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0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5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41.
天水-定西公路工程通过地区地质构造复杂,环境地质安全如果不加以重视,易造成道路的地质灾害,影响到工程建设的安全性.根据已有资料及野外调查,区内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共发育80处;此外尚有黄土湿陷、软土等工程地质问题.其中,发育滑坡32处,现状评估稳定性好的21处、较差的7处、差的4处,处于危险性中等的2处,危险性小的30处;崩塌13处,现状评估稳定性差的8处、较差的5处,处于现状危险性中等的1处,危险性小的12处;泥石流沟谷35条,现状评估中易发12条、低易发23条,处于危险性大的2条,危险性中等的11条,危险性小的22条.区内黄土丘陵和河谷区黄土广布,黄土湿陷性普遍存在;软土在雨水和施工机械联合影响下,会造成路面翻浆变形,但易于清理,其危险性小.  相似文献   
42.
天水-定西高速公路通过地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结果表明, 公路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包括: 16处原有滑坡复活的危险性;7处崩塌的危险性;2处泥石流的危险性. 路基开挖≥20 m的高边坡有24处, 其中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其危险性的有8段;隧道进出口可能引发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有16处;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滑坡危害的有13处;崩塌危害的有10处;泥石流危害的有28条. 根据区内地质灾害的特征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和危险性, 将评估区分为危险性大、中和小3个区, 其中属于危险性大的有3段;危险性中的有3段;危险性小的有2段. 地质灾害根据其类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对地质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43.
基于2007年7月青海祁连站的野外加密探空资料,结合高分辨率的三维边界层模式,模拟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边坡复杂地形条件下,边界层对流引起的干动力过程对该地区地形重力波产生及传播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背景场强迫下,高原东北边坡复杂地形上空对流和重力波的空间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当背景风向与山体垂直时,随着风速增加,山脊背风坡混合层顶附近大气不稳定能量加强,激发了下游区域较强的重力波信号,此时对流线组织性增强、重力波波列较长,高水汽含量的空气被波峰传输到较高的高度,为对流云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当背景风向与山脊走向平行时,山顶上空对流发展旺盛,山脊背风坡混合层顶大气状态较稳定,激发的地形重力波信号较弱且波列较短,整个混合层顶附近水汽较少,对流云形成条件减弱;当背景大气浮力频率减小时,整个区域上空对流发展更加旺盛但组织性减弱,背风坡下游重力波向上传输的距离减小,信号不显著,混合层顶附近水汽分布均匀且变化幅度较小,有利于层状云发展。  相似文献   
44.
任雪塬  张强  岳平  杨金虎  王胜 《气象学报》2022,80(2):304-321
鲍恩比能够综合反映陆面气候状态的物理特性,是有效刻画生态系统水热分配的关键参数之一.本研究利用安装在定西和庆阳的涡动相关系统开展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和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能量分配特征观测试验,研究了生态环境因子对鲍恩比的影响机理,揭示了干、湿条件下生理生态因子对水热交换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处于半干旱区的定西年内感热通量是可...  相似文献   
45.
了解降水变化对荒漠草原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对于预测荒漠草原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3年的降水量增减(±50%)对乌拉特荒漠草原优势植物骆驼蓬(Peganum harmala)的数量特征(分枝数、果实数和植株密度)、地上生物量(AGB)和功能性状的影响。利用相关分析研究各指标与AGB的相关性,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SEM)来探究降水变化、骆驼蓬的数量特征及功能性状对AGB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增加50%降水量处理下,骆驼蓬的分枝数、果实数和株高显著提高(P<0.05);减少50%降水量下,AGB、比叶面积(SLA)和株高显著降低(P<0.05),但叶干物质含量(LDMC)显著增加(P<0.05)。(2)生长季前期降水量(EGSP)增多有利于对骆驼蓬分枝和果实的发育,也缓解了年降水量减半对其SLA、LDMC和株高的胁迫。(3)骆驼蓬AGB与分枝数、果实数、植株密度和株高显著正相关(P<0.05),与LDMC和叶片碳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4)SEM表明,增加的年降水量通过增加株高、果实数和植株密度来间接增加AGB,EGSP...  相似文献   
46.
牛生杰  王存忠  岳平 《中国沙漠》2010,30(2):407-412
利用张掖国家气候观象台梯度塔温度、湿度和风观测资料,结合近地层辐射、土壤温度、湿度和土壤热通量资料,由地表热量平衡条件和Bowen比概念求得感热和潜热通量,对比分析了冬春交替期背景条件与沙尘天气黑河戈壁地表能量和辐射平衡特征。结果表明,典型晴天和出现扬沙天气前同时段内净辐射的小时平均值非常接近,但沙尘天气发生后,净辐射迅速减小;沙尘天气发生时近地面层空气湿度远小于同时段背景条件下小湿度;典型晴天各层地温存在比较典型的日变化特征,而沙尘天气发生之初,0 cm、5 cm和10 cm处土壤温度快速升高;典型晴天表现出明显的地表辐射平衡的日循环特征,扬沙期间日循环特征被破坏,向下短波辐射减少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47.
民勤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的稳定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岳平  牛生杰  张强 《中国沙漠》2007,27(4):668-671
用2004年5月23—24日民勤基准气象站发生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加密探测,对大气热力参数“3 θ”和动力参数“相对风暴螺旋度”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沙尘暴来临前到沙尘暴过境的前半期,大气温湿结构的分布有利于沙尘暴的发生、发展;沙尘暴过境的后期,大气层结调整到稳定状态,抑制了干对流的发展;沙尘暴天气结束后整层大气湿度增大,并出现了小雨天气。沙尘暴期间相对风暴螺旋度值小于雷暴等强烈湿对流的临界值,但仍然与沙尘暴的强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8.
基于1961-2016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的气象台站逐日降水以及NCAR/NCEP再分析等资料,对我国典型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夏季降水的异常时空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典型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夏季降水EOF展开第一模态呈全区一致性特征,而且该模态时间系数没有明显的长期变化趋势,第二模态呈西北和东南反位相变化特征.相关分析表明夏季中纬度西风带是影响典型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夏季降水异常的最主要因子,高原夏季风为次要因子,东亚夏季风的影响较弱,而且东亚夏季风主要通过其子系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东西摆动来影响.此外在夏季中纬度西风偏弱年,高空急流位置偏南,急流轴在典型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向东南方向发生了"倾斜",对应500 hPa呈异常的西北气流控制,同时由于高空急流在过渡区减弱,使得高层发生异常的气流辐合,低层辐散,通过高低层环流之间的质量和动量调整,垂直场表现为异常下沉运动,低层的辐散也减弱了西南暖湿气流的北上,水汽来源少,最终使得典型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夏季降水偏少,反之亦然.这是夏季中纬度西风带影响典型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夏季降水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49.
岳平  张强  牛生杰  成华  王西育 《气象学报》2012,70(1):136-143
土壤热通量在半干旱草原下垫面能量平衡研究中极为重要,土壤热通量估计不够准确是导致地表能量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利用2008年6—9月锡林郭勒草原主生长期地表辐射、通量和土壤温度梯度观测资料,研究中纬度半干旱草原下垫面地表能量平衡特征。首先,在分析能量平衡各分量月平均日变化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土壤热流量板观测的5 cm深度土壤热通量(G)的相位前移,研究了土壤热通量相位滞后对地表能量平衡产生的影响;其次,利用谐波分析方法,通过计算地表土壤热通量(Gs),分析了地表到热流量板之间的土壤热量储存对地表能量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1)将土壤热通量相位前移30 min,湍流通量与可利用能量(Rn-G)线性回归的斜率从0.835增加到0.842,地表能量闭合率提高了0.7%,但仍有15.8%的能量不闭合;(2)考虑了地表到热流量板之间的土壤热量储存之后,湍流通量与可利用能量之间的回归斜率达到0.979,能量不闭合程度仅为2.1%。  相似文献   
50.
夏露  张强  岳平  刘君圣 《气象科学》2017,37(3):339-347
本文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站)2006—2012年陆面过程观测资料以及榆中站气象资料,分析了陆面各辐射收支分量对于气候波动的响应,并且研究了地表反照率年际波动变化,讨论了各陆面过程参数对于黄土高原气候背景年际波动的反馈。并且根据黄土高原降水类型将全年分为冬夏半年讨论,以得到更为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和相关关系。结果显示,2006—2012年气温降水的趋势与近年来黄土高原暖干化总趋势相吻合。地表浅层土壤湿度和温度都与气温、降水呈现很好的响应。气候因素的综合影响是地表反照率变化波动的原因。通过冬夏半年资料区分探究得到,长波辐射分量与气候要素的相关较短波辐射分量与气候要素的相关性更强。但总体而言,陆面过程对于该地区气候背景波动的响应机制是较为复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