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2篇
  免费   475篇
  国内免费   806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2406篇
地球物理   59篇
地质学   109篇
海洋学   23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69篇
自然地理   19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153篇
  2002年   139篇
  2001年   149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2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4篇
  1941年   3篇
  1938年   2篇
  1937年   2篇
  1936年   4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南极海冰的年际变化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Hadley中心提供的1969—1998年的南极海冰再分析资料和其它多种观测资料,分析了南极海冰的年际和季节变化,指出南极海冰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但与ENSO的关系则较为复杂。南极海冰维持了南半球高纬地区大气环流的季节持续性,因而对短期气候预测有较大帮助。相关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均证实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与南极海冰的年际变化有关,当北半球春夏季南极海冰增多时,华北降水增多而华南和东北降水减少。研究还表明,此种雨型分布与南极海冰变化引起的东亚夏季风环流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52.
利用98’TIPEX实验资料、1998年5-8月青藏高原6个自动热量平衡站(AWS)资料、青藏高原常规观测资料、中国300多个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国家卫星中心接收的1998年5-8月OLR和日本GMS的TBB资料,研究了1998年5-8月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逐日地面总热源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对流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地面总热源与高原雨季开始有密切关系,高原雨季开始以后,高原平均的地面总热源明显减小;高原平均的地面总热源与20—30°N附近的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的TBB有很好的负相关关系,表明高原地面总热源可以通过某种机制影响副热带地区的对流。  相似文献   
53.
江淮流域夏季严重旱涝与大气季节内振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中国台站降水资料,分析研究了江淮流域大范围严重旱涝的20-70天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特征。结果表明,对应江淮流域严重涝年,200hPa青藏高原北部存在ISO气旋性环流,青藏高原南部存在ISO反气旋性环流;大气ISO流型在对流层中低层850hPa主要是我国长江以南、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为大气ISO反气旋性环流,我国长江以北到日本地区的大气ISO气旋性环流,我国江淮流域位于这两个ISO涡旋西侧偏南气流和偏北气流的交汇处;旱年反之。利用向量经验正交展开方法得到,上述大气ISO环流型分别是旱涝年大气ISO流型的第一模态,并且涝年大气ISO流型的振幅强,旱年振幅弱。进一步分析揭示,严重洪涝(干旱)年分别对应对流层中上层江淮流域及其以北的中高纬度地区有强(弱)的大气ISO活动。中高纬度地区的大气ISO在严重洪涝年向南传播,与低纬度向北传播的大气ISO在江淮流域汇合;而在严重干旱年,虽然大气ISO可向北传播,但向南的传播却很不明显。  相似文献   
54.
Along the meridian of 105°E, the Chinese region ar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east and w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east part of China the temperate extratropical belt, the warm extratropical belt,and the northern subtropical belt shift northward significantly, whereas the middle subtropical belt and the southern subtropical belt have less or no change. As for the northern subtropical belt, the maximal northward shift can reach 3.7 degrees of latitude. As for the warm extratropical belt, along the meridian of 120°-125°E, the maximal northward shift can reach 3-4 degrees. In the west part of China, each climatic belt changes little. Only in the Xinjiang area are the significant northward shifts. Correspondingly, it is found that in the last 50 years the traditional seasons have changed. For Beijing, Hailar, and Lanzhou, in general, summer becomes longer and winter shorter over the last 50 years. Summer begins early and ends late with respect to early 1950s. Contrary to the summer, winter begins la  相似文献   
55.
This study provides new evidence for the feedback effects of vegetation cover on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by calculating immediate (same season), and one-and two-season lagged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NDVI in spring and the previous winter and precipitation in summer are positive in most regions of China, and they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regions. The stronger one-and two-season lagged correlations occur in the eastern arid/semi-arid region, Central China,and Southwest China out of the eight climatic regions of China, and this implies that vegetation cover change has more sensitive feedback effects on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the three regions. The three regions are defined as sensitive regions. Spatial analyses of correlations between spring NDVI averaged over each sensitive region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of 160 stations suggest that the vegetation cover strongly affects summer precipitation not only over the sensitive region itself but also over other regions, especially the downstream region.  相似文献   
56.
杨莲 《青海气象》2003,(2):19-21,26
本文利用地处西宁市城区的省局大院观测点、甘里铺气象站、新宁广场、康乐新村4个不同地点、不同下垫面2002年7—9月的气象观测资料,探讨了城市内不同下垫面的气温特征及差异研究,并通过计算气温与不同下垫面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线性相关较好。因此通过气温经过订正后可预报不同下垫面和不同背景下的湿度,为高原城市气候深入研究、城市绿化布局、城市规划决策、城市生活环境改善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7.
58.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 心(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气候资料以及Xie和Arkin分析的月平均降水资料(1968~199 8年),针对索马里低空急流(SMJ)的年际变化及其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问题展开了分析 研究. 结果揭示,SMJ作为最主要的越赤道气流,对两个半球间水汽输送起最关键的作用, 它把水汽从冬半球输送到夏半球. 夏季SMJ的年际变化有全球范围内的环流异常与之相联系 ,特别是东亚沿岸的波列状异常分布、南亚高压以及澳大利亚以南的偶极型异常分布;它 也同春季的北印度洋等海区的海温异常有密切关系. 研究还表明,春季SMJ的年际变化对东 亚夏季降水和大气环流有显著影响,由于SMJ影响的超前性,因此它在东亚夏季气候预测上 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9.
假拉  周顺武 《高原气象》2003,22(10):132-137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对印度洋海表面温度距平(SSTA)进行分解,分析了印度洋海温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合成分析、奇异值(SVD)分解等方法,结果表明,前期和同期的印度洋海表温度距平分布场与夏季高原降水相关显,西印度洋-非洲东海岸赤道地区的SSTA与高原夏季降水联系最密切;当春、夏季印度洋西部海温出现明显负(正)距平时,当年印度夏季风偏强(弱),高原夏季降水普遍偏多(少)。  相似文献   
60.
选取钦州市7月8个重旱、13个重涝年,从天气气候角度着重对其前期冬季(12~2月)500hPa环流形势、环流特征指数以及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北太平洋海温进行对比诊断分析,发现7月旱涝年前冬大型环流已出现较大的差异,其前一年12月的极涡强度、高原高度场,北太平洋赤道海温,以及前冬(12~2月)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前冬青藏高原冬季积雪的多少,在旱涝年也有明显的不同,可作为旱涝发生的前期强信号,并确定其描述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