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9篇
  免费   173篇
  国内免费   252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71篇
地球物理   106篇
地质学   538篇
海洋学   26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75 毫秒
51.
热液活动,特别是高温流体释放,通常与轴部存在岩浆房(AMC)有关,然而这种关系尚未得到系统的验证。通过对6个区域性较长(长度在170—560km之间)的洋脊段进行连续的AMC以及热液羽流调查,就有可能定量比较热液活动的分布、强度与AMC范围、深度以及在部分站位岩浆熔融程度之间的关系。这六个区域性洋脊的扩张速率在55—145mm/a之间,共包含20个次级的洋脊段。在洋脊段尺度上(除去受到热点影响的加勒帕戈斯扩张中心),热液羽流的发生率随着AMC的发生率(AMCr,r^2=0.64)增加而线性增加。对所研究的6个区域性洋脊段而言,热液羽流的发生率随着AMC的深度减小而增加(AMCZ,r^2=0.66)。在次级洋脊段尺度上,热液羽流的发生率与AMCr(r^2=0.12)以及AMCz(r^2=0.25)相关性很差。最后在亚段尺度上,或者在局部尺度上(0.75km长的区间内),热液羽流的强度随着AMCz的变浅而增强(r^2=0.85)。羽流强度越强的区间也就越接近它们的海底来源,其中68±13%直接位于AMC之上。这种分布与现在已知的40个高温喷口场中至少有37个位于AMC之上的分布相似。现在的数据能够允许我们验证AMC与热液活动相互之间关系的假设。尽管现存的数据很少,不支持如下假设:熔融富集的岩浆透镜体优先发育强烈的、持续周期长的热液喷发。同时,在任何洋脊段也未能为如下提议找到证据:在段尺度上,热液冷却的增加可以在局部亚段上降低AMCz。在慢速洋脊,岩浆房存在的证据相当稀少,然而这些数据却与那些具有更快扩张速率洋脊的数据相一致。对所有扩张速率洋脊的观察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高温热液场均与岩浆或者推断的岩浆有关;而“热岩”或者非岩浆热源不足以引起高温热液喷发。  相似文献   
52.
南大洋是世界上第五个被确定的大洋,也是唯一一个完全环绕地球、没有被大陆分割的大洋。南大洋围绕着南极大陆,从地理上看属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南部的海域,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向南极大陆的延伸,后因在那里发现了重要的不同洋流,国际水文地理组织才于2000年将其确定为一个独立的大洋。但由于南大洋不存在一个独立的大洋中脊,因此将它划作一个大洋是否恰当仍存在争议。又因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其在极地和全球气候变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使得南大洋成为研究海气相互作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地理单元。  相似文献   
53.
中大西洋洋脊的黑烟囱,块状硫化物和火山口生物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4.
55.
56.
57.
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和机制   总被引:91,自引:2,他引:91  
青藏高原夹持于土兰、塔里木、华北、扬子与印度等刚性地块之间,在地球物理场和岩石圈结构构造上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构造系统。白垩纪晚期到始新世,高原开始了一个地壳缩短、加厚和不断隆升的新阶段。高原隆升可以划分为俯冲碰撞隆升、汇聚挤压隆升和均衡调整隆升3个阶段。高原地壳的加厚、缩短是在压应力作用下通过不同层次物质以不同的运动形式实现的,高原隆升的过程和机制可以概括为“陆内汇聚-地壳分层加厚-重力均衡调整”的隆升模式。  相似文献   
58.
新疆北部额尔齐斯挤压带地层时代质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59.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