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5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90篇
自然地理   3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川西冕宁-德昌REE成矿带是中国最重要的REE成矿带之一,包括牦牛坪超大型REE矿床、大陆槽大型REE矿床:木落寨中型REE矿床和里庄小型REE矿床等。REE成矿作用与碳酸岩-碱性杂岩体有关,受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带的一系列新生代走滑断裂系统控制。碳酸岩-碱性岩杂岩体主要侵位于元古代结晶基底岩石和古生代-中生代沉积盖层。碳酸岩主要为方解石碳酸岩,碱性正长岩以英碱正长岩为主,两者微量元素分布模式及Sr-Nd同位素组成特征相一致,表明两者为岩浆不混溶产物,因此两者的成岩时代应该基本相近。然而,前人研究成果表明,牦牛坪碳酸岩中钠铁闪石K-Ar年龄为31.7Ma,正长岩全岩K—Ar年龄为40.8Ma,两者相差10Ma。此外,研究表明,大陆槽、木落寨和里庄REE矿床碳酸岩-正长岩杂岩体成岩年龄与其相应的成矿年龄基本一致,而牦牛坪REE矿床两者相差甚远。本文利用碳酸岩中方解石进行了Sm—Nd等时线年龄测定,结合前人资料,重新厘定了牦牛坪REE矿床碳酸岩的成岩年龄和矿床的成矿年龄,分别为29.9Ma和26~27Ma,两者在误差范围内相一致。  相似文献   
42.
某花岗岩型铀矿床中铀天然衰变系长寿命核素和类比微量元素,自该矿床51Ma前生成以来,未向周围花岗岩中发生远距迁移,铀矿体及近矿岩石至今仍处于化学封闭状态。矿石、岩石裂隙处局部出现有核素、元素迁移和沉淀,因裂隙细小且大多充填有粘土矿物等,迁移距离不足25-30m,且仅发生在距今10^4-10^6a及至今时距内。  相似文献   
43.
本分析了采自十红滩铀矿床31线和39线勘探剖面中10个矿石样品的铀含量和铀价态,并对其中具代表性的两个矿石样品进行了浸取试验。矿石样品的U^4 /U^6 比值较大的变化范围(0.82~1.81),表明了矿石中铀价态的多样性和赋存状态的复杂性。在基本达到浸取平衡的条件下,浸出率曲线在不同浸取液浓度、不同浸泡时间和不同氧化条件下,呈现较好的变化规律,据此可半定量确定矿石中的活性铀与可溶性铀的含量。结合矿床地质和矿石特征,认为十红滩铀矿床矿石中的铀主要以分散吸附状态存在,从试验的角度证实了其具有可浸取性。  相似文献   
44.
东天山一个多相带高铷氟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及成岩作用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东天山星星峡白石头泉含黄玉花岗岩岩体在露头上显示很好的岩性分带,从下至上依次为:淡色花岗岩(a带),含天河石花岗岩(b带),天河石花岗岩(c带),含黄玉天河石花岗岩(d带)以及黄玉钠长花岗岩(e带)。在岩体中存在众多的天河石伟晶岩脉和透镜体,在岩体围岩中还可见到黄玉钠长石脉。岩体的结晶和固结是由下往上进行的。石英和黄玉是最早从熔体中晶出的矿物相,而天河石是由富含流体的残余熔体填隙结晶或与先存矿物反应而成。从a带到e带总的趋势是:(1)随着石英斑晶粒径渐大和晶形渐好,岩石结构从等粒状变为似斑状;(2)天河石和黄玉富集于最上部的三个带;(3)随着Li和(Al Ti)含量的增加,白色云母成份从a,b,c带的铁叶云母演化到d带的铁锂云母;(4)F、H2O、AJ2O3和Na2O含量增加,而SiO,FeO、KO含量和Fe^2 /Fe^3 比值降低,且在标准矿物Qz-Ab-Or图解上,成分投影向Ab顶角移动;(5)Co、M、Cr、W、Nb、Zr、U、Th、Y、含量和K/Rb、Zr/Hf比值降低,而F、Li、Rb、Ga、V、Sn含量和Rb/Cs、Ga/Al、LaCN/LuCN比值加大;(6)δ^18O从9.25‰-9.75‰下降到7.32‰;(7)石英熔体包裹体均-法温度从860℃-810℃下降到680℃-660℃。上述岩性和地球化学分带是由于岩浆中较高的F和H:O含量,促进了分离结晶和流体搬运的结果。  相似文献   
45.
中天山东段花岗岩类钕锶氧同位素及地壳形成年龄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王银喜  杨浩 《岩石学报》1991,7(3):19-26
作者对中天山东段7个花岗岩类岩体作了Nd、Sr和O同位素研究,认为平顶山、选矿场后山和天湖东岩体属原地-半原地改造型;砂垄东侧岩体属于幔源型和同熔型的过渡类型;尾亚岩体属同熔型;白石头泉岩体为高度分异的改造型。上述改造型花岗岩类来源于早、中元古代的地壳物质,而同熔型花岗岩类是来源于较年轻的地幔派生物与上述古老地壳物质的混合源区。中天山最老的地壳形成时代约为2.0Ga,然而也不排除外来的少量的晚太古代地幔物质参与了中天山陆壳增长。1.7~2.0Ga是中天山陆壳增长的重要时期,它与元古代时期内的一次全球性陆壳增长的重大地质事件相同步。  相似文献   
46.
浙江龙泉早元古代花岗岩的发现及基底时代的讨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浙江龙泉石英二长岩的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2059±52Ma,它代表了该岩体的结晶年龄,并且也是目前在浙、闽地区发现的最老的花岗质岩浆侵位年龄。由此表明,浙、闽地区最初的岩浆活动可能始于早元古代。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仅反映该岩体受到后期地质作用扰动的年龄信息。该岩体属于一种S型或改造型花岗岩类,t_(DM)~(Nd)为2600—2700Ma,反映了本区最早的地壳形成年龄属于晚太古代。上述的早元古代花岗岩的发现和由此得到的晚太古代基底的年龄信息将对进一步研究中国东南大陆地壳的演化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47.
福建马面山群Sm-Nd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闽中地区马面山群沿政和—大埔断裂带分布。对马面山群3个标准剖面的变质岩样品进行了Sm-Nd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为:t=17.3~17.8亿年,εNd(t)= 7.6~ 7.8。研究表明:马面山群变质火山岩的形成时代为中元古宙而非加里东时期;政和一大埔断裂带为一长期存在、多阶段演化发展的构造单元。早期具克拉通上裂谷性质,为一发展不全的夭折裂谷。马面山群是华夏古陆上裂谷环境的产物。中元古宙(1.7~1.8Ga)高度亏损地幔(εNd(t)= 7.6~ 7.8)的出现。再次证明了华夏古陆(大量古元古宙—新元古宙地壳)的存在。  相似文献   
48.
本文以天湖东岩体为例,探讨中天山澄江期片麻状花岗岩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岩相学、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研究表明,天湖东岩体是岛弧钙碱性火山—沉积岩系经原地改造的产物,其Rb-Sr等时线年龄为707.7±4.9Ma。花岗岩形成作用的动力、热力来源可能与向塔里木大陆俯冲的天山岩石圈的拆沉有关。在造山过程晚期-期后的挤压向拉张转变过程中,拆沉导致的底侵和内侵引发了地壳岩石的脱水和熔融,所产生的熔体-流体上升并将较浅层次的变质岩改造为片麻状花岗岩。变质峰期以后形成的韧性剪切带为熔体-流体的运移提供了通道。  相似文献   
49.
报道中国甘肃北山地区1号二长花岗岩岩体中原状(未提纯)填隙黏土吸附U(Ⅵ), 234U(Ⅵ)和238U(Ⅵ)的实验结果. 该二长花岗岩体是中国高放废物(HLW)处置库的预选库址之一. 实验结果表明, 在近中性条件下, U(Ⅵ)的吸附率最高(占总量的92%), Kd (分配系数)=1226 mL/g. 填隙黏土对放射性元素具有大的吸附容量, 是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库主岩必备性质之一. 在本次研究的实验条件下未发现该类黏土对放射性核素234U(Ⅵ), 238U(Ⅵ)的选择性吸附现象. 最后, 用表面络合模型(SCM)模拟计算了该类原状黏土对U(Ⅵ)的吸附特征.  相似文献   
50.
评价高放射性废物深地质处置库安全性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研究处置库的远场地球化学环境 ;矿物和岩石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可以较客观地重现矿物、岩石形成时的古环境及其演化历史。对中国第一个高放射性废物处置库预选场深部花岗岩不同深度裂隙充填矿物 (方解石、石英 )的 C、O同位素 ,Rb- Sr同位素及铀系核素的研究表明预选场深部花岗岩可分为四种不同的地球化学环境 :1浅部 (0~ 15 0 m ) ,其填隙矿物的δ1 8O(SMOW) =12 .1‰~ 13.0‰ ,δ1 3C(PDB) =- 9.5‰~ - 10 .1‰ ,δ87Sr=- 3.2 4‰~ - 1.0 9‰ ,填隙矿物形成于低温流体环境 ,为大气降水补给。 2中—上部 (15 0~ 35 0 m) ,δ1 8O(SMOW) =13.3‰~ 18.0‰ ,δ87Sr≈ 0 ,δ1 3C(PDB) =- 11.2‰~- 10 .5‰ ,填隙矿物形成时其流体来源较复杂 ,为大气降水和盆地卤水的混合流体 ,且处于弱还原环境 ;铀系核素活度数据也显示此区段地下水环境相对稳定 ,未受到现代大气降水或地下水的影响。 3中—下部花岗岩 (35 0~5 5 0 m) ,填隙矿物形成时的环境由两种不同性质的地下水控制 ,但深部地球化学环境相对稳定。 4深部 (>5 5 0 m) ,岩性相对稳定 ,地下水—花岗岩的反应处于稳定的长期平衡状态。这种地球化学环境对于高放射性废物的永久处置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