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篇
大气科学   15篇
海洋学   37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试图建立一个简单海气耦合模式,其中大气垂直分为两层,为-β平面近似线性模式。在非绝热加热项中包含了对流凝结潜热与大尺度流场之间相互作用的CISK机制以及蒸发、感热与扰动风场之间的反馈机制,并考虑了东风区与西风区的不同。由于只研究大气的平均纬向运动,故模式大气中仅含有Kelvin波。海洋模式为一约化重力模式,只保留了Rossby波。对这一海气耦合模式进行特征波动分析,发现考虑海气耦合效应并不影响大气波动的性质,在东风区大气Kelvin波仍然增幅和东传;在西风区大气Kelvin波振幅衰减。但海气耦合效应却使得大气Kelvin波的传播速度减慢,周期增大。当考虑海气耦合效应时,海洋Rossby波的稳定性质发生变化,由原来的中性波动变为非中性波动。在西风区,波数小于某临界波数的长Rossby波振幅增大,而短的Rossby波振幅衰减。在东风区结论相反。对海气耦合模式中波动的分析,为数值模拟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及其对大气扰动的影响建立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2.
2012年9月21日山东半岛南部海岸发生了一次局地性的极端暴雨过程,在约13h内降雨量达到394.1mm。该降雨过程不属于常规的暴雨天气形势,在高低空均没有典型的天气系统。本文利用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雷达探测资料和0.25(°)×0.25(°)的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再分析资料,对引发这次暴雨过程的多个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天气系统并不深厚,但低空水汽辐合显著。自高层到低层大气层结呈现稳定-不稳定-稳定-不稳定的态势,利用位涡来表征的动力对流层顶出现明显的折叠现象,中高层干冷空气下滑与低层暖湿气流混合产生凝结可能是产生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原因。湿位涡(MPV)的2个分量MPV1和MPV2的变化均发生在降雨前,MPV2在低层对降雨落区具有较好的示踪效果。中低层的等位温面上具有较强的向东位涡平流,风向与等位涡线几乎垂直,说明本次过程移动较快。  相似文献   
43.
44.
2005年12月上旬山东半岛暴雪的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的FNL(Final Analyses)资料、红外卫星图像、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meter)图像以及位于烟台的Doppler雷达图像,对2005年12月3日~8日发生在山东半岛的暴雪进行了观测和数值模赔分析.天气形势分析表明:高空冷涡从西北方向持续不断地向山东半岛输送冷空气.此次暴雪过程中,渤海海水温度异常偏高,平均海温在11 ℃左右,远高于气候平均值8.2 ℃,表明渤海对过境冷空气的增温增湿作用是此次暴雪形成的重要原因,山东半岛的复杂地形对降雪带分布也有重要影响.降雪地点、持续时间、降雪量以及雪带方向等主要特征都被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美国大气研究中心联合研制的中尺度模式(MM5)较好地模拟再现.模拟结果分析表明:此次暴雪过程属于浅对流过程,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低部.  相似文献   
45.
北太平洋风暴轴的三维空间结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傅刚  毕玮  郭敬天 《气象学报》2009,67(2):189-200
文中利用最新的0.5°×0.5°分辨率QuikSCAT(QuikBird Satellite Microwave Scatterometer Sea Winds Data)海面风场资料、NCEP(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的10 m高度风场资料和全球客观再分析资料,对1999-2005年冬季(1月)和夏季(7月)北太平洋风暴轴的三维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强度较强,呈明显的纬向拉伸带状分布特征,位置偏南.夏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强度较弱,位置偏北.根据不同高度上位势高度方差的水平分布特征,绘制了北太平洋风暴轴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利用高分辨率QuikSCAT资料对风暴轴特征的刻画更为细致,不但验证了Nakamu-ra在南大洋发现的双风暴轴现象,而且还发现在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下层分别存在"副热带风暴轴"和"副极地风暴轴"两个风暴轴.对1999-2005年冬季北太平洋气旋和反气旋的移动路径进行的统计分析,为北太平洋"双风暴轴"的存在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46.
傅刚 《西部资源》2013,(2):76-77
为了保障测绘生产单位测绘仪器的正常使用、确保测绘成果质量的准确可靠,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内蒙古自治区GPS检定场进行技术改造。对改造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及技术要求,提出了总体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47.
利用 CloudSat卫星数据处理中心(Cloudsat Data Processing Center,CloudSat DPC)提供的CloudSat卫星数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提供的ERA5再分析资料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提供的 Aqua卫星可见光云图,对冬春季发生在大西洋上四个爆发性气旋个例的云微物理参量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爆发性气旋中心云系多为层积云或积云,中心外围云系以雨层云为主,雨层云外部往往伴随着相似高度的高层云,气旋冷锋云带内以雨层云、高层云和高积云为主,冰粒子出现的最低高度与0℃等温线高度几乎重合;冰粒子有效半径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而冰粒子数浓度随高度増加而増大;冰水含量大值区主要位于雨层云中部;液态水主要分布在高层云和层积云底部,冬季爆发性气旋个例内的液态水含量大于春季。  相似文献   
48.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FNL格点资料和大气数值模式WRF,对2012年1月11—13日发生于西北太平洋上的一次爆发性气旋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气旋于1月11—12日在日本以东海域爆发性发展,经历2次转向后于13日在堪察加半岛附近减弱。研究表明,气旋发展中存在明显锋面结构,对流层高层的高位涡下传对气旋发展非常有利,气旋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一支低空急流的生成和发展,使辐合抬升更加明显。利用WRF模式对10日1800 UTC至13日0000 UTC气旋过程进行海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海温变化对气旋发展强度影响明显,但对气旋路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9.
本文采用Boussinesq近似,利用地转动量近似(GMA)方法,研究了大气Ekman层的三维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得到了Ekman层中三维风速分布的解析解,着重讨论了热成风对Ekman层水平风速分布的影响,对传统的求垂直速度的方法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50.
南海表层水温低频振荡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使用1958-1987年COADS资料对南海全区表层水温做了分析。结果发现,南海表层水温存在20-40个月的低频振荡,其中以准两年周期最显著,其次是3-4年,这种振荡主要发生在深水海盆区,并且与季风异常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