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44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9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雪峰山早中生代构造演化:构造学和年代学分析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雪峰山主体地处湖南省境内,位于华南板块的中心区域,是一条典型的陆内造山带.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观察,我们将其分为3个构造单元:西部外区,主要以大型箱状褶皱为主;中部区,与西部区以主逆冲断层相分隔,劈理发育呈扇状,是雪峰山构造带的核心区域,也是变质级别最深、变形最强的区域;东部区,变形集中在脆韧性区域之上,以极性北西构造为...  相似文献   
42.
王清晨 《地质论评》1991,37(2):191-192
国科联岩石圈委员会中国全国委员会扩大会议以“中国岩石圈研究进展与发展战略研讨会”为题,于1990年11月15日至17日在北京市龙乡饭店举行。这次会议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大力支持。岩石圈全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马杏垣教授和秘书长孙枢教授在会上回顾了国际岩石圈计划执行10年来的情况,并介绍了今后5年的研究动向。来自国内30  相似文献   
43.
<正>以新疆阿尔泰地区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详细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的工作。研究表明,该地区发育了广泛的韧性变形。在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岩石变形的面理以倾向NE或SW为特征,面理之上发育一组NE-SW向的矿物拉伸线理(L1)。在额尔齐斯断裂带,变形的面理向NE或SW陡倾,面理之上除局部发育一组L1之外,还发育两期以向NW或SE缓倾为特征的矿物拉伸线理L2和L3。  相似文献   
44.
瓜德鲁普统-乐平统全球界线层型剖面沉积相和层序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振  孙枢  王清晨  邹才能 《沉积学报》2014,32(3):429-441
瓜德鲁普统与乐平统的全球界线层型剖面-蓬莱滩剖面及其辅助剖面-铁桥剖面位于广西来宾地区,两剖面沿红水河两岸连续出露,是开展沉积相和层序地层研究的理想剖面。在两剖面的瓜德鲁普统茅口组与乐平统合山组中共识别出14种沉积相,组成4类沉积相组合,分别为盆地相、下斜坡相、上斜坡相和台地边缘相。依据这些沉积相及相组合垂向演化样式和横向分布特征,识别出6个主要的海侵-海退层序(TR),并具有高分辨率牙形石带的约束,分别为:TR1 (J. nankingensis  zone)、TR2 (J. aserrata to J. shannoni zone)、TR3 (J. shannoni zone to early C. p. postbitteri zone)、TR4 (C. p. postbitteri zone to early C. transcaucasia zone)、TR5 (C. transcaucasia zone to C. orientalis zone)和TR6 (C. orientalis zone to C. inflecta zone)。基于两剖面的海侵-海退层序,开展了本地区高分辨率(等时)层序古地理恢复,这对厘定这一时期海平面下降、峨眉山玄武岩喷发、生物灭绝等重要事件之间联系可能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5.
陈科  王镇远  刘飞  姜琳  林伟  王清晨 《地质科学》2012,(4):1041-1051
博格达山北麓褶皱逆冲带是现代地质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于古生代和新生代的构造变形,对于中生代多期构造变形少有关注。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观测和卫星照片解析,结合前人地震剖面,识别出中生代以来博格达山北麓褶皱逆冲带内3期不同的构造变形: 1)是由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所引起的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表现为一系列逆冲断层及相关的褶皱; 2)是侏罗纪末-白垩纪初博格达山遭受挤压变形,在山前形成宽缓的褶皱; 3)是博格达三叠纪末-侏罗纪初的构造变形,可能对应于博格达山的初始隆起,这期构造变形表现为博格达山北麓上二叠统的强烈褶皱变形。这些结果表明博格达山的隆升具有多期次的特点,主要受亚洲板块南缘不同时期小陆块碰撞的控制。  相似文献   
46.
47.
造山带隆起剥蚀过程与沉积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别山造山带是中生代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其隆起过程中形成了合肥盆地。本文对合肥盆地侏罗系碎屑岩进行了成分分析,发现砾岩中有两类榴辉岩,一类为高压变质榴辉岩,另一类为超高压变质榴辉岩。对砂岩中碎屑白云母的成分分析表明,指示高压变质作用的多硅白云母在较低层位已大量出现。重建的碎屑物注入顺序为:非超高压变质岩—高压变质岩—超高压变质岩。结合变质岩石学研究和地球物理观测资料重建的大别山造山带内部结构,可进一步重建大别山的剥蚀历史:大别山造山带最先(三尖铺组沉积初期)受到剥蚀的是非超高压变质的片岩、片麻岩及大理岩,高压变质岩折返到地表受到剥蚀不晚于中侏罗世初期(三尖铺组沉积早期),而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到地表经受剥蚀的时间稍早于中侏罗世中期(凤凰台组沉积初期)。天山是典型的陆内造山带,其隆起是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一种远程效应。本文对天山发育的花岗岩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并对南侧的塔里木盆地北部古近系及新近系沉积岩进行了碎屑岩物源分析,在新的磁性地层学格架中讨论了天山的隆起剥蚀历史。砾石组分的突然变化发生在75~35 Ma,26~17 Ma和12~8 Ma间,从中天山物源区逐渐变为南天山物源区,12 Ma后变为以南天山为主要物源区。砂岩及重矿物组分变化表明,物源在124 Ma、26(~24)Ma及15(~12)Ma时发生过变化。磷灰石裂变径迹则进一步揭示了天山的3阶段差异性隆起历史:天山的早期隆起发生在124~80 Ma间,从中天山和南天山的交界处开始并向南扩展;第二次隆起发生在大约100~60 Ma间,从中天山开始向南扩展;第三次隆起从大约50 Ma开始,并向北南两侧扩展,至大约30 Ma时扩展到北天山,约20 Ma时扩展至南天山;其后,南天山在15(~12)Ma时发生了独立的隆起事件。本文的两个研究实例表明,盆地的充填符合计算机数据结构的堆栈过程,但造山带的隆起剥蚀却会出现明显的差异性。不能简单地说造山带的剥蚀和盆地的充填具镜像对称关系,这有可能导致错误的认识,一定要具体事例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48.
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额尔齐斯断裂带的构造变形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刘飞  王镇远  林伟  陈科  姜琳  王清晨 《岩石学报》2013,29(5):1811-1824
额尔齐斯断裂是中亚造山带中的一条重要深大断裂,对于额尔齐斯断裂运动性质一直有着走滑断层、逆冲断层和压扭性断层等不同看法.本文在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开展了详细的构造地质学工作,研究结果表明,额尔齐斯断裂及其次级断裂组成额尔齐斯断裂带.额尔齐斯断裂带在中国境内是一条宽约20 ~ 40km,长约400km,经受不同程度构造作用的强应变带,剪切作用影响范围遍布整个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额尔齐斯断裂带经历了左行走滑和右行走滑两个阶段.结合前人有关韧性剪切带成因型金矿、同构造岩体侵位与变形关系及对变质岩石40Ar/39Ar年代学研究,本文认为额尔齐斯断裂带的左行走滑构造形成于早二叠世(283~275Ma).早二叠世之后,额尔齐斯断裂带叠加了右行走滑事件,其活动时限可能为晚二叠世(260 ~ 245 Ma),其规模远远小于前期的左行走滑构造.额尔齐斯断裂带走滑活动性质的确定,为二叠纪北疆及整个中亚造山带造山后调整过程中不同的构造方式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49.
扬子地区奥陶系-志留系界线附近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认识奥陶纪-志留纪之交的古海洋环境变化及其对生物绝灭的影响,对扬子地区跨越该界线的桐梓南坝子剖面和宜昌王家湾剖面进行了微量和稀土元素研究.结果表明,扬子地区五峰期和龙马溪期处于缺氧环境,而观音桥期主要为氧化环境.氧化还原环境的波动主要受冰期控制的全球海平面变化影响.全球海平面的下降导致五峰期缺氧环境被观音桥期氧化环境所取代;而随后的海平面上升又导致龙马溪期恢复为缺氧环境.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与生物绝灭事件在地层上相吻合,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50.
大别山太湖—马庙断裂带两侧变质地体的增温变质作用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9  
王清晨 Mass.  HJ 《岩石学报》1999,15(3):338-349
大别山榴辉岩地体以太湖马庙断裂带为南界。该断裂带近东西走向, 向南倾斜。通过对石榴石中 Mg 含量由核部向边缘增高的生长环带构造的分析和详细的 P T 轨迹的计算表明, 断裂带北侧的榴辉岩和南侧的角闪岩及角闪片麻岩均经历了降压增温变质过程。热榴辉岩由地幔深处的折返和地温梯度的升高为可能的热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