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71篇
地球物理   142篇
综合类   2篇
  201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按照传统的观点,在地壳范围内发生的大多数地震属于断层地震,因为在地壳范围内缺乏相变的条件。对于深源地震则认为它是一种剪切运动加上体积的收缩或扩张的结果。然而,近几年来我们在整理西海固地区震源机制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这个地区有一些地震的P波初动是划不出节线的,有的以正号波为主,有的则以负号波为主。其震源深度大都位于地壳范围内。这类地震的直接成因显然是不能用一种简单的断层错动来解释的。本文列举了西海固地区这几次特殊P波初动分布的资料,并对形成这类地震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2.
大震重复性与减震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57年公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其编图原则有两个,一个是过去历史上发生过多大的地震,将来还会重演,另一个是地质条件相似的地方地震强度相似。本文对这两个原则进行了修正。对第一个原则的修正主要是用统计法、位错法和热传导法求出大震重复周期,在大震间歇期间,烈度可以降低一两度。对于第二个原则的修正主要是考虑到我国大陆内主应力的分布是大体一致的,错动旋性也是一致的。在此情况下,当一个断层上发生大震后,相距不太远的平行断层就会减震,而不是地质条件相似必然要发生类似的大震。对于相交汇的两个断层来说,一个相当于垂线,可称垂断层,另一个相当于底线,可称底断层。如果底断层发生了大震,则垂断层上就减震了,简称“底震垂减”;如果垂断层上发生了大震,则底断层上可能还会相继发生大震,可称“垂震底继”。根据减震作用的观点可以在全国寻找一些安全区,以利于经济建设。如果一个断层不是发生大震,而是在很长的地段内发生蠕滑,则相邻的平行断层也可减震。由减震作用可以解释地震活动的整带跨距迁移,也可解释相平行的断层上的地震分布的平行四边形格局。为了探明已发大震的断层是否已锁住,可用被外因调制的小震活动性来抽查。对于平行断层来说,异旋是加震的。本文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 1.大震重复时间本文收集了中国活动断层滑动速率的数据,得到了最大滑动速率为25mm/年,平均滑动速率为10mm/年,以及最小滑动速率为0.1mm/年。据根我们在1973年得到的震级与错动幅度的经验关系式Dcm=10~(0.52Ms-1.25) 则强震的重复时间可分别表示为: T_1=Dcm/V_(最大) T_2=Dcm/V_(平均) T_3=Dcm/V_(最小) 式中V为滑动速率。由上述数据可求得在不同滑动速率下的大震重复时间,如表1所示。在不同的建设地区,可根据其建设项目的重要性以及当地活动断裂的大致滑动速率来选择表1中的大震重复时间。2.强震造成的减震距离对于一个走滑震源断层,在其垂直方向上位移衰减至1米的距离R为R=H/1.17cot(π/2 100cm/Dcm) 上式H为断层面深度,我们取20公里,则上式可写为R=20/1.17(cot(π/2 100/D)) 对于不同震级地震的减震距离可表示于表2 关于由热传导计算大地震重复时间问题留待以后专文讨论。  相似文献   
43.
地震迁移问题(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观测到的震中迁移现象的研究概况,其中包括这方面的地震迁移事实、成因、探讨和研究方法;文中还指出了震中迁移问题在研究地球动力学和地震预报方面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今后要进一步对这方面进行研究的一些问题,如整带迁移、远程迁移、迁移性前震、震中迁移和前震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44.
临震预报的广义调制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8年以来,我们提出了短临预报的调制模式。这个模式把震源过程、前兆和外因(如磁暴,固体潮和大气压力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进一步把调制模式广义化,即调制可分:过源调制、过场调制、无震调制和直接调制,调制的对象除地学现象外,把人和生物也包括在内。调制模式预报地震的思想是:大震前震源地方和其附近的调整场区已很不稳定了(有四种不稳定形式),此时平时不起作用的外因也可调制震源过程和触发地震。这种被调制了的震源过程所引起的前兆的出现时间就与外因出现的时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实际中发现外因出现日期与前兆出现日期同步时(此日称调制显示日或同步日)则预报转入短临阶段。此后要加强观测,特别要注意外因再出现的日期和前兆集中出现的日期发震。  相似文献   
45.
本文讨论了地震发生时传播的剪切断层遇到横交的粘锁不好的静止断层时的各种情况。文中指出,传播的剪切断层端部有压应力和张应力,静止断层对压应力和张应力的反应是不同的。压应力可以通过静止断层而传入该断层的另一侧介质中(尽管有衰减),但张应力就可能把静止断层拉裂而传不到静止断层的另一侧介质中去。这样,当一个传播的剪切断层在未和静止断层相遇时,它的端部有很高的剪切应力,但越过静止断层后只剩下(或主要剩下)压力所引起的剪切应力了。此时剪切应力大大衰减,因之剪切断层的传播就停止了。当然在断层交会地区介质破碎松软,这也是断裂停止的一个原因。震前确定停止地点有助于确定孕震体的长度,由此可对未来震级大小作出估计。  相似文献   
46.
1920年12月16日的海原大地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言 1920年12月16日的海原大地震是我国近代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震级达8.5级。地震时波及范围特别大,据有关资料记载:北京“电灯摇动,令人头晕目眩”,上海“时钟停摆,悬灯晃动”,广州“掉灰泥片”,汕头“客轮荡动”,香港“大多数人感觉地震”,甚至越南海防附近的观象台上也“时钟停摆”等。其极震区在现宁夏自治区海原一带,当地山崩  相似文献   
47.
本文在组合模式和立交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预报中、强地震的动态空区法,应用该法对我国大震进行了回顾性检验。结果表明,这一方法比单空区确定地震危险区有重要改进。文中还讨论了由动态空区出现的频次增多、地震共轭条带以及中小地震活动性加剧等判定震源断层的致锁和解锁时间,由此预测未来主震的震级和发震时间。  相似文献   
48.
共和地震前兆起伏加剧的层次性与大震的跟踪预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大震前前兆起伏加剧具有普适性的特征,本文研究了1990年共和Ms7.0地震前地震频次、小震调制比、地下水中氧含量及泉水流量等异常起伏加剧的多层次性。结果表明,各台大多数前兆异常可分出3个层次。综合分析各台前兆异常的起伏加剧现象,可以发现,该次地震前异常群体的演变过程可分为4个层次,本文结合孕震过程对4个层次进行了分析。根据大震前兆起伏加剧的多层次性可以对大震进行跟踪预报。  相似文献   
49.
对于一个包含许多大震震源的复杂系统来说,当外界对它的供能稳定、且边界条件变化不大时,该系统处于定态。定态系统的演变过程呈线性规律,涨落水平稳定。虽然系统的宏观状态不随时间变化,但系统内部仍可发生宏观过程,并会出现局部的突变。在突变前局域往往出现非线性行为。因此定态系统的每一次涨落与其子系统的突变相对应。由定态系统的上下限可预测未来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强度,由系统的非线性行为可确定其地点。本文以1976年松潘7.2级地震为例对所提思路和方法作了检验.应当指出,当复杂震源系统和其子系统均处于非稳定态时,则确定性预报不能进行。  相似文献   
50.
临界乳光和λ型在地震预报中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1年在海南岛海口举行的全国地震学专业委员会会议上,我们曾提出了统计物理学中的“临界乳光”和λ型在地震预报中的重要意义。现以短文作简要论述。1、临界乳光临界乳光是指透明液体和气体在临界点时因密度产生巨涨落(即涨落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