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9篇
  免费   517篇
  国内免费   379篇
测绘学   102篇
大气科学   381篇
地球物理   920篇
地质学   1088篇
海洋学   306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45篇
自然地理   520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129篇
  2021年   142篇
  2020年   142篇
  2019年   149篇
  2018年   138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147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208篇
  2013年   227篇
  2012年   161篇
  2011年   168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63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61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该文以1999年及2009年岑溪市土地利用数据为来源,在GIS的支持下,分析了10年来研究区内的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点及其转化过程,结合土地利用综合指数、耕地垦殖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景观破碎度指数评价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风险。研究表明:研究区域内1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复杂的相互转换,其中林草地、建设用地和耕地为研究区内变化面积最大的3种土地利用类型;受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影响,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大,全市土地利用趋于破碎化,土地生态风险程度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42.
唐亚明  张茂省  薛强 《地质通报》2011,30(1):166-172
介于区域性和单体滑坡之间,即对面积几十到上百平方千米的滑坡评价,适用于1∶5000~1∶25000之间的大比例尺,而如何对这类区域进行有效的滑坡风险评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使用传统的基于GIS的单元栅格运算方法对这类区域进行滑坡风险评价,由于反映评价指标的基础数据精度与评价方法之间的不匹配,无论单元网格划分得如何精细,评价结果仍难达到精度要求。采用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先期通过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EM)和Quick Bird遥感数据等多信息源,识别潜在的滑坡易发坡体,并初步圈画滑坡的危险区界线和进行承灾体信息解译,再逐一通过野外核查对以上信息加以验证、修正或取消,最后形成符合比例尺精度要求的风险评价图。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进行大比例尺风险区划和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43.
施亚霖 《上海国土资源》2011,32(2):92-94,98
结合上海城区某深基坑工程,针对项目特点与场区地质条件,分析了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的基坑水土突涌、基坑边坡稳定、砂土渗流液化、基坑开挖和降水过程中地基变形和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进行危险性评价,并提出了防治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4.
以地质灾害实地调查成果为依据,总结了泉州市潜在地质安全隐患点的分布特征,在分析成因和风险基础上,立足地质灾害防治实践,重点针对农村房前屋后高陡边坡,探讨了具体防治对策。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中低山丘陵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处构造一岩浆发育区,区域地质环境比较脆弱,加上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质灾害发生较为频繁[1]。近年来,随着泉州市城乡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国土资源开发的强度不断加大,大量的不合理的工程建设活动进一步加剧,形成了数量众多的潜在地质安全隐患点,其中以农村房前屋后高陡边坡为主。  相似文献   
45.
To examine the accumulation pattern of organotin compounds (OTs) in relation to the migration of diadromous fish, tributyltin (TBT) and triphenyltin (TPT) compounds and their derivatives were determined in the muscle tissue of both sea-run (anadromous) and freshwater-resident (nonanadromous) types of the white-spotted charr Salvelinus leucomaenis. There were generally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TBT and TPT accumulation and variou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total length (TL), body weight (BW), age and sex in S. leucomaenis. It is noteworthy that the TBT and TPT concentrations in sea-run white-spotted char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freshwater-resident individuals, although they are intraspeci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ea-run S. leucomaenis has a higher ecological risk of TBT and TPT exposure than the freshwater-residents during their life history.  相似文献   
46.
利用2006年8月采集于舟山本岛南部近岸海域的表层沉积物监测数据,采用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分析了Hg、As、Pb、Cd和Cu等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并进行了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舟山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Hg、As、Pb和Cd元素的含量均符合国家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各重金属元素均为低污染水平,潜在生态...  相似文献   
47.
澜沧江-湄公河干流底沙重金属含量空间变化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河流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资源开发引起的水文情势、泥沙和水环境变化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本研究选取了该河干流境内外8个关键河段的底沙进行采样,并进行5种重金属元素(锌Zn、铅Pb、铜Cu、铬Cr、砷As)含量实验测试,分析了该河干流底沙重金属含量空间变化.运用沉积学原理,应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干流底沙重金属污染的情况.结果显示:1.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干流底沙重金属元素中Zn、Pb、As在上游中国境内澜沧江底沙中的含量平均值分别为91.43 mg/kg、41.85 mg/kg、21.84 mg/kg,均大于其在下游境外湄公河底沙中平均含量,其平均含量分别为68.17 mg/kg、28.22 mg/kg、14.97mg/kg;Cr在境外湄公河底沙中含量的平均值为418.86mg/kg,大于境内上游澜沧江底沙中的平均含量42.19 mg/kg,且主要集中在琅勃拉邦和巴色采样点,其含量分别为762.93 mg/kg、422.9 mg/kg;Cu除在戛旧和界碑含量较小分别为11.7 mg/kg、7 mg/kg外,在上下游其他采样点的含量分布变化不明显.2.地积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干流底沙重金属在上游中国境内Zn、Pb、As有污染,其中Pb、As的污染较Zn严重.在下游中国境外Cr污染较严重,其污染主要集中在琅勃拉邦和巴色两个采样点,As在巴色采样点也出现了轻微污染.3.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结果表明干流底沙重金属元素单一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和多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均较小,各采样点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程度均属于轻微污染.由此可见澜沧江-湄公河境内局部河段因地球化学背景或矿产开采致使的水体和底沙重金属污染,沿程经水体稀释和水库淤积后,尚未出现污染的跨境迁移现象.本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在干流上对重金属污染研究的空缺,为澜沧江流域资源开发的评价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8.
卢聪  李涛  付义临  徐友宁  张江华  吴耀国 《地质通报》2015,34(11):2054-2060
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是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的一种常用方法,研究与实践证明其有效性的同时,也发现了其不足之处:忽略了土壤重金属不同形态之间潜在生态风险的差异,且只重视重金属含量高于参考值时的生态风险,而对低于参考值时的情况没有给予考虑,以致特定情况下的评价结果不能很好地反映实际生态风险,因而有必要创建适用性更广的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为此,基于全过程控制优化的思想,引入了生物可利用性毒性系数,并将修正浓度与参考值差值引入计算公式,创建了基于生物可利用性与宽浓度范围的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实现了对重金属不同形态风险贡献的差异及重金属浓度低于参考值情况下潜在生态风险的准确把握。以小秦岭金矿区为典型区域,辅以对采集土样重金属总量及5种形态含量的分析,开展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生物可利用性与宽浓度范围的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能客观地揭示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具有更大的适应性,是一种有效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49.
Cities are not only major contributors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but also stand at the forefront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 Quantifying and assessing the risk potentially induced by climate change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ities to undertake positive climate adaptation and risk prevention. However, most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focus on global, national or regional dimensions, only a few have attempted to examine climate change risk at an urban scale and even less in the case of a recent literature review. As a result, 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climate change risk for cities remains highly challenging. To fill this gap, the article makes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 on urban-scale climate change risk assessment, and classifies them into four major categories of studies which jointly constitute a stepwise modelling chain from global climate change towards urban-scale risk assessment. On this basis, the study summarizes the updated research progresses and discusses the major challenges to be overcome for the seamless coupling of climate simulation between different scales, the reproduction of compound climate events, the incorporation of non-market and long-lasting impacts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risk transmission insides or beyond a city. Furthermore, future directions to advance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urban-scale climate change risk are highlighted, with fresh insights into improving study methodology, enriching knowledge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 on city, enhancing abundance and accessibility to data, and exploring the best practice to provide city-specific climate risk service.  相似文献   
50.
黑龙江省暴雪时空分布特征与发生风险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丽娟  陈红  刘栋  张利  周东颖 《冰川冻土》2011,33(4):721-728
暴雪是黑龙江省常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基于1970~2006年黑龙江省78个市(县)的逐日降雪资料,对暴雪初、终日分布规律,暴雪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采用信息扩散理论计算了各市(县)发生不同暴雪日数的概率风险估计值,并结合GIS技术进行风险区划.研究表明:黑龙江省暴雪初始日期和终止日期37a来变化不大,初始日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