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7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地表岩石中21Ne和22Ne有多种来源: 宇宙成因、原位放射性成因、捕获的地壳源放射性成因和捕获的微量大气. 本研究报道了首次在中国开展的对地表石英中宇宙成因21Ne和22Ne的测定工作. 我们采用了一个独创的样品前处理方法, 有效地去除了石英中的包体,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放射性成因21Ne和22Ne的贡献. 多阶段加热结果表明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哈丁山地表岩石样品R9202和R9203中宇宙成因21Ne和22Ne的含量分别为(3.83±0.87)×108和(5.22±0.51)×108 atom·g-1, 其相应的最小暴露年龄为(2.2±0.5)和(3.0±0.3) Ma, 表明哈丁山顶的暴露至少从上新世中期就已开始.  相似文献   
52.
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中寒武统藻白云岩去白云岩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中寒武统去白云岩化现象进行了研究。去白云岩化限于渗透性较好的藻白云岩,并且只有靠近含膏层段的藻白云岩才发生去白云岩化。从微观上看,发生去白云岩化的藻灰岩与藻灰云岩含有明显的去白云岩化交代残余,白云石残余呈碎斑状或树枝状。树枝状白云石残余含有大量的方解石包裹体,同时具有较高的Ca/Mg比,为高钙白云石,去白云岩化较彻底,形成藻灰岩;碎斑状白云石残余成分较均一,接近化学计量白云石(Ca/Mg比接近1),去白云岩化程度较弱,形成藻灰云岩。藻灰云岩的δ18O值(平均值为-6.7‰)明显低于邻近的白云岩(平均值为-5.3‰),同时高于藻灰岩(平均值为-9.5‰)。与未发生去白云岩化的藻白云岩相比,藻灰岩与藻灰云岩的孔隙度要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53.
塔里木板块巴楚隆起区寒武系盐下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楚隆起区主体部位的寒武系多为典型浅水局限台地蒸发相、潟湖相沉积,因此不存在与柯坪地块露头区玉尔吐斯组类似的黑色优质烃源岩,仅为含石膏泥质白云岩或白云质泥岩型烃源岩。生烃和排烃过程发生于加里东晚期—海西晚期,储层以微晶白云岩为主,残余颗粒白云岩次之。理想勘探区块位于潟湖边缘斜坡带及后期构造作用较强的断裂带,下部烃源岩与下—中寒武统盐岩—石膏层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具备油气成藏基本条件。以巴什托—先巴扎构造带与康塔库木构造带、古董山构造带—卡拉沙依构造带北段间夹区块、和田1井构造带最具优势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54.
塔里木西部巴楚断隆的南界断裂带晚中生代开始形成,内部结构十分复杂。在逐条介绍各断裂特征的基础上综述了该断裂带的主要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该断裂带经历了白垩纪、中新(—上新)世和更新(—全新)世3期重大的冲断,前者与巴楚断隆北界断裂的演化不同步,后两者则与北界断裂带同步发育。白垩纪、更新(—全新)世的向北冲断与西昆仑山前褶皱冲断系的向北扩展有关,中新(—上新)世的向南(西)冲断受南天山褶皱冲断系向南扩展的制约。这3期冲断都伴有剪切变换构造发育,尤其是白垩纪的北西向右行走滑断裂,在造就南界断裂带的分段性和复杂面貌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5.
N2-CH4(CO2)混合气体在线标样制备及其拉曼定量因子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混合气体的标准样品对激光拉曼探针进行标定,可以快速准确地对包裹体中的无机及有机气相组分进行定量分析。而常用的商用钢瓶装混合气体标样,存在费用高、气体组成单一固定等缺点。本文设计了一套在线标样制备装置,提出一种在线配置不同浓度和压力条件下混合气体标样的方法。利用高纯度(纯度99.999%)的N2、CH4以及CO2钢瓶气,经过在线混合增压,在5 MPa和10 MPa条件下制备了N2摩尔分数为30%、50%和70%的N2-CH4以及N2-CO2混合气体在线标样。该方法制备的标样与70%N2+30%CO2的商用钢瓶气标样对比表明,CO2与N2的拉曼相对峰高以及相对峰面积值的误差在4%以内,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重现性。通过不同压力和浓度条件下CH4以及CO2的拉曼相对定量因子测定表明,气体的相对定量因子在5~10 MPa压力条件下与压力及组成无关。地质样品应用结果表明,本方法可以方便、灵活、准确地按任意比例将两瓶及两瓶以上纯气体钢瓶样品进行混合及增压,为激光拉曼标定、气体组成原位测量等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56.
不同级序层序界面与构造不整合面对碳酸盐岩储层发育与分布起主要控制作用。通过对塔中西部加里东中、晚期不整合面、晚奥陶世台缘结构、奥陶系碳酸盐岩Ⅲ-Ⅳ级以上层序与岩性段划分、32口区探井储层发育特征及11口探井碳酸盐岩及其少量缝洞充填物的碳氧、锶同位素的综合研究,提出了奥陶系碳酸盐岩多类型储集体发育的地质模式。其中,加里东中、晚期第一幕(T47)构造导致了台缘向台内发育顶部削截,发育高位体系和强烈的表生岩溶作用,后期为上超的海侵体系,构成了一个构造-岩性复合转换面。第二幕(T27)总体为海侵上超(角度)淹没不整合,局部高处有小规模剥蚀。中、上奥陶统台缘带向台内由垂向加积向进积作用增强,台缘带大的坡角有利于残厚较大的一间房组与良里塔格组发育与分布。塔中西北部奥陶系碳酸盐岩Ⅲ级以上高频层序和沉积旋回特征较为相似。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中方解石与其围岩的碳氧、锶同位素有较强的继承性,鹰山组灰岩或云(灰)岩及缝洞方解石中的δ13CPDB和δ18OPDB负偏变化较明显,与不同构造部位中的地层剥蚀强度或岩溶强度成正比。与良里塔格组灰岩与缝洞方解石中低锶特征不同,鹰山组中锶同位素87Sr/86Sr相对较高,受壳源锶影响相对较大,反映了其与良里塔格组沉积环境不同且其岩溶作用更广泛。鹰山组储集体发育主要受控于构造挤压断层相关褶皱控制下的地层(剥蚀)-不整合面分布,构成了继承性构造带、断层上盘等地貌高的"抬升剥蚀-潜流带残留型-强烈的多期岩溶叠加改造型"岩溶模式和构造带间或断裂下盘带等其他部位"抬升剥蚀-淋滤与潜流带分带不明显(局部充填)平缓弱改造型"的岩溶模式。  相似文献   
57.
聂喜柯  孔屏 《极地研究》2013,25(4):403-413
东乌旗中铁陨石为1995年在内蒙发现的、为数不多的降落型中铁陨石,由金属—硫化物和硅酸盐相紧密混合而成。硅酸盐相由角砾部分(主要为角砾状橄榄石和辉长岩岩屑)和非角砾部分组成。岩相学特征、主量元素成分及REE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角砾状橄榄石、非角砾橄榄石和辉长质硅酸盐(辉长岩岩屑和除橄榄石外的非角砾部分)三者可能分别结晶自不同的岩浆源区。进一步的分析表明Mg含量非常高的角砾状橄榄石可能来自一个分异小行星的橄榄岩质地幔,非角砾橄榄石和辉长质硅酸盐可能和HED陨石具有相同的母体Vesta小行星。冲击碰撞导致两个小行星的物质发生了混合。冲击作用产生的高温(约1200℃—1450℃)使得被撞击小行星表壳玄武质和辉长质岩石发生混合重熔,熔体结晶后形成中铁陨石的辉长质硅酸盐。该温度下非角砾橄榄石和角砾状橄榄石均未发生重熔。该模型较好地解释了角砾状橄榄石、非角砾橄榄石和辉长质硅酸盐三者之间的不平衡现象。  相似文献   
58.
通过对比研究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库鲁克塔格隆起的乌里格孜塔格剖面与加拿大西部盆地寒武系白云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流体包裹体等特征,阐明了前者经历了三次主要白云岩(化)作用事件.①成岩早期-浅埋藏的粉细晶白云岩作用,Sr为42.75×10-6,Mn为315×10-6 ~506×10-6,Fe为0.2650% ~0.403%;δ13 CpDB=一0.47‰ ~-0.28‰,δ18OPDB=-7.3‰ ~-7.43‰,87Sr/86Sr=0.71085;平均REE=18.84×10-6,δEu平均为0.66、δCe平均为0.81,估算的形成温度分别为47.6℃和55.12℃;②中(深)埋藏的细晶及中(粗)晶白云岩化作用;Sr为56.27×10-6,Mn为312×10-6,Fe为0.13%;δ13CPDB=-1.5‰,δ18OPDB=-8.5‰,87Sr/86Sr=0.7100; REE=18.08×10-6,δEu平均为0.72、δCe平均为0.77,盐水包裹体中的均一温度平均为108.34℃,盐度变化为4%~13.7% NaCleqv;③沿裂隙或溶洞形成的粗-巨晶或鞍形的热液白云岩(石)交代充填:Sr为29.1×10-6 ~49.9×10-6,Mn为498×10-6~754×10-6,Fe为0.15% ~ 1.14%;平均δ13 CPDB=-0.48‰,δ18OPDB=-8.82‰,87Sr/86Sr=0.70996;平均REE=15.08×10-6,δEu平均为0.70、δCe平均为0.78;鞍形白云石中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120~150℃,盐度为5% ~ 12% NaCleqv;溶洞中的粗-巨晶白云岩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140~180℃,盐度为5% ~ 18% NaCleqv;与西加盆地惠而浦(Whirlpool point)剖面典型的热液白云岩相比较,乌里格孜塔格剖面中寒武系白云岩中缝洞中的粗-巨晶及鞍形白云石中的碳氧同位素、稀土总量、轻重稀土比均要高,但有序度、δEu、δCe、盐水包裹体形成温度及盐度相对低;因而推断它与西加盆地典型的岩浆期后热液来源不同,其流体来源于沿深部伸展走滑断裂-再循环地层热卤水,与海西晚期或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强烈挤压后弱伸展引起的二期或以上的压扭-走滑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59.
塔河油田下奥陶统储层中流体包裹体成份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钱一雄 《地质科学》2002,37(Z1):22-28
对塔河油田油藏中下奥陶统储层的流体包裹体的成份特征、构成及其比值对比,发现本区除了有机烃类和盐水溶液包裹体发育外,还存在大量含烃类的二氧化碳的包裹体,代表了捕获早期低熟至成熟阶段的油气.从单个包裹体成份构成与成份间的相互比值(A、B和C)判断塔河1号油藏可能至少存在1期以上的油气充注过程,塔河2号、3号和6号则至少有2期以上的油气充注过程;塔河3号油气成熟度高于塔河4号.随埋深增加,塔河1号储层中包裹体捕获的油气成熟度具有升高趋势.因此,运用包裹体特征是研究油藏烃类注入史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0.
本文重点讨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入口地区末次冰期以来冰川活动的地貌学、<'14>C和10Be定年结果及其构造一环境意义.在海拔3 200 m的观景台发现距今24~18 ka的冰砾阜,说明末次盛冰期时大拐弯入口地区有大规模的冰川下移现象,并阻塞了雅鲁藏布江主河道,形成堰塞湖,暗示雅鲁藏布江在末次盛冰期时已经下切到与目前接近的深度.在海拔3 150 m的打林村阶地,其4级阶地上的砾石10Be暴露年龄显示该阶地形成于距今9.0~8.7 ka的末次冰期与新冰期之间的问冰期,意味着这一期间则隆弄冰川再次下移导致阻江.近60年来则隆弄冰川3次跃动,两度阻江,是20世纪3次气候突变的表征.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人口地区末次盛冰期以来的冰川进退历史对气候变化有良好的指示作用,该历史与大拐弯入口地区的构造地质背景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