西低到西高东低转换的构造演化进程。研究认为,山西地区中新生代构造体系的发育从属统一的区域动力学环境,周边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深部软流圈变化: 软流圈下沉,岩石圈则相对增厚,地壳垂向伸展,横向收缩; 软流圈上涌,岩石圈相应减薄,地壳水平伸展。软流圈的变化对该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变形、沉积格局、岩浆活动等方面起着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72.
主要运用1:25万忻州市幅调查成果,对山西中北部五台县一带集中产出的古元古代基性火山岩特征进行了总结。五台县一带滹沱群、豆村亚群、东冶亚群及七东山组不同层位发育古元古代变质基性火山岩,通过不同地段基性火山岩地质、岩石、化学特征的分析对比,表明五台县一带基性火山岩为两期喷发产物。第一期规模大,区内延伸稳定,厚30-400米,依据火山岩层间陆源碎屑岩又分为6个阶段,由中性—基性火山岩组成,过铝质岩类,岩石系列由低钾(拉斑)系列—钾玄岩系列组成;第二期规模小,分布局限,厚16-80米,主体为粗面玄武岩,石英拉斑玄武岩为高铝玄武岩,样品主体为钾玄岩系列。两期火山岩稀土配分曲线特征均与OIB(洋中岛玄武岩)相似。  相似文献   
373.
通过对吕梁市城市地下水污染类型及分布、地下水污染特征与分布规律、地下水污染危害程度以及地下水污染的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分析得出地下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374.
山西省地区中生代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山西省地区中生代断层性质及褶皱排列方式的总结分析,目的是探讨其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结论:侏罗纪受NW-SE向挤压兼具左行扭动形成(N)NE向褶皱及压扭性断层,局部并形成次级近EW向或NE(E)向褶断带、NW向及近SN向张性正断层.白垩纪受左行走滑扭动应力作用形成NW向唐河断陷及向北东凸出的弧形褶皱,南部受秦岭构造带右行扭动应力影响,形成NWW向构造带及近EW向次级褶断带.  相似文献   
375.
外力是由外部施加于物体上的作用力,由点向外不断发出的力组成一束力,称为线状力;由一束束线状力集中成面状作用力,称为面状力;再由一个个面状力集中成较大规模的力,称为体状力.在中深变质岩区线状力形成L构造岩,面状力形成S构造岩,体状力形成大型的杆状构造和窗棱构造等.力是通过波的方式进行传导的,波分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时,岩石的密度会加密和变疏,体积的大小发生变化,这样就有空间利于矿物生长和滑移.  相似文献   
376.
本文从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流程:图件扫描、分层矢量化、图形编辑、误差校正、拓扑处理、文件分层、属性挂接、投影转换,元数据,报告编写等各阶段建库技术流程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377.
晋东北地区燕山期地壳活动剧烈而频繁, 经历了3次由伸展→挤压转换→隆升和岩浆活动过程。燕山运动早期形成早侏罗世断陷盆地和中侏罗世挤压坳陷型聚煤构造盆地; 中期中晚侏罗世形成被NW、NE向深大断裂围限的火山断陷盆地, 中基性-酸性火山喷发和浅成、超浅成中酸性岩浆侵入, 晚侏罗世末形成了一系列NNE向褶皱和逆冲推覆构造带; 晚期早白垩世再次形成断陷盆地和开阔平缓褶皱, 义县组不整合在火山岩之上, 晚白垩世处于挤压造山后的山体隆升阶段, 左云组不整合在义县组之上, 伴随有壳源型花岗岩侵入, NW、NE向断裂复活, 形成地堑、地垒式断裂组合, 导致山体隆升。   相似文献   
378.
太原盆地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太原盆地土壤中8种重金属元素As,Cd,Cr,Hg,Ni,Pb,Zn,Cu的来源及分布规律,首次计算了太原盆地区域土壤背景值,分析了盆地中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状况;认为Hg,Cd,As的污染情况最为严重.用太原市和太原盆地的深、浅层数据作出8种重金属元素的多重分形图,对8种重金属元素在生态环境中的影响作用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了重金属元素的分形规律,得出各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相似文献   
379.
沉积岩的主、微量元素蕴含了大量的地质信息,在古环境、古气候变化的研究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本研究以太原盆地ZK01钻孔为对象,通过对长度为853.5 m岩芯的主、微量元素和元素比值(如化学风化指数CIA、 Al2O3/Na2O、 MgO/CaO、 Rb/Sr、 Cu/Zn、 V/(V+Ni)、 V/Cr)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太原盆地古环境、古气候变化。研究发现,主、微量元素变化特征指示了太原盆地具有Al2O3、 Na2O、 Ni、 Cr、 Cl、 S亏损,CaO、 Pb、 N、 Rb明显富集的特征;通过对CIA指数研究表明,太原盆地地层和大陆上地壳(UCC)及陆源页岩的风化强度序列为:下土河组一段>红崖组>下土河组二段>陆源页岩>小白组>木瓜组>汾河组>大沟组>UCC;从Cu/Zn、 V/Cr、 V/(V+Ni)元素比值变化可以判断研究区环境自下而上表现为弱还原性-弱氧化性的旋回,且以贫氧为主;又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