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58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南海北部陆缘西部的地壳结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中美科学合作,在南海北部陆缘西部采集了一条地壳剖面,从阳江地区开始,经珠三坳陷、神弧-东沙隆起、西沙海槽至西沙-中沙台地.结果表明,珠三坳陷的地壳已减薄至23km,去掉新生代沉积,则只有15km厚.西沙海槽的地壳结构已具备裂谷特征,地壳强烈减薄,厚14.47km;下地壳有高速地壳层,层速度为7.1km/g,厚6.7km.说明在新生代,南海北部陆缘西部受过强烈拉张,地壳减薄;上地幔部分熔融物质沿强烈拉张处侵入到地壳底部,使其地表形成裂谷.在西沙海槽的南部和北部,地壳结构差异很大,推测这里可能是由两个古老地块沿西沙海槽缝合起来,新生代早期的张性事件,又将这条古缝合线拉开,形成新生代裂谷──西沙海槽.  相似文献   
42.
亚洲是最复杂的、现今正活动的大陆间相互作用的构造体系之一,但用古典板块构造理论无法进行很好的解释(Molnar,1988).亚洲两个主要的大陆地块是扬子、华北地块,古地磁研究、构造地层分析和放射性测试结果表明,它们的碰撞发生在早一中中生代,是从东部开始的.  相似文献   
43.
44.
西天山尤路都斯盆地构造演化与原型盆地古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尤路都斯盆地位于天山西段南天山与中天山之间 ,呈 EW向延伸的狭长型山间盆地。通过最新资料研究 ,提出大、小尤路都斯盆地分属不同的板块体系 ,塔里木板块向伊犁—伊塞克湖板块俯冲带沿那拉提断裂至巴音布鲁克 ,沿艾尔宾山南缘向东延伸 ;划分大尤路都斯盆地归属南天山—塔里木板块 ,而小尤路都斯盆地属于伊犁—伊塞克板块。自新元古代以来 ,盆地经历了古生代盆地基底演化阶段、中新生代盆地形成阶段。从晚二叠世开始至中生代 ,那拉提断裂带—艾尔宾山以南是泥盆—石炭系的露头区 ,基本无沉积。构造线以北属中—新生代原型盆地分布范围应该以巴音布鲁克为中心 ,西北延伸至巩乃斯 ,东南到现在的小尤路都斯 ;受断裂控制 ,沿着 NW向断裂体系发育有河流、沼泽、小型断陷湖盆的古水流体系  相似文献   
45.
本文所描述的外来岩块是指在板块俯冲、碰撞的作用下,经过远距离的搬运残留下来的岩石块体。喜马拉雅山北坡外来岩块的主要特点是:多数由二叠纪厚层石灰岩组成,出露于雅鲁藏布缝合线附近和由北往南的运动性质。根据岩性、古生物的特征,它的成因可分为三种类型:俯冲型、仰冲型和挤压型。它们是在印度板块向北移动同欧亚板块俯冲、碰撞过程中,产生下部(印度板块)向北,上部(欧亚板块)往南的一对水平空间力偶的作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46.
缝合线研究的新进展——以湖北大冶铁山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深入研究碳酸盐岩中的压溶作用,加深对压溶作用的认识和理解,以常见的缝合线构造为例,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现代科技手段对湖北大冶铁山地区的缝合线构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得到以下研究成果:丰富了缝合线类型;结合计算机技术获得了缝合线的三维形态;总结了缝合线形成中的一些主控因素;论述缝合线在应力分析、应变测量等传统领域及在能源资源等新领域的应用;对缝合线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歧进行了评述并指出今后几年的研究重点。认为缝合线构造其实是一种不规则的压溶曲面;缝合线的形成是各种主控因素相互间复杂作用的结果;有关各主控因素的作用地位和特点方面的研究结果又可以为缝合线构造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7.
新疆西天山达鲁巴依蛇绿岩地质特征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杨海波  高鹏  李兵  张勤军 《新疆地质》2005,23(2):123-126
新疆西天山达鲁巴依达坂一带发现的震旦系蛇绿岩,位于塔里木板块北部大陆边缘与伊犁地块的缝合线上,被命名为达鲁巴依蛇绿岩,呈残块状分布于那拉提南缘断裂南侧的构造混杂带中,剖面出露较好,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大洋岛屿环境,是震旦纪晚期伊犁地块从塔里木板块裂解时的产物.  相似文献   
48.
吴根耀 《地质学报》2001,75(4):569-569
最近发现的蛇绿岩指示中越交界区发育一条古特提斯的地缝合线,分开了越北地块和华南次大陆。滇桂交界处的印支期前陆褶皱冲断带为古特提斯造山带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洋壳后退式地向南西消减,晚三叠世发生陆弧碰撞,冲断作用向西北或东北扩展。本文讨论了冲断-推覆构造的特征,提出该地的古特提斯洋具复杂的大陆边缘,沿北西走向段先发生碰撞,之后沿北东东段发生碰撞。北西向断裂则发生右行的走滑(或右行斜冲)。  相似文献   
49.
张晓春  冯凤雪 《河南地质》1997,15(4):298-306
利用1:20万区域重力资料,结合航磁,电磁测深,遥感,天然地震等丰富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根据断裂的地质,地球物理标志,在华北地台南缘发现了并确定了控制火山喷发的裂隙-中心式古火山通道,即隐伏的北西西的上戈-铁炉坪-付店超壳断裂带。该断裂属华北地台南缘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近东西向的地缝合线。  相似文献   
50.
韩玉英 《地球科学》1997,22(2):117-121
古生物功能形态与进化图谱具有分形特征,以菊石为例,应用分形几何学的观点对菊石缝合线的形态进行了定量描述,菊石缝合线具有分形结构,可以计算出分形维数,菊石缝合线在进化过程中其复杂性加剧,分形维数也相应加大,反映古生物为了对外部环境主动适应、扩大生存空间而改变自身功能的形态,揭示出生物系统表观的无序性和内在的规律性,以及古生物体内部各层次之间相互关系,古生物形态结构的分形给维数可作为定量研究古生物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