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8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8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51.
中国东南大陆中生代火山岩带研究进展和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目前东南大陆中生代火山岩带研究的主要成果、存在问题及其基本原因 ,提出了今后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并且指出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为深化前人成果、把该火山岩带的研究水平提高到新的阶段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52.
中国东部燕山期火山-岩浆大爆发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5  
中国东部燕山期存在惊天动地的火山_岩浆大爆发, 形成了7 条火山岩带, 8 种岩石系列和组合, 构成了四大火成岩省。在近20 ×106 a 内有数百万立方千米的高温岩浆喷出地表, 喷发速率约为0-03 km3/a, 对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和生物灭绝产生巨大影响。火山_岩浆大爆发与成矿作用大集中是壳幔物质和能量大循环的必然结果。深部地幔柱对岩石圈的突变机制极大地控制了燕山期地质生态的大变革  相似文献   
53.
浙闽沿海大面积出露的中生代酸性火山岩区有少量早白垩世玄武岩分布,它们具典型钾富集和铌等元素亏损特征,其同位素组成表现为较高ISr(0.7055-0.7106)、低的εNd(1.2--10.6,大多介于-3.2--10.6之间)及富放射性成因铅(206Pb/204Pb=18.355-18.726,207Pb/204Pb=15.455-15.799,208Pb/204Pb=38.530-39.319).这些特征表明玄武岩源区为一富集型的陆下岩石圈地幔,由古老的俯冲地壳物质再循环进入并交代地幔而形成。没有证据表明本区早白垩世基性和酸性岩浆之间发生过大规模的化学混合,但不排除同位素之间的交换以及局部的化学和机械混合。壳-幔混合与地壳混染仅在少数玄武岩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较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4.
东南沿海晚白垩世火山岩浆活动特征及其构造背景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东南沿海晚白垩世火山岩浆活动微弱,研究程度不高,但构造意义重要。对浙闽沿海晚白垩世小雄组和石牛山组火山岩及其共生侵入岩类进行了较系统研究。测得小雄破火山中央侵入相正长斑岩和石牛山破火山中央侵入相正长花岗斑岩的锆石年龄分别为87.9±1.2Ma和93.8±1.3Ma;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小雄组和石牛山组火山岩及其共生侵入岩类均属后造山A型花岗质岩类,它们是在东南沿海巨型白垩纪A型花岗岩带主体形成之后、岩石圈进一步强烈伸展的背景下形成的,是区域中生代最晚期的酸性火山岩浆活动产物,标志着燕山造山过程最终结束于约90Ma。  相似文献   
55.
宗雯  康丛轩  杨献忠 《江苏地质》2022,46(4):366-374
岩石的变形机制和力学性质对认识活动断裂带的孕震机制和发震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圣·安德列斯(San Andreas)转换断层是太平洋板块与北美板块的构造边界,也是重要的地震活动带,总结了美国南加州地震中心对圣·安德列斯断层钻孔断层岩的研究进展。对断层泥的高速摩擦实验发现:动力弱化现象只在高速滑移时才发生,伴随着摩擦生热,岩石的摩擦系数显著降低。断层泥中富镁黏土矿物的富集可以显著降低断层的摩擦系数,促进蠕滑,黏土矿物的不均一分布可导致断裂带变形行为和地震分布的突变。与断层泥和碎裂岩不同,粉碎岩形成于快速传播地震的断裂端部,具高孔隙率和高渗透率,流体活动性强。此外,断层岩的有机质成熟度可用来追溯古地震造成的热异常。在川滇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开展科学钻探项目,研究断层岩样品的显微结构、物理性质和变形历史,以期为理解大陆汇聚与转换挤压过程中复杂的地震活动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56.
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的蚌埠隆起带随着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碰撞、拼接,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演化过程,本文选取其中早白垩世晚期的7个二长花岗岩侵入体进行野外观察和年代学研究,获得的年龄集中于114.6±3.3~121±1.0Ma;地球化学数据显示了其富硅、富碱的钙碱性准铝-铝弱饱特征,LREE相对富集,具弱铕负异常,铈异常不明显,K、P和Ti元素有较明显的亏损,Rb、Ta、Sr和Nd元素相对富集,具备陆壳为主的源岩深熔作用的特征。K_2O-Na_2O及SiO_2-Zr成因类型判别图上,侵入体投影点分布于Ⅰ型花岗岩区域,ε_(Hf)(t)全部为负值且相对较低(-25.2~-15.61),说明其为壳源成因,两阶段Hf模式年龄(2.17~2.76Ga),说明其物质起源主要为新太古宙陆壳物质,结合华北克拉通主体形成时间暗示其岩浆源区主要为华北克拉通下地壳物质。随着地壳增厚和下地壳-岩石圈的拆沉作用而引发的大规模岩浆活动,增厚的下地壳底部发生部分熔融,导致地壳快速隆升和随后的伸展,古老的陆壳物质经过改造和再循环,形成区内早白垩世晚期二长花岗岩。  相似文献   
57.
对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蚌埠隆起带的荆山—涂山岩体进行了野外观察、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测得弱片麻状二长花岗岩体中U Pb年龄为(1604±13)~(1628±18) Ma,为晚侏罗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测试结果显示,岩体总体富硅、富碱,具有高钾钙碱、准铝—过铝质特征,LREE相对富集,具明显的正Eu异常,Ce异常不明显或无异常,K、P和Ti有较明显的亏损,Rb、Ba、U、La、Sr、Zr和Sm元素相对富集。成因类型判别图显示其具备I型花岗岩特征;锆石Lu Hf同位素及全岩Sm Nd同位素组成暗示其物质起源主要为新太古代陆壳,且岩浆源区主要为华北克拉通下地壳物质;构造环境判别图中,投影点落于火山弧花岗岩区域,暗示岩体形成于扬子克拉通沿郯庐断裂带俯冲于华北克拉通之下的构造背景,与华北克拉通晚侏罗世期间的动力学背景相一致。  相似文献   
58.
在香港世界地质公园西贡火山岩园区,白垩纪粮船湾组流纹质碎斑熔普遍发育完整的柱状节理,构成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石柱群。在详细野外观察与测量基础上,了粮船湾组石柱群柱状节理构造特征,探讨了成因。石柱截面形态以六边形为主,少量五边形及不规则状,直径以13m为主;完整的单个石柱高一般2030m;石柱整体向NW和SW陡倾。粮船湾组火山岩非全部发育柱状节理,按发育程度可分为极发育、一般发育和不发育三种类型通过统计大量原生柱面产状,各个方向的柱面均有发育,其无序性符合冷凝收缩成因模式后期次生构造及海蚀作用对原生柱状节理有一定程度的。  相似文献   
59.
浙江诸暨新元古代后造山铝质A型花岗岩的厘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浙江诸暨道林山地区新元古代钾长花岗岩和辉绿岩组成双峰式侵入岩组合,本文讨论了它们的野外地质形态、年代学及岩石学等特征,确定钾长花岗岩属铝质花岗岩类;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该钾长花岗岩体属典型的后造山A型花岗岩(A2型/PA型),其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816Ma,这是华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A型花岗岩,同时表明Rodinia超大陆已进入裂解高峰期。由于该裂解的主要时期在825Ma,我们推断华南为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中心。  相似文献   
60.
广东梅州早侏罗世层状基性-超基性岩体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以往主要依据地球化学证据推断东南沿海中生代存在地幔富集作用 ,但缺乏可靠的地质学证据。运用全岩 +单矿物 (斜长石和辉石 )Rb Sr等时线法 ,测得梅州辉长岩 橄榄岩岩体中辉长岩的年龄为 178.71±3 .9Ma ,( 87Sr 86 Sr) i 值为 0 .70 5 5 5 8,εSr(t)值为 17.87~ 18.16;3个辉长岩样品的 ( 1 43Nd 1 44 Nd) i 值为 0 .5 12 641~0 .5 12 665 ,εNd(t)值为 0 .4 3~ 0 .95 ,表明其源区为类似原始地幔的弱富集型地幔 ,从而首次得到了中生代存在富集地幔的地质学证据。中生代基性岩类地球化学性质的变化表明 ,大约在中侏罗世早期 ( 164~ 165Ma) ,东南沿海进入太平洋构造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