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24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 毫秒
41.
赵红梅 《华南地震》1996,16(2):53-56
介绍了建立华南地区^14C年代数据库的思路和结构特征,该加目收录了华南地区数百年代数据,其管理系统设计了6种检索方式,通过检索可查询到所需的^14C年代数据及其相关的地质资料,为有专业的年代分析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2.
为了解半干旱地区农田大尺度土壤水空间变异性特征,文章利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清水河平原105个土壤剖面的6个水平层面的土壤水分进行了分析。发现旱作农田土壤水垂向分布与灌溉农田有较大区别。同一置信水平和精度要求下,同一深度上旱作农田土壤含水量观测试验的合理取样数目明显高于灌溉农田;深层的合理取样数目明显高于浅层。区域土壤水具中等偏弱空间相关性,土壤水高值区与灌溉区具有一致性。结果表明:在半干旱地区,农田类型(灌溉与旱作)是影响农田大尺度土壤水空间变异的重要因素,多年灌溉农田土壤水空间变异性弱于旱作农田;区域土壤水空间变异性浅层弱于深层;土壤水空间分布与农田类型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43.
古河道记载了地质历史时期区域水系结构和沉积环境的演变信息,对复原古环境、水系变迁规律等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依托滹沱河冲洪积扇扇中古河道带上的一个第四纪钻孔(L2),基于详细的岩性特征、粒度参数和光释光年龄数据,文章深入分析了古河道发育的期次和时段,探讨了滹沱河中游古河道带150 ka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研究区150 ka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主要表现为三期古河道发育期与两期河流稳定期的交替,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及其指示的气候冷暖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其中三期古河道发育期分别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第2、4、6阶段及其指示的气候冷期,两期河流稳定期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第3、5阶段及其指示的气候暖期。第三期古河道(118~151 ka)是由距今150 ka的共和运动引起的构造抬升与倒数第二次冰期冷干气候的共同作用形成;第二期古河道(36~76 ka)是区域间歇性构造抬升与气候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第一期古河道(5~26 ka)则是末次盛冰期气候变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44.
4He是测定地下水年龄理想的示踪剂之一,由于测年时间尺度及多成因等问题,其测年结果通常与14C测年结果缺乏一致性。通过采集河北平原第四系承压水中的惰性气体(He、Ne、Ar、Kr、Xe)及14C样品,利用CE(封闭系统平衡)模型分离出地下水中的放射性成因4Herad浓度为(5.43~8 994)×10-8 cm3·STP/g,进而得到地下水的4He年龄为8.8~55.9 ka;相应样品的14C测年结果为7.7~35.2 ka。结果表明,2种测年结果在河北平原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5.
第四纪地质调查和填图对解决当前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填什么,如何填"等相关问题尚处于探索示范阶段.基于在内蒙古大青山山前地区开展的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工作,查明了大青山山前冲洪积扇的分布特征、期次及影响因素,总结了以冲洪积扇为代表的第四系覆盖区的调查与填图方法.首先,应针对地质地貌的特殊性,初步...  相似文献   
46.
滹沱河平原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河道常年干涸断流,两岸土地沙化,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开展滹沱河浅埋古河道研究,对于研究区水文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高密度取样和详细测年数据的基础上,应用沉积物粒度频率分布曲线和概率累积曲线分析方法,结合剖面岩性特征,对滹沱河古河道剖面(GCA)进行沉积相分析,讨论了研究区3万年以来的沉积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GCA剖面地层由两个沉积阶段组成,以1 060 cm为界;下段为29.4~26.9 ka B.P.(1 240~1 060 cm)期间,研究区以浅湖沼相沉积环境为主,后期转变为河漫滩相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弱;上段为26.9 ka B.P.至今(1 060~0 cm),发育了河床-心滩相沉积组合,共同构成一个较完整的辫状河道沉积序列,水动力条件强且变化大。  相似文献   
47.
利用华北平原中部衡水水文地质科研深孔的岩芯,对平原区古土壤钙结核层碳氧同位素组分的古气候环境意义及相关气候指标的定量转换进行探讨,发现碳氧同位素对古气候变化具有较好的响应关系:3.5MaB.P.以来华北平原古气候逐渐由湿润转向干旱,早更新世由多个干湿冷暖旋回组成,晚期气候由暖迅速转凉;中更新世气候略温和,由3个冷干-暖湿旋回组成;晚更新世气候变化趋势为湿润-干燥-湿润,总体上呈现增温趋势。进入全新世后,δ13C平均值(-5)较低,属于相对湿润期;δ18 O平均值(-9.5)较低,属于相对寒冷期。应用相关公式可以定量恢复古温度变化,但平原区古土壤层受后期地下水作用的影响较大,如何消除这一影响还需更多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8.
青藏高原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天气和气候、亚洲季风乃至全球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都有重要影响,而高原大气边界层作为连接高原独特下垫面和自由大气的桥梁,在上述影响过程中扮演了重要作用。高原大气边界层观测资料的匮乏严重制约着青藏高原天气与气候研究。本文回顾了青藏高原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的研究历史,将这些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9.
通过对比采煤前和采煤塌陷过程中及稳定后包气带结构的变化,详细研究了神府—东胜矿区采煤塌陷对包气带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采煤塌陷前,包气带组成岩性主要为风积砂岩和萨拉乌苏组粗砂岩,相对较薄,包气带组成介质层序较清晰,各岩性介质颗粒排列有序、均一,包气带内部结构以孔隙为主;在采煤发生后的塌陷非稳定阶段,塌陷裂隙贯通含水层,使地下水大量渗漏,同时产生大量贯穿地表的裂隙,引起岩土孔隙性发生变化,使得塌陷区包气带变厚,在一定深度上结构不均,浅部包气带结构转化为以裂隙为主;到塌陷稳定阶段,包气带结构变化趋于稳定,厚度增加,但在地表以下仍存在一些断续的裂缝(隙),使塌陷区包气带形成以孔隙为主,间夹断续裂隙的特殊包气带结构。  相似文献   
50.
DEM是以数字的形式按一定结构组织在一起来表示实际地形特征的一种空间数据模型。以西部测图项目制作DEM为例,探讨在MapMatrix平台下制作DEM的方法及操作技巧。使用该方法并做一些适当的人工干预,便可大大提高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