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9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刘顺  王波 《自然资源》1994,(3):76-79
本文介绍了以围栏为主要手段的配套技术体系,在改良双辽县半干旱退化草场所取得的显著效果及效益,对其同类型的草场改良与建设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2.
中国东南大陆边缘带岩石圈三维结构-动力学型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中国东南大陆边缘至菲律宾海域太平洋间过渡带人工地震测深和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的构造解析,发现大陆至大洋间的过渡带岩石圈存在不同的结构样式和动力学型式,结合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其他标志的综合研究,建立起中国东南大陆边缘带岩石圈3种结构-动力学型式:盆岭结构伸展动力学型式(南海北部式)、弧陆楔状结构-碰撞楔入动力学型式(台湾式)和沟弧盆结构-俯冲动力学型式(东海式)。在论述中国东南大陆边缘带岩石圈3种三维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区岩石圈3种基本动力学型式及其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43.
郝晓琳  刘顺 《四川地质学报》2009,29(4):388-392,405
龙门山造山带是中国大陆的主要造山带之一,通过对龙门山中段都江堰剖面的实测研究,描述了该剖面在宏观上的构造特征,并以都江堰剖面为例对龙门山中段前山构造变形期次及应力场做了探讨。认为区域主要应力有五期,第一期NE-SW向,第二期S—N向,第三期NW—SE向,第四期铅直方向,第五期S—N向,从燕山中晚期持续到喜山期。  相似文献   
44.
四川盆地中部平昌县龙岗地区节理特征及应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中平昌县龙岗地区构造变形较弱,岩层近水平,地表构造变形多见节理。通过对龙岗地区2 000余条节理面及擦痕的观测、统计、分析,依据节理的发育特征和运动性质,发现该区发育的NE-SW和NW-SE向节理、NNW-SSE和NEE-SWW向节理、NW-SE至NNW-SSE和NE-SW向节理以及NNE-SSW和NWW-SEE向节理为4套平面X共轭剪节理。节理中以近EW走向最为发育,以走滑为主,逆冲次之。根据其相互切割关系,运用构造解析的方法,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百余条多期(平面X节理及剖面节理)剪节理构造的古应力场(状态)进行反演,推测龙岗地区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力发生了EW向→NW-SE向→NS向→NE-SW向的多次转换。  相似文献   
45.
龙门山前山构造带中分布着大量的飞来峰,为了解其构造演化过程,文章通过分析龙门山南段白石—苟家飞来峰和金台山飞来峰内部的变形特征,确定出其至少经历了4个相同的构造变形序列,并结合前人资料讨论了龙门山飞来峰的形成原因和构造演化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46.
利用新的资料对青藏高原中部风火山地区下第三系风火山群的变形进行了地壳南北向缩短率估算 ,其值为 >4 1%。缩短时期主要为渐新世末 ,其次为中新世末  相似文献   
47.
长英质麻粒岩流变性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温度为650 ̄900℃、围压为1100MPa和应变率为10^-4 ̄10^-7s^-1的条件下,对大陆下地壳组成中的一类重要岩石-长英质麻粒岩进行了流变实验。稳态流动力学参数符合幂函数流动律ε=A exp(Qc/RT)Δσ^n,其中A=0.27MPa^-3s^-1,Qc=228kJ/mol,n=3.0。该文将其外推到大陆下地壳变形环境下,讨论了下地壳的强度特征。  相似文献   
48.
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地区普遍可观察到一套中新世浅灰色泥岩层序,它们一般呈平坦的水平层状地貌,剖面上具有相似的岩相组合并可在大范围内追踪对比。根据野外考察及实测剖面研究,该套泥灰岩被解释为平坦陆地上,系列湖泊群沉积的,是曾绵亘于藏北高原古夷平面上的沉积标识,现今高原面上的两级地形面是统一的古夷平面破裂解体形成的,高原  相似文献   
49.
通过对藏南隆子-古堆一带广泛发育近东西走向的中基性脉岩较系统的地质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3个基性脉岩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33~140.9Ma,代表了辉长岩的结晶年龄,而中性脉岩的SHRIMP锆石U-Pb年龄130±1.7Ma代表了闪长岩的结晶年龄。表明中基性脉岩属于钙碱性-碱性系列,总体富Ti O2,平均含量为3.08,LREE富集,轻重稀土分异较为明显,LILE略为富集,HFSE亏损不明显,属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可能代表了早白垩世新特提斯洋扩张引起喜马拉雅被动大陆边缘一侧裂解的产物。  相似文献   
50.
通过对川陕甘矿产资源“金三角”地区若尔盖及其周缘沉积建造特征、构造-热事件放射性年代学测试以及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测试等综合研究表明,若尔盖地区自印支末期以来,共发生了7次构造-热事件:(1)卡尼末-诺利初期构造-热事件(D1);(2)早侏罗世(200~180 Ma)构造-热事件(D2);(3)晚侏罗-早白垩世(160~140 Ma)构造-热事件(D3);(4)早白垩世(130~110 Ma)构造-热事件(D4);(5)古新世(70~60 Ma)构造-热事件(D5);(6)50~40 Ma构造-热事件(D6);(7)20 Ma左右构造-热事件(D7).其中D1期构造-热事件为若尔盖地区主褶皱造山构造运动,基本奠定若尔盖及其周缘地区区域构造格架;D2、D4为区域关键构造变革期,导致构造-热体制(压性与张性)的关键转换,对区域成矿具有重要意义;最晚期事件(D7期)为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原地貌定型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