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3篇
地球物理   75篇
地质学   50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文章以斯洛文尼亚Velika Pasica溶洞为例,对洞内4个常流型滴点进行了近7年(2006-2013年)的监测,包括各滴点的水文特征,岩溶表层带水生甲壳类的微分布特征等;利用多元分析方法中的聚类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CCA)讨论了岩溶表层带甲壳类微分布与水文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4个滴点的水文变化特征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通过聚类分析,12种甲壳类分为4个类型,与4个滴点有很好的对应关系;(2)排序分析发现,主要水文影响因子为最大排泄量(Max)、总排泄量(Q)和滴水温度(Temp),其中前两者与第一轴保持良好的正相关,Temp与第一轴负相关;(3)物种的分类与排序分析结果很吻合,在主要的7种甲壳类中,Pseudocandona albicans和Speocyclops infernus主要集中分布在VP1处,与Q成很好的正相关;VP2处的主要物种是Morariopsis dumonti和Bryocamptus typhlops,与Max 和Q成负相关;Byocamptus pyrenaicus和Elaphoidella millennii主要分布在VP3处,趋于较适中的水文环境;Moraria varica为VP4特有的物种,与滴水温度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4)CCA排序轴的特征根值之和占了总特征根的33.8%,可解释一部分重要的物种分布特征,未能被解释的部分可能归结于未被选取的因子如水化学或者随机过程等。因此,不同环境因子影响着各滴点处特定的物种微分布,同时不同的物种分布具有对相应环境特征的潜在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52.
地层结构及其分布的模拟是地质信息化研究与工程规划设计建造的迫切需求。现有的研究方法主要以钻孔数据为基础,选择插值方法进行二维剖面绘制和三维地层建模。插值方法是决定模拟结果准确程度的重要因素,但插值方法的选取受主观因素影响,缺乏科学合理性,难以推广应用。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钻孔数据进行机器学习的地层序列模拟方法,即将钻孔地层数据处理为地层类型序列与地层层厚序列,利用循环神经网络与序列-序列架构建立地层序列模拟模型。通过将模拟结果与实际钻孔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地层序列模型可以较准确地模拟地表到基岩面之间的地层类型与厚度范围。研究可为地层模拟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53.
华南红层风化土崩解特性及其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层风化土具有遇水崩解特性,水稳性较差,在华南湿热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极易发生崩解破坏,故研究其崩解特性及其控制机理成为实际工程中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针对当前对红层风化土崩解特性研究的不足,自行设计了一套崩解试验装置,开展了不同含水率及密实度条件下华南典型红层风化土的崩解试验,并从组分及组构的角度分析了红层风化土的崩解破坏机理,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掺入高性能酯类材料进行土壤改性试验,探索了提高红层风化土抗崩解性的改性控制方法。结果表明:土体初始含水率愈低、密实度愈小,红层风化土的崩解性愈强,崩解速率愈快,破坏现象愈显著;崩解控制因素主要为土体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孔隙裂隙及胶结物特征等;高性能酯类材料可以增强土体颗粒间的胶结作用及团聚程度,从而提高土体的水稳定性,进而控制红层风化土的崩解特性。研究对揭示红层风化土遇水崩解特性及其崩解机理,并从土壤改性角度提高其抗崩解性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4.
红层软岩具有遇水软化特性,在降雨条件下渗流、化学、力学损伤等多效应综合作用造成工程地质灾害,是岩土工程界广泛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基于能量耗散原理,研究了软岩软化过程中的渗流、化学、损伤效应,提取了主要的渗流、化学、损伤能量变量,讨论了渗流-化学-损伤效应对软岩软化过程的作用以及能量耗散的机制,结合软岩三轴试验分析了能量耗散过程。结果表明:在渗流-化学-损伤效应共同作用下,水在软岩中形成渗流,渗流的作用加速了软化进程;软岩与渗流之间的化学作用加速了裂隙-孔隙损伤的发展;软岩裂隙-孔隙损伤的发展反过来促进了渗流及化学的作用。从能量角度来看,软岩软化后可承受的极限应变能量减少,渗流提供了能量同时也通过化学效应消耗了软岩自身的能量,降低了强度并引发损伤,因此,软岩软化的过程是一个能量耗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渗流、化学、力学损伤等能量的涨落及耗散、物质交换、非线性正反馈作用,使得软岩经历从平衡态到非平衡态相变,最终软化破坏形成了耗散结构。  相似文献   
55.
周翠英  张宇霞 《地震》1996,16(3):239-244
以模识别的CORA-3方法对42具有较大后续余震的序列分两类进行识别。从中提取了使用M1后1d的序列资料判断2-60d内是否有可能发生后续大震的综合指标,经检验,该指标正确识别率可达95%,且按为简单实用,可用于大震现场的地震趋势估计,同时给出了在M1以后2-60d不同时间段内最大后续地震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56.
山东及其近海区地震序列类型地理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山东及其近海历史地震资料记载,初步确定了本区主要中、强地震的序列类型,结合现代地震序列资料,对研究区地震序列类型的地理分布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不同序列类型分区,并对其地质构造环境作了简单分析,这时本区大震现场工作中的震后趋势判断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57.
周翠英  陈恒  刘祚秋  黄显艺  何兴 《岩土力学》2004,25(9):1469-1474
地下环境信息系统是运用岩土工程、地理学、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数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以GIS技术为基础,结合数据库处理、C 语言编程、OpenGL编程技术、三维图像处理技术建立的对地下环境信息进行数据综合管理和分析的大型信息管理系统。结合笔者开发的广东省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地下环境信息系统特点,阐述了重大工程地下环境信息系统的功能特征:探讨了GIS二次开发的主要技术,包括:SQL Server数据库处理技术、OpenGL三维图形编程技术、C Builder面向对象编程技术、MAPGIS二次开发技术等;建立了地层三维模型,并提出了映射变换和插值技术相结合的地层切剖原理,以及在地层三维显示和分析中实用的径向基函数插值、滑动最小二乘插值、分片Lagrange插值等方法;开发了数字制图与分析、地基基础设计计算与稳定性分析、三维空间分析的主要功能;提出了地面结构景观和地下空间一体化分析的研究方向,并初步实现其分析功能。最后,在东深供水改造工程中进行了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58.
沂沭断裂带现代构造应力场和震源错动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沂沭断裂带小震震源机制解,推断了本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取向及其分段差异性,以及震源断层面产状、错动性质。同时考察了沂沭带现今活动断裂的性状及构造形变特征,进而对断层错动方式、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讨论了沂沭断裂带的受力模型及未来地震危险地段。  相似文献   
59.
1983年菏泽5.9级地震前后鲁西豫北地区小震应力场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 苏联学者首先报道了在某些强震前,由小震断层面解确定的压应力轴方向发生变化的实例。他们的实例表明,强震前压应力轴的方向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在大于震源区范围内,震前较长时间(第一阶段)压应力轴分布方向逐渐朝大区域应力场方向收缩;临震前(第二阶段)出现第二次取向,而重新取向后的方向与主震压应力轴方向一致,震后压应力轴方向又变为分散。  相似文献   
60.
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5.9级地震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7年后发生在华北地区的一次引人注目的地震。震前曾提出中期预报意见,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但预报时间偏长,地区偏大。震前还发现少量短期异常,但难以肯定其是否为前兆;临震微、宏观异常集中在1天至1小时,未能及时发现。据此分析认为,对于中等强度地震,中期预报的主要判据是地震活动性异常;并且只有在中期预报的基础上优化台网,努力扑捉短临信息;改善通讯条件,及时传送短临宏微观异常信息才有可能实现短临预报;中等强度地震的中、短期预报一般宜在地震系统内部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