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05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46年   1篇
  1928年   1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福建省紫金山矿田包括了紫金山高硫型金铜矿床、罗卜岭斑岩型铜钼矿床、悦洋低硫型银多金属矿床以及矿化类型不清或介于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之间的五子骑龙铜矿、龙江亭铜矿等,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多种类型并存的斑岩-浅成热液成矿系统,也是世界范围内典型的多种矿化类型发育齐全的岩浆-流体成矿系统(华仁民等,  相似文献   
42.
二庙沟矿化区隐爆角砾岩零星出露于矿区南西部,在深部钻孔中,隐爆角砾岩较为发育,种类较多。在金山电站旁沿江公路旁出露的隐爆角砾岩露头中普遍见黄铁矿化,局部见铜矿化,显示隐爆角砾岩与成矿有较密切的关系。确定隐爆角砾岩活动中心位置对区内找矿工作有重要  相似文献   
43.
福建紫金山矿田晚中生代英安玢岩形成时代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福建紫金山Cu-Mo-Au-Ag多金属矿田是一个完整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体系。英安玢岩主要分布在紫金山Au-Cu矿床内火山机构及其附近,与高品位Au-Cu矿体空间上联系密切,是矿田内火山-侵入岩浆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采自矿区的两个英安玢岩样品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105.0±0.7)Ma(MSWD=0.83)和(105.0±2.2)Ma(MSWD=1.70),其形成时代与区内Mo-Cu矿化的萝卜岭和四方岩体形成时代相近。三个岩体形成时代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相似性表明它们应为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它们均具有较高的锆石Ce4+/Ce3+值,即岩浆体系具有较高的氧逸度,与区内斑岩成矿体系巨量金属堆积的地质事实相一致。英安玢岩的精确定年表明,紫金山Cu-Au矿与萝卜岭Mo-Cu矿及四方岩体有关的Mo矿床为同一斑岩成矿体系的产物。  相似文献   
44.
有机碳氮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因子,保持并提高土壤碳氮储量,是稳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以南京紫金山土壤为研究对象,依照海拔高度进行采样,对比分析了土壤有机碳氮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紫金山土壤有机碳氮受地表植被的影响比较大,混交林>林地>草地,土壤有机碳氮总量随海拔的升高呈现上升趋势,土壤碳氮比高达34~45,且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相关分析表明,紫金山土壤有机碳与全氮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由此说明氮素主要以有机氮的形式存在于有机质中.  相似文献   
45.
再论紫金山矿田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紫金山矿田是由我国大陆发现的首例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紫金山铜金矿床为主要组成部分,该矿床深部和边部相继发现了斑岩型铜(钼)矿、中低温热液型铜矿和低硫浅成热液型银(金、铜)矿、火山岩型铀矿及高温热液型钨锡矿异常等。自晚侏罗世开始,矿田内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作用、岩浆活动及其热液蚀变,致使紫金山矿田形成多期次的成矿作用,它们相互叠加、富集以及空间上侧向排列的特点,构成“构造的构造”、“体中体”、“蚀变的蚀变”、“矿化的矿化”等特征的复杂多样构造-流体-成矿系统,并具有显著的自上而下“U、Ag→Au→Au、Cu→Cu→Cu、Mo→W、Sn”矿化垂直分带特征和“多层楼”成矿模式。在空间上不同成因类型矿床又显现出侧列分布的格局,构成了独特的“紫金山式”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式。通过对比研究表明:在紫金山铜金矿床深部仍存在着斑岩型铜(钼)矿床以及边部可能具有的高温热液型钨锡矿床等,展现出矿田内具有广阔的找矿新领域,为配合进一步地质勘查找矿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6.
李玉霖 《福建地质》2009,28(2):107-114
紫金山铜金矿床中黄铁矿质量分数达(5.3~7.0)W(B)/10^-2,主要有2种晶体形态即结晶完好与致密块状。二者含量比例为37:63;其形成世代,结晶形态、所含其他元素的种类、含量及与其他矿物的共生关系差异显著。采用矿物鉴定仪器,化学分析、电子探针、光栅光谱、红外光谱等分析,对该黄铁矿进行矿物学方面研究,结晶完好黄铁矿的化学成分、电子探针面线扫描分析,表明其属于硫化矿床中常见黄铁矿类型;致密块状黄铁矿属于较特殊类型.其化学成分中Cu、As含量是结晶完好者的15倍~18倍,W、Zn、Ni等含量变化大。通过光片、砂光片、红外光谱分析、化学式计算、电子探针等系统分析,说明这些元素与主元素Fe、S不呈类质同象替代关系,并证实其中包裹有微细的蓝辉铜矿、硫砷铜矿或似黄锡矿等矿物,导致成分中Cu、As、W、Zn等元素偏高和波动。实测显微密度(5.031~4.987)g/cm^3,显微硬度Hv10=(90.02~94.1)Mpa,(Hm=6.55~6.35),测得反射率(R)54.10~53.50(白)。  相似文献   
47.
《天文学报》2011,(2):176
1.《天文学报》是中国天文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承办的学术期刊,发表现代天文学各分支学科具有创新性的、高学术水平的、有重要意义的科研成果.2.为及时反映我国天文学各领域具创新性的、高水平的最新科研成果,本刊设有《快讯》栏目.要求文字简洁,不超过4000字(不包括英文摘要).3.为综述重要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评论研究现状及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分析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今  相似文献   
48.
在前不久结束的第10届全运会上,广西田径健儿不畏强手、勇于拼搏,先后战胜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冠军胡凯、奥运会冠军刘翔等众多好手,连夺男子100米短跑和男子4×100米接力两枚分量极重的金牌,紫金山下刮起一阵又一阵“紫色旋风”(广西田径选手身穿紫色运动服),人们不禁惊呼:“广西速度”上来了!好一个“广西速度”!它让壮乡儿女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让广西父老乡亲精神为之一振。高兴之余,我们在聚焦健儿头顶上桂冠光环的同时,不禁要问:广西田径健儿夺冠的秘诀在哪里?他们都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换言之“,广西速度”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相似文献   
49.
福建省紫金山Cu-Au矿床是我国典型的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具有“上金下铜”的矿化分带特点,金矿主要产于潜水面以上的氧化带中,铜矿则主要分布于潜水面以下的原生带中,本文通过手标本、光学显微镜、XRD、FE-SEM以及EPMA等对金矿体中矿物和蚀变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金矿体中地开石在多个蚀变过程都有产出,3种不同结构地开石的主要成分(Al2O3和SiO2)差异可能与矿物产出环境、结晶程度、粒径大小和晚期热液影响等有关。通过EPMA分析发现该金矿体内的绿泥石以铁斜绿泥石为主,平均结晶温度为166℃,并由镁铁质矿物在还原环境蚀变而成。绢云母和明矾石中w(K2O)含量略低于理论值,这可能与晚期大气降水淋滤有关。载金矿物褐铁矿由以针铁矿、赤铁矿、石英和磁铁矿组成,以胶状结构为主,褐铁矿主要成分w(Fe2O3)变化则可能是内部的含水矿物发生脱水导致。早期热液阶段形成大量低品位含Au的金属硫化物,而晚期则通过氧化淋滤对金进行二次富集,最终在表生氧化带中形成大储量的...  相似文献   
50.
刘光永 《矿物学报》2022,(4):425-434
紫金山矿田东南矿段铜钼矿床地处紫金山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和罗卜岭斑岩型铜钼矿床之间。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测试蚀变矿物特征,并结合地质填图、钻孔编录和岩矿鉴定等工作,划分出钾化带、绿泥石绢英岩化带、黄铁绢英岩化带、地开石硅化带、明矾石地开石硅化带等5个蚀变带。钻孔编录和镜下观察发现,金属矿物分为2个期次,生成顺序为磁铁矿-黄铁矿(第1期)→赤铁矿→辉钼矿-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第2期)→硫砷铜矿-蓝辉铜矿-铜篮。矿化类型与蚀变分带关系密切:以黄铜矿+斑铜矿+辉钼矿为主的Ⅱ号矿体产出于绿泥石绢英岩化带,与罗卜岭铜钼矿的蚀变矿化特征相似;以蓝辉铜矿+铜蓝交代黄铜矿+斑铜矿为主的Ⅳ号主矿体主要产出于地开石硅化带和明矾石地开石硅化带底部;以蓝辉铜矿+铜蓝+硫砷铜矿为主的Ⅴ号矿体产出于明矾石地开石硅化带,与紫金山铜金矿的蚀变矿化特征相似。明矾石温度分带显示具有罗卜岭斑岩和紫金山火山机构2个高温中心,中、低温混合明矾石化与Ⅳ号主矿体空间上呈显耦合关系。另外,Ⅳ号主矿体的云母矿物Al-OH吸收峰小于2205 nm。初步认为Ⅳ号主矿体是紫金山浅成低温热液叠加罗卜岭斑岩矿床外带所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