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5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94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利用环境同位素及水化学分析方法研究发现,岱海除了接受降水的直接补给之外,还接受泉水的补给.岱海周边泉水与井水的δD、δ18O值比当地降水明显贫化,泉水、井水显然不是来自于当地降水的补给;通过对岱海周边包气带土壤水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土壤水中的δD、δ18O值比当地降水值贫化,在地表埋深1 m附近,土壤中的盐分发生了累积,土壤水中的含盐量明显超过了土壤受蒸发所引起的增加量.研究表明岱海周边地区的大气降水不能入渗补给到潜水中,补给岱海的泉水不是来自于当地降水,而是具有同位素贫化特征的外源水.由此推断,在地层中可能存在一种地下水深循环的跨流域补给方式.在内蒙古高原地区,深循环地下水是维系湖泊不可或缺的补给源.  相似文献   
52.
随着油气勘探领域的不断扩展,以现今储层特征为依据的储层评价体系越来越不适应低孔渗储层成藏条件动态评价。由于成藏期后储层物性通常会发生变化,现今储层含油物性下限已不能客观反映成藏期的储层质量下限,储层物性下限的应用意义变得十分局限。作者提出运用“储层临界物性”概念评价储层的新思路,把成藏机制与储层评价相结合,重新认识低孔渗储层的成藏能力。本文提出了3种砂岩“储层临界物性”的确定方法,即①录井资料分析法、②试油资料分析法和③砂岩烃类充注临界条件实验分析法。显然由于成藏期后成岩作用较弱,正常储层的物性特征变化很小,储层临界物性用录井资料分析法和试油资料分析法中求得的现今含油物性下限即可确定;而储层由于成藏期后孔隙度、渗透率的大幅降低,变成了低孔渗储集层,则需要将现今含油物性下限恢复到成藏期相应的临界物性。“储层临界物性”的应用是对传统储层评价体系的补充,只有与成藏结合,动态地评价储层质量,才能客观地区分不同储层的含油气性。在低孔渗储层评价中引入储层临界物性参数分析,能够更有效地评价和预测该领域的储集条件。  相似文献   
53.
烃源岩生烃过程中欠压实作用形成的异常高压是油气成藏的主要动力,而泥岩孔隙度演化记录了其地层压力的变化过程。根据现今泥岩压实剖面特征建立欠压实泥岩孔隙度计算模型,利用"回归反推"方法恢复成藏期沙三段欠压实泥岩古孔隙度增量,然后根据泥岩孔隙度压实模型恢复欠压实泥岩在成藏期的总古孔隙度,最后通过改进的Phillip-pone公式计算成藏期古地层压力并恢复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金县1-1低凸起东斜坡成藏期沙三段烃源岩普遍发育异常高压,古流体动力由南向北逐渐增强,压力系数分布呈现东南部低西北部高的特点,古流体压力的强弱变化规律对油气运移及有利目标的优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4.
深循环地下水维系黄土高原风尘颗粒连续沉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建生  刘震  刘晓艳 《地质学报》2013,87(2):278-287
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入渗试验表明,降水在入渗过程中受到了蒸发作用,并未入渗到潜水,土壤水中的氘氧同位素与地下水相近,这表明土壤水主要来自于地下水。外源水是黄土高原发源的河流、湖泊的主要补给源,当地的降水仅在汛期补给河流与湖泊。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地区地下水的分水岭与基底断裂带的分布基本上重合,这暗示着地下水可能来自于基底断裂带,通过基底断裂带上涌的深循环地下水将风尘颗粒粘滞成颗粒团,形成了连续的风尘堆积,深循环的地下水成为维系风尘颗粒在黄土高原连续沉积的必要条件。分析黄土中CaCO3的物质不平衡和钙结核内部无生长层理以及碳氧同位素表现出高度均一性特征,得出黄土中的次生碳酸盐矿物也是由上涌地下水携带来的,并非大气降水入渗造成。调查发现,黄土塬规模的大小与塬轴对称中心钻孔的涌水量成正比关系,表明黄土塬风尘颗粒以对称形式沿着断裂连续地堆积,涌水量越大,所粘聚的风尘颗粒越多,塬的面积也越大,涌水量较小的断裂只能形成墚或峁结构。  相似文献   
55.
西湖凹陷平北地区现有钻井稀少且分布不均,采样分析资料缺乏,不同层段烃源岩非均质性极强,导致烃源岩分布特征尚不明确.针对上述难题,基于地化、测井、录井、地震等资料,运用地震相-沉积相-有机相转化法和地震速度-岩性分析法对西湖凹陷平北地区平湖组下段烃源岩有机相特征及厚度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对有利烃源岩的分布进行了预测.结果表...  相似文献   
56.
基于柔性杆理论和尾流振子模型计算陡波形立管的涡激振动响应;综合使用S-N曲线法、雨流计数法、Palmgren-Miner线性累积疲劳理论对立管涡激振动导致的疲劳损伤进行计算分析。并以MATLAB为平台编写相应计算程序,将本文计算得到的静力分析结果、固有频率和疲劳损伤分别与专业海工计算软件OrcaFlex和已发表文献进行对比验证。进一步对陡波形立管在涡激振动下的疲劳损伤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浮子段长度、浮力因子、弹性模量、海流速度、波浪高度对陡波形立管疲劳损伤均有较大影响,有望为陡波形立管的实际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7.
济阳坳陷新生界岩性油气藏特征及油气富集条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济阳坳陷是一个富含油气的新生代断陷一坳陷盆地,不同区带上岩性油气藏的富集需要同时具备3个基本条件.1)丰富的油源是油气富集的物质条件,济阳坳陷发育多套有效烃源岩,其层系厚度大,分布面积广,资源规模大,与储集砂体之间具有利接触关系.2)优质的砂岩体岩性圈闭是油气富集的聚集条件,应具有圈闭规模大、发育有利的储集相类型和良好储集层的特点.圈闭规模大表现为大规模砂岩体岩性圈闭或数量众多的小型岩性圈闭叠合连片,有利的储集相主要集中在少数3种类型即(扇)三角洲相、浊积扇相和河流相,其中各类储集相的扇中亚相最有利于油气聚集,良好的储集层表现为具有好的砂体类型,并与次生孔隙带形成匹配.3)汇流通道的存在是油气富集的输导条件,充足的油气通过断层汇流通道和孔隙(裂隙)汇流通道运移,在砂岩体圈闭聚集成藏并形成油气富集.因此,济阳坳陷岩性油气藏表现出"主元富集"的特征,即上述的3个基本条件控制了油气在部分次级单元的少数区带发生富集.  相似文献   
58.
沾化凹陷长堤地区沙一段属于低勘探层段,目前在沙一段下部生物灰岩中钻遇高产油气,沙一段生物灰岩成为勘探热点,而生物灰岩发育模式及分布特征认识不清。以岩芯、录井、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对工区生物灰岩进行系统研究,取得以下几方面认识:1)结合前人层序划分基础,依据地震及井孔资料,将沙一段作为一个三级层序,并利用高频层序划分原理,将沙一段下部细分为三个四级层序,而生物灰岩发育于三个四级层序中;2)生物灰岩分布受古气候、相对古水深和古地貌控制,研究区沙一段时期为亚热带湿润-干旱气候,微咸水湖泊环境,生物灰岩发育在湖平面动荡的湖退体系域中,相对古水深处于稳定的下降过程,录井资料证实生物灰岩多分布于古地貌西南部缓坡及东部洼槽;3)依据主控因素建立生物滩发育模式,划分为缓坡生物滩发育模式和洼槽生物滩发育模式,并确定研究区生物灰岩内幕演化过程,指明研究区发育三期生物灰岩,三期生物灰岩依次向北部长堤潜山呈退积迁移;4)通过对四级层序中生物灰岩垂向发育特征和平面展布特征的分析,并基于敏感地震属性平面分布预测,结合古地貌,确定研究区生物灰岩呈南厚北薄,东部洼槽发育较厚,条带状分布的特征。最后,确定了长堤地区沙一段下部生物灰岩发育模式及分布特征,深化了湖相生物灰发育模式理论研究,为济阳坳陷沙一段特殊岩性油藏勘探和圈闭优选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9.
南海北部深水区白云凹陷古近系烃源岩的早期预测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烃源岩评价是深水区油气勘探非常关键的问题,由于深水区没有井钻穿始新统,所以本研究只能根据相邻浅水区钻井和区域对比的方法,通过层序地层格架、沉积相、地震相、地震速度岩性等资料与相邻地区对比识别烃源岩,确定烃源岩的性质和分布。白云凹陷古近系地层沉积中,沉积密集段具有如下特征:(1)准层序逐步向岸推进;(2)陆源碎屑物质供应不足;(3)水体相对较深的中深湖细粒沉积发育。地震反射特征与有利烃源岩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白云凹陷恩平组湖扩体系域和文昌组湖扩体系域发育中弱振幅、中低频率和中高连续性地震相,是有利烃源岩发育区。利用单井资料建立起一个通过孔隙度来预测烃源层有机质成熟度的预测模型,泥岩孔隙度可以较容易从地震信息中获取,从而对白云凹陷的烃源层的热演化程度进行初步评价。根据沉积相与有机相的关系,直接将沉积相转换为有机相,预测有机相类型。在白云凹陷深水烃源岩预测实践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一套深水区烃源岩早期评价方法,包括:(1)层序格架分析法确定有利烃源岩发育的垂向位置;(2)地震反射特征分析法确定烃源岩的横向分布范围;(3)根据泥岩层速度计算烃源岩热成熟度;(4)沉积相转有机相预测有机相类型。(5)对烃源岩进行综合评价优选次洼。  相似文献   
60.
低勘探程度盆地烃源岩早期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刘震  常迈  赵阳  李运振  沈怀磊 《地学前缘》2007,14(4):159-167
低勘探领域(深层、深水和新区)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而有没有有效烃源岩将决定该领域是否具有勘探价值,因此烃源岩评价是低勘探领域早期评价的关键。由于少井条件下烃源岩的评价参数几乎均未知,因此,低勘探程度与烃源岩早期评价是一对矛盾。针对低勘探领域的资料条件,探讨了在层序地层框架基础上的多项烃源岩参数的早期预测及综合评价方法。主要包括4个方面,即(1)层序地层格架分析法确定主力烃源岩层段;(2)地震速度岩性分析法确定烃源岩厚度;(3)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地震预测法估算烃源岩成熟度;(4)烃源岩综合评价。本方法充分利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和地球物理技术,实现了低勘探程度与烃源岩早期评价之间矛盾的转化,成为低勘探领域烃源岩早期预测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