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51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1 毫秒
41.
利用WAVEWATCH Ⅲ(WW3)和SWAN海浪模式模拟了1949—2005年间对钦州湾海域影响较大的台风浪.以模拟结果为基础,利用皮尔逊Ⅲ(P-Ⅲ)频率适线法推算了钦州湾湾外深水的累积频率波高和平均波周期(Tm)的多年一遇极值,同时模拟了其间在百年一遇高潮水位条件下的台风浪,以及在百年一遇高潮水位、百年一遇风暴潮增水共同作用下对钦州湾影响较大的台风产生的波浪场.使用P-Ⅲ法推算了在极端天气下,钦州湾湾内统计点的累积波高和平均波周期的多年一遇极值.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湾内浅滩较多,波浪在传播过程中水体底部摩擦使能量耗损明显,所以湾内波高较小,湾口处的波高大于内湾处的波高.近岸海区的波浪耗散、破碎等物理过程比较强烈,因此近岸统计点C1处的波高极值最小,其最大波高向岸边快速减弱并沿东向传播.在极端天气情况下,波浪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破碎,波高衰减显著.  相似文献   
42.
利用ECOM模式模拟南海正压M2、S2、K1、O1分潮, 对南海潮能通量及潮能耗散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M2、S2、K1和O1分潮分别有38.93、5.77、29.73和28.97GW的能通量经吕宋海峡传入南海, 并有2.42、0.36、8.67和7.86GW的能通量由南海经卡里马塔海峡传入爪哇海.由东海及吕宋海峡西北部传入台湾海峡的M2分潮能通量为25.28GW.半日潮进入北部湾和泰国湾的能通量较少(6.52GW), 全日潮则较大(24.74GW).通过民都洛和巴拉巴克海峡断面, 全日潮由南海向苏禄海共输送12.28GW的能通量, 而半日潮则由苏禄海向南海输送1.92GW的能通量.由模式输出结果估计得到的南海各局部海域的底摩擦耗散与净潮能通量存在差异, 为使二者平衡, 可对南海不同海域的底摩擦系数进行调整.依净潮能通量与底摩擦耗散平衡关系计算得到台湾海峡、北部湾、泰国湾及南海深水海域的底摩擦系数分别为0.0023、0.0024、0.0023和0.0021.  相似文献   
43.
热带西太平洋上层热含量年际变化的区域性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1980—2001年的XBT月平均海洋上层温度资料对与El Nino和Southem Oscination(ENSO)相关的热带西太平洋温跃层以上(上层)热含量年际变化的区域特征进行了研究。从热带西太平洋温跃层和上层热含量南北不对称的气候态出发,将其分为“北部”、“赤道”和“南部”三个子区域。发现热带西太平洋上层热含量的调整要领先于Nino3区,并且其释放的热量与El Nino事件的强度成正比,而El Nino事件爆发前热带西太平洋上层热量积累的多少对El Nino事件强度没有明显的影响;热带西太平洋赤道外区域也是ENSO热泵的一部分,其中北部子区域的上层热含量年际调整要超前于赤道和南部子区域,在热泵中起征兆的作用。通过热带西太平洋上层热含量距平场与:Nino3指数的超前滞后相关关系分析发现,热带西太平洋上层热含量年际调整表现出明显的南北不对称,北部子区域内信号时间超前且涉及的空间范围广,南部时间上落后且空间上局限在一个窄带状区域内。热带西太平洋上层热含量年际调整的路径是:热含量年际调整信号率先在太平洋北部子区域出现,然后发展到太平洋赤道和南部子区域,再沿赤道向东发展到东太平洋。  相似文献   
44.
南海叶绿素浓度季节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17  
以南海海域1997年10月至2002年9月SeaWiFS卫星遥感叶绿素浓度的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多年平均的南海叶绿素浓度的时空分布,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冬季南海大部分海域叶绿素浓度普遍较高,春季大部分海域较低;南海各个海区的叶绿素月平均最低浓度基本出现在春季的4月或5月,而最高浓度出现的月份却有不同的特征,在中央海盆区出现在12月,在广东沿岸海区出现在7月,在越南东南部近岸海域在8月和12月有两个最高值;在吕宋海峡的西部区域,尽管叶绿素浓度的最高值也出现在12月,但是叶绿素浓度的最低值却出现在夏季的7月.在空间上近岸区域的叶绿素浓度明显高于中央海盆区,西部海域普遍高于东部海域.南海叶绿素浓度的这一时空分布特征与流场(如上升流等)、海面温度场和风场等的变化有关,也与陆源物质的输入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5.
南海TOPEX海面高度资料的混合同化试验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16  
应用普林斯顿海洋模式(POM),对冬季南海由TOPEX/Poseidon得到的卫星遥感海面高度资料进行混合(blending)同化试验。混合同化的权重系数由以下两者决定:南海POM模式对冬季风强迫产生响应的海面高度场之标准方差;对应期间TOPEX海面高度资料的标准方差。同化结果表明,混合同化方法不失为一种简单而又有效的同化方案。同化得到的南海环流结构与未同化的模式响应场比较可以发现:海面高度资料的同化试验能够有效地修正南海环流的若干大尺度特征,特别是对冬季黑潮入侵南海东北部的动力过程,同化结果有了更准确的描述。同时,另一个重要的修正表现在:同化试验中瞬变的中等尺度涡旋得到加强,体现了南海海洋天气尺度涡被资料同化所“唤醒”(trigger)。这种“唤醒”不仅明显地反映在表层环流场中,对南海次表层动力、热盐结构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6.
卫星高度计波高资料的同化试验分析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经验的台风风场模型和NCEP再分析资料构造了南海台风风场,并以此作为一个第三代海浪模式的输入模拟了1999年约克(York)台风经过南海时所产生的台风浪场.模拟结果显示,尽管文中构造的南海台风风场比较接近真实的风场,但模拟出的台风浪场相对于TOPEX/Poseidon高度计的观测波高仍有一定差异,因此进而采用了一种简单的最优插值同化方法,开展了波高资料的初步同化试验.试验结果显示,资料同化显著地改进了海浪模式的(后)预报精度,而这种改进在涌浪区更加显著,同化有效维持时间大约是43h.  相似文献   
47.
南海海面风速季节特征的卫星遥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GEOSAT卫星高度计于1986年11月至1989年3月;司所测的南海海面风速资料,统计分析了南海海面风速的统计特征以及海面风场的分布特点。分析结果表明:南海海区风速受各种天气系统(如季风、台风、副热带高压等)的影响显著,表现为春、夏、秋季平均风速较小,冬季较大,风场分布呈现出夏季南部大,北部小,其他季节为由南向北增强的分布趋势,并在10°N,110°E附近海区各季都有一较为稳定的高风速区,其范围大小和中心位置随季节略有变化。  相似文献   
48.
人工神经网络在海浪数值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将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和传统的数值模式相结合,以期得到一个更有效的海浪预报方法.以第3代海浪模式的模拟结果作为输入,浮标观测资料作为输出,采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训练,训练的初步结果显示,人工神经网络可以改进海浪数值模式的预报精度,但在波高比较大时,改进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为此,对观测值大于1.5m时的有效波高进行再训练,从而结果有了进一步的改善.研究结果证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可以提高海浪数值预报的精度.  相似文献   
49.
采用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南海风,浪的月平均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齐义泉  施平 《热带海洋》1999,18(2):90-96
在分析1987-1988年两年间Geosat卫星高度计遥感资料的基础上,给出了南海海面月平均风速和月平均有效波高的分布,以及沿南海NE-SW向的风,浪年变化特征;并与船舶报资料作了对比分析,其结果显示该高度计遥感资料与常规资料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0.
基于1987年9月到1988年8月期间南海北部的一个浮标资料,首先分析了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联合推出的再分析风场在南海北部海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NCEP/NCAR再分析风场在一定程度上与浮标观测结果相一致。然后利用NCEP/NCAR再分析风场作为海浪模式输入场,评估了WAVEWATCHⅢ(WW3)和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SWAN)这2个海浪模式在南海北部海域模拟海浪的能力,结果表明在季风和季风转换期间,WW3模式和SWAN模式对有效波高的模拟能力几乎一致。在季风期间,WW3模式对平均波周期的模拟能力优于SWAN模式;而在季风转换时期,SWAN模式模拟平均波周期的能力较好。此外,还利用WW3模拟结果分析了南海北部海域海浪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有效波高受季风影响呈显著的季节变化,平均波周期呈现相对显著的半年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