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4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64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冀北崇礼县中山沟金矿是产出在水泉沟碱性杂岩体内的脉状矿床,受近N—S向断裂构造控制明显。矿化蚀变主要有钾化、硅化、泥质岩化和绿帘石化等。矿石主要呈脉状、细脉状和角砾状产出。根据不同蚀变的矿物组合和穿插关系,成矿阶段可分为钾化—贫硫化物、乳白色石英—硫化物阶段、强硅化—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化阶段,金矿化主要与强硅化—硫化物阶段密切相关。通过详细的构造测量和矿床地球化学研究,钾化—贫硫化物阶段受左旋构造运动控制,可能为中温、中盐度(330~290℃;4. 65%~6. 88%NaCleq)的含碳热液与大气降水混溶(δ18OH2O, V SMOW: 5. 26‰~6. 76‰;δDV SMOW: -96. 3‰~89. 9‰)作用形成。硅化—硫化物阶段是由左旋运动向右旋伸展作用转变的结果,并发生了高角度大规模充填。由于发生大规模流体沸腾和热液混溶(δ18OH2O, V SMOW: 0. 41‰~6. 47‰;δDV SMOW: -80. 2‰~-92. 9‰),在右旋张性脉形成乳白色石英—硫化物阶段,在右旋压扭性构造中形成脉型、细脉型硫化物和角砾岩性矿化,并与强硅化带伴生。成矿流体晚期阶段,碳酸盐化是最普遍的蚀变类型。稳定同位素(碳—氢—氧—硫)测试结果表明,含矿热液是高度演化的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溶的产物,部分碳可能源自地幔,并与岩浆作用有关;明显负δ34SV CDT(-11. 2‰~-24. 8‰)表明成矿热液呈现高氧逸度。放射同位素(氦—铅)组成表明,成矿物质中的铅和氦可能部分源自地幔流体。因此,中山沟金矿构造—矿化—蚀变的形成可能与岩浆作用有关,为与幔枝构造有关的中温中硫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42.
热液石英脉型金矿石中锆石可以来自围岩,也可以由热液活动形成。因此,对其研究有助于揭示成岩成矿信息。中山沟金矿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宣化(张宣)地区,主要呈石英脉型产于水泉沟岩体西段,是张宣幔枝构造核部的典型金矿床之一。本文在矿区地质特征基础上,主要开展含金石英脉内锆石形态学特征、LA-ICP-MS U-Pb同位素测年以及Hf同位素研究。研究表明:石英脉内的锆石形态为自形—半自形,环带特征明显,Th/U值较高,平均0.97,具有岩浆锆石特征。锆石稀土元素含量(∑REE)为351×10-6~976×10-6,平均值为690×10-6,呈现出轻稀土(LREE)亏损、重稀土(HREE)富集特征,在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总体呈现出斜率基本一致的左倾型;17个锆石U-Pb年龄数据获得391±1 Ma的谐和年龄和391±3 Ma的加权平均年龄,两组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代表了含金石英脉中岩浆锆石的结晶年龄。11个Hf同位素测试数据获得的εHf(t)值位于-21.4~-16.6,TDM1介于1.7~1.9 Ga,平均1.7 Ga,TDM2主要集中于2.4~2.6 Ga,平均2.5 Ga,在Hf图解中投影点均位于亏损地幔和球粒陨石演化线之下,基本靠近2.5 Ga古老地壳的Hf同位素演化线,反应了其源区物质在地壳中平均存留的年龄。结合区域、矿区地质和实验锆石特征,本文认为中山沟金矿成矿时代不早于391±1 Ma,推测可能形成于海西早期,存在燕山期热液叠加成矿。水泉沟岩体的主成岩时代为加里东末期—海西早期。  相似文献   
43.
44.
华北东部地幔热柱的特征与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燕山运动以来,华北东部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之构造转变,构造体制从印支期末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的拼贴-增生,转变为地幔热柱演化-区域伸展断陷。华北地幔热柱强烈上隆过程中,在岩石圈底部受阻并呈蘑菇状向外拆离流变,在使上部岩石圈发生热减薄-断陷的同时,向外拆离流变的地幔岩在盆地外围受到韧性剪切带的切割,导致深熔岩浆活动并带动围岩上隆,形成一系列次级隆起(幔枝构造)。地形地貌上亦从东部隆起的高原转变为一盆多山耦合格局——地幔热柱上部的热减薄断(拗)陷与外围的一系列幔枝构造的空间有机组合,即华北东部裂陷盆地西与太行造山带、北与燕山造山带、东与朝鲜半岛、南与大别造山带(即中心裂陷盆地与外围各幔枝构造)均为盆-山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45.
地壳中矿床分布极不均匀 ,这与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密切相关。在地球演化的早期 ,由于在引力收缩和热力膨胀的统一作用支配下 ,放射性、卤族、稀有、稀土元素及碱金属向上迁移 ,而贵金属、有色、铁族、铂族等密度较大的元素则有逐渐向地核聚集的趋势 ,以至于铁、镍、金等元素主要聚集在地核之中。但是 ,在地球形成圈层结构的同时 ,由于地球内外温度差、压力差、粘度差等的存在 ,导致地球发生以地幔热柱多级演化为主要形式的垂向物质运动 ,两者互为依存 ,并构成幔壳运动的原动力。地幔热柱多级演化沟通了深部矿质的迁移通道 ,聚集在地核及核幔界面上的气态金等重元素得以作为地幔热柱的热物质流 ,呈反重力迁移至岩石圈 ,并进而以气 液态向近地表迁移 ,在有利的构造扩容带中聚集成矿。这可能是金银铜铅锌等多种元素的重要成矿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46.
地球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人类一直不懈地探索地球物质的运动规律。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能"上天、入地、下海、登极",能从多角度、多视野来认识、研究地球及其物质运动特征。(1)地球圈层结构的形成:一般认为,地球形成初期,是成分相当均匀的星际物质。在其46亿年的漫长演化过程中,在热力膨胀和引力收缩的统一作用支配下,地内物质开始对流,密度大、熔点低的铁。镍呈熔融状态渗透过硅酸盐物质流向地心形成地核,铁镁硅酸盐物质上浮形成地幔。地幔的表层,由于散热及挥发份物质的逃逸很快冷却,并逐渐演化为固体地壳…  相似文献   
47.
华北地台北侧的古板块构造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华北地台北侧原兴蒙华力西褶皱带内相继确立了加里东褶皱带和中晚元古代褶皱带,并划分了早、晚华力西褶皱带,探讨了定位于中亚—蒙古古大洋中的微大陆。本文概述了华北地台北侧古板块构造格局、各板块构造单元的地质构造特征以及华北地台北侧元古代—古生代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  相似文献   
48.
鲁西中生代幔枝构造及其金矿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在收集岩石学、岩石化学、同位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多学科相结合、相互验证和综合分析的方法,论述了鲁西中生代地质特征和金矿床形成的关系。研究表明:鲁西地区中生代为典型的幔枝构造,它是华北地幔亚热柱的次级构造单元。鲁西幔枝构造由核部岩浆-变质杂岩、外围盖层拆离滑脱层和上叠构造断陷-火山盆地3个单元组成。在上叠构造断陷-火山盆地单元内,广泛分布幔源岩浆岩,包括中基性到碱性的侵入岩、富钾火山岩和煌斑岩;同时,由于幔枝构造的上隆,形成了与之相配套的放射状和环状断裂体系。结合前人中生代岩浆活动的年龄数据,提出了鲁西中生代幔枝构造的活动经历了早侏罗世和早白垩世2个高潮期。按照构造控矿的特征,鲁西幔枝构造中的金矿床可分为韧性剪切带型和外围拆离滑脱层型两种。  相似文献   
49.
华北东部裂陷盆地西与太行造山带、北与燕山造山带、东与胶辽山地、南与大别造山带均构成盆—山耦合,即中心裂陷盆地与外围各造山带均为耦合关系。研究表明:中心裂陷与华北地幔亚热柱的形成密切相关,由于地幔亚热柱强烈上隆,在岩石圈底部受阻。使华北东部岩石圈发生热减薄—断陷。同时,向外拆离的地幔岩在盆地外围形成一系列次级隆起(太行、燕山、胶辽、大别造山带),即地幔热柱多级演化的第三级单元—幔枝构造。各幔枝构造(造山带)间具有明显的可比性,并共同与中心裂陷盆地构成盆—山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50.
华北东部盆山耦合与内生成矿作用   总被引:8,自引:8,他引:8  
盆-山耦合关系是当今地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但是,在几何学上,成对盆山耦合论述较多。而华北东部裂陷盆地则西与太行造山带、北与燕山造山带、东与胶辽山地、南与大别造山带均构成盆-山耦合,即中心裂陷盆地与外围各造山带均为耦合关系。研究表明:中心裂陷与华北地幔亚热柱的形成密切相关,由于地幔亚热柱强烈上隆,在岩石圈底部受阻,使华北东部岩石圈发生热减薄-断陷的同时,向外拆离的地幔岩在盆地外围形成一系列次级隆起(太行、燕山、胶辽、大别造山带),即地幔热柱多级演化的第三级单元———幔枝构造。各幔枝构造(造山带)间具有明显的可比性,并共同与中心裂陷盆地构成盆-山耦合关系。与此同时,随地幔热柱-亚热柱-幔枝构造向上迁移的成矿元素,亦以气态-气液混合态-含矿流体的形式向上迁移,并最终在幔枝构造的有利聚集部位成矿,形成张宣、冀东、辽东、胶东、鲁西、小秦岭、阜平等幔枝构造成矿集中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