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从理论上分析了单桶负压下沉过程中土体与桶形基础的相互作用。建立了桶在下沉过程中力传递的微分方程式,求得了桶在自重下沉时所能达到的最大深度与桶体自重、所受垂直载荷、桶体几何要素、土体的力学参数以及桶-土之间的摩擦强度之间的关系。考虑了负压下沉过程中渗流的影响,确立了桶内土柱顶部所需压力与下沉深度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2.
随着成像光谱技术的迅速发展 ,如何高效无失真的压缩海量高光谱数据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相似的地表区域具有相似的光谱曲线 ,矢量量化是对高光谱图像进行压缩的理想算法。提出一种基于信息量失真测度的矢量量化编码方法 ,并用于高光谱图像无损压缩。与常用的矢量量化失真测度———欧几里德平方误差测度相比 ,该算法在不增加运算复杂度的情况下 ,矢量量化后的误差图像的熵值能够降低 0 0 5bpp左右。  相似文献   
53.
马巧英  廖荃荪 《气象》1992,18(4):39-44
1991年,我国大部地区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南方春夏旱和北方秋旱以及江淮等地的秋冬旱范围大,部分地区伏秋冬连旱,旱情重;江淮一带梅雨早,雨势猛,强度大,时间长,洪涝灾害严重。年平均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热量条件较好。有6个台风登陆我国,广东受灾重,风雹危害偏轻;低温冻害一般。综合看,农业生产气候条件属一般偏差年景。  相似文献   
54.
根据近40年月降水量和月平均环流资料分析表明,我国东部地区7月降水量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和阶段性变化;亚洲夏季风的强弱变化是影响我国7月降水的重要因子之一;春季亚洲大陆地面气压场的异常变化,对7月亚洲季风的强弱趋势变化,有重要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5.
郯庐断裂带的分段与沂沭断裂的活动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的主要强震构造带,活动性分段明显,大致可分:黑龙江鹤岗—铁岭段,为弱活动深震、中深震段;下辽河—莱州湾段,为强活动、高频强震段;鲁苏沂沭段,为强活动、低频强震带和南部大别山—广济的弱活动弱震段。其中鲁苏沂沭段中规模最大的沂沭断裂带,在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活动分段尤为明显,以临沂汤头至莒南大店一线为界,北部以高角度正断或逆冲、蠕滑为主。在活动时代上早于或相当于更新世晚期。南部除更新世活动外,全新世以来至少有三次强活动迹象。而且从莒南岭泉的左山至新沂何庄,延续 120公里范围内有1668年郯城8.5级地震形变带和地震断层,这也是郯庐断裂带的最新活动段。  相似文献   
56.
重新评定鲁南地震危险性并进行烈度区划,系国家地震局和山东省科委共同合作投资和领导的一项重要科研项目。目的是解决历史强震区及地震高烈度区的经济开发与远景规划问题。 本期主要刊载了本项工作二级课题的部分成果。本项目主要开展了四方面的工作:(一)地震地质。要求在研究区域构造背景的基础上,查明鲁南地区的活断层分布,对活断层进行年代鉴定,并研究本地区的发震构造条件,为确定潜在震源的可能地点和震级打下基础。通过对  相似文献   
57.
InSAR测量的初步研究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正在进行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将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水库,已有的研究表明, 高坝水库有可能诱发中强地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已成为测量地球表面变化极具潜力的技术.对欧洲遥感卫星ERS-1与ERS-2的SAR数据的初步分析表明:只要时间跨度不太长,在有植被覆盖、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亦能获得较为理想的干涉图像.结合三峡地壳形变监测网络,利用InSAR技术完全有希望识别三峡工程蓄水过程的地表变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