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武汉东西湖区第四系钻孔的沉积环境及古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武汉市东西湖区第四系沉积物ZK25钻孔为例,通过AMS14C年代测定及其粒度与正构烷烃等环境代用指标分析,初步揭示了该孔第四纪沉积环境及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该区早更新世为河流沉积,至晚更新世出现河湖相交替沉积,较为干旱;进入全新世由于降雨增多而沉积了较厚的冲积层,随后变得冷干;全新世中期则变成稳定...  相似文献   
42.
基于双高斯拟合的风廓线雷达反演雨滴谱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降水条件下,风廓线雷达返回信号是湍流信号和降水信号的叠加,其功率谱数据中通常会出现双峰结构。该文通过双高斯拟合方法区分大气湍流信号功率谱和降水信号功率谱,去除大气湍流对降水信号谱的影响,反演得到较为精确的雨滴谱分布。研究表明:在风廓线雷达估算雨滴谱的过程中,双高斯拟合可将两峰有效分离,利用处理后的降水谱反演得到的雨滴谱均呈指数分布。选取北京延庆地区2006年和2012年具有代表性的降水资料,对比反演得到的不同强度和不同类型降雨的雨滴谱资料显示,这种估算雨滴谱的方法可行且可靠,利用双高斯拟合将双峰分离,可以达到风廓线雷达数据质量控制的目的,对于风廓线雷达在更为复杂的天气条件下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3.
青藏高原新生代隆升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倍受世界关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围绕青藏高原成为统一整体(印度-欧亚碰撞)的时限、隆升阶段性和空间差异性、青藏高原作为高海拔高原形成的时间、青藏高原隆升的动力机制等重大事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的碰撞时间存在70Ma、65Ma、55Ma、50Ma、45Ma和40~34Ma等多种观点。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不是在某个时间点完成的,其碰撞持续时间约10~15Ma。碰撞方式存在由西向东迁移、由东向西迁移等多种观点。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具有强烈的时空差异性。青藏高原新生代隆升阶段存在多种划分方案,流行的有3阶段、4阶段和5阶段强隆升过程。青藏高原作为高海拔高原形成的时间可归纳为约3.6Ma以来、13~8Ma、26~20Ma、40~35Ma和55~45Ma 5类观点。青藏高原的形成机制模型存在较大分歧,流行的模式可分为碰撞、俯冲、挤出和拆沉-板片断离4类。青藏高原多阶段隆升及构造-岩浆演化造就了高原复杂多样的大陆成矿作用。高原隆升与环境和气候演变具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44.
青藏高原第四纪钾盐矿时空分布特征 及成矿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是中国钾盐的重要产地,钾盐矿产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和羌塘高原内陆湖盆区,从北到南盐湖水化学类型具有明显的分带,柴达木盆地区盐湖水化学类型为硫酸镁-氯化物型,钾盐矿产具有成盐多期性,以卤水钾盐为主,固液并存;羌塘高原内陆湖盆区盐湖水化学类型为碳酸盐-硫酸盐型,钾盐主要存在于卤水中。在综合分析青藏高原钾盐矿产时空分布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青藏高原钾盐矿产成矿的控制因素有成矿物质来源、构造地貌及气候,其中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层和深部水的补给,构造地貌决定物质的搬运富集,气候决定矿产的形成和保存。  相似文献   
45.
结合灾害生态学之生态恢复重建理论,简要分析了三峡库区滑坡土地开发的基本驱动力。以新滩滑坡为对象,通过实地调查,认为经过坡改梯、田间道路、水利灌溉、农田防护等开发工程建设后,该滑坡形成了4个农田防护带与3个梯田带相间的基本格局,并与生态农业建设相结合,初步建立起生产-防护型土地生态系统,总结出滑坡体土地开发的一种模式——新滩模式。  相似文献   
46.
杨凡  杜德斌  段德忠  林晓 《地理科学》2017,37(4):492-501
基于微观企业数据对北京和上海研发密集型制造业空间分布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其区位选择模式差异。研究发现,北京企业集中分布特征明显,热点区主要位于核心城区及近郊的少数地区,并形成以中关村-上地为中心的集聚格局;上海企业表现为集中与扩散并存,热点区在郊环线以里区域零散布局,并形成以漕河泾和张江为双核的联动共生集聚格局;北京和上海企业均存在开发区和交通指向性以及路径依赖,与此同时,上海企业还具有学研机构和老工业区指向性以及郊区化现象,北京企业则出现逆郊区化。研发密集型制造业在北京和上海分别形成以开发区为空间载体的“紧凑型-中心性”模式和以开发区、学研机构和老工业区为多元空间载体的“离散型-郊区化”模式。不同行业企业基本符合总体特征,但又呈现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47.
48.
西藏纳木错深水湖芯反映的8.4ka以来气候环境变化*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利用地震剖面仪和回声测深仪调查了纳木错大部分湖区的水深和沉积物厚度分布,并在湖区东部水深60m的湖盆利用PISTON采样器获得一个332cm长的钻孔。对该钻孔进行了12个 AMS 14 C年代测定,并进行了日历年龄校正和"碳库"效应估算,根据沉积物平均粒径建立了整个钻孔的深度-年代模式。对该钻孔进行了有机碳、总氮、正构烷烃、粒度、元素地球化学、碳酸钙和矿物等环境指标的分析,结果显示8.4ka以来湖区环境变化可以分为明显的3个阶段。早期约8400 ~6400aB.P. ,以温度缓慢下降为主,但在8100 ~7800aB.P.出现一次显著的冷干事件; 中期为6400 ~2900aB.P. ,其开始显示了温暖湿润的环境特点,在6000aB.P.左右出现最强的暖湿特征后其后期转向冷干,在3000 ~2900aB.P.达到寒冷和干旱的低谷,反映了新冰期时期的温度强烈下降和降水的分配不均; 晚期从2900aB.P. 到现在,尽管温度出现回升,但总体上显示了向冷干波动变化的趋势,期间第一次降温在 1800 ~1600aB.P. ,之后温度回升后在600 ~300aB.P.再次下降,前者反映了公元初期的降温,后者则是小冰期的反映。  相似文献   
49.
本文分析了安溪县茶业生产的现状,指出山地茶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茶园产业化经营的有利条件,并提出产业化建设的思路,其中对山地茶园产业化经营的模式选择和茶园产业结构的优化作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50.
西藏纳木错水深分布及现代湖沼学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2005-2007年对两藏最大的湖泊--纳木错进行了三次综合考察,获得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和研究材料.本文简要报道纳木错水深测量及其现代湖沼学特征的初步结果.等深线图显示纳木错是一个高海拔的深水湖,湖盆中部是一个水深超过90m底部较为平坦的盆地.考察中发现湖泊西北部出现了两个小岛,而1970s考察时仍为半岛,因而水深数据提供了近30年来纳木错湖面上升的有力证据.现场水质测量在16个站点进行,覆盖了除东部湖区以外的大部分湖面范围,结果显示表层水的温度、pH、溶解氧、电导率和环境光的平均值分别为11.63℃、9.13、7.93mg/L、1839μS/cm、2582μmol/(s·m2),根据湖水特征的垂直变化,较深水域的湖水显示了明显的分层特征:上层湖水从表层到约18-20m,水质参数均一,温度较高,光照充足:中间层范围约为20-60m,是一个明显的温跃层;底层水性质也很稳定,水温很低几乎没有光线到达,形成了寒冷黑暗的深水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