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45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325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1.
412.
波龙、多不杂斑岩铜金矿床是青藏高原中部发现的两个大型斑岩铜金矿床。对波龙、多不杂斑岩铜金矿床含矿花岗闪长斑岩和不含矿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Ce~(4+)/Ce~(3+)比值以及氧逸度等特征进行研究,并且通过计算得到了3个含矿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Ce~(4+)/Ce~(3+)比值分别为536.03,492.18,454.02;1个不含矿的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Ce~(4+)/Ce~(3+)比值为0.67。说明波龙、多不杂斑岩矿床中与成矿相关的岩体具有相对更高的氧化状态。对比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中的斑岩矿床、云南中甸岛弧成矿带中的烂泥塘斑岩铜矿床、金沙江-红河成矿带中的马厂箐、铜厂铜钼矿以及玉龙成矿带铜钼矿床岩体的锆石Ce~(4+)/Ce~(3+)比值,发现含矿岩体锆石Ce~(4+)/Ce~(3+)比值一般250。结合波龙、多不杂矿床的锆石Ce~(4+)/Ce~(3+)的计算结果发现Ce~(4+)/Ce~(3+)基本300,因此将锆石Ce~(4+)/Ce~(3+)300作为波龙、多不杂矿床斑岩成矿的一个地球化学标志。此外,通过(Ce/Ce~*)_D锆石氧逸度计和(X_(Ce~(4+))~(melt)/X_(Ce~(3+))~(melt))锆石氧逸度计计算得到的波龙、多不杂矿床含矿花岗闪长斑岩体的氧逸度(log(f_(O_2)))分别位于MH(磁铁矿-赤铁矿)缓冲带和FMQ(铁橄榄石-磁铁矿-石英)缓冲带之上,平均值为ΔMH+3.24和ΔFMQ+1.78,前人研究发现多不杂含矿石英斑岩的氧化状态较高,平均ΔNNO+2.4,含矿斑岩体的形成具有较高的氧逸度条件,说明高氧逸度更有利于多龙矿集区斑岩型铜矿成矿。  相似文献   
413.
414.
马对平 《江苏地质》2019,43(4):589-594
通过对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和山西大同博物馆收藏的4具杨氏天镇龙(甲龙类)骨架化石的研究,主要根据其头颅和尾锤的形态特征,认为杨氏天镇龙存在明显的性双形现象。雄性个体的鳞骨角粗大,向后上方两侧突伸;尾锤呈亚圆形,大而扁平。雌性个体的鳞骨角细小、低矮,向后侧方向突伸;尾锤呈亚圆形,小而扁平,表面具核桃纹纹饰。对甲龙类性双形现象的探讨为恐龙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可避免分类时出现同物异名的现象。  相似文献   
415.
姬书安  张培 《地球学报》2022,43(1):1-10
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县那派盆地早白垩世新隆组中产有包含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疑似鹦鹉嘴龙类的恐龙动物群,但鸟脚类的属种鉴定尚不能进一步确认.最近发现于那派盆地新的鸟脚类肠骨、坐骨化石材料,显示出基干禽龙类的典型形态,其特征又不同于该类群其他已知属种,应代表禽龙类一新属新种,被命名为广西那派龙Napaisaurus g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