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13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373篇
海洋学   70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13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本世纪初到八十年代中期由于氯同位素的测试精度很低(>1.0‰)导致氯同位素地球科学研究未获得任何进展。1984年Kaufmann等人建立测试精度高达±0.24‰的方法,并且首次发现了氯同位素在自然界的变异。在此以后氯同位素的测试精度不断提高,各国学者相继对海水、温泉、火山湖水、油田卤水、地下水盐湖、冰雪、环太平洋的斑岩铜矿和美国密西西比型铅锌矿床造岩矿物和造矿矿物流质包裹体中氯同位素进行了测定并对其中氯同位素的分布规律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各类水体及矿床的成因与物质来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另外还以自然界氯同位素产生分馏的原因及机理做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2.
人造气液包裹体方法及其在研究热液性质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毅刚 《地质科学》1992,(2):141-148
人造气液包裹体方法在研究热液的物理化学性质方面较传统方法简便、易行。它可用于研究热液的等容线、不混溶性质及矿物在热液中的溶解度。本文解释了人造气液包裹体的合成方法和人造气液包裹体方法的原理,分述了应用此方法研究热液所取得的最新成果。此法不仅能用于研究热液的性质,也能用于其它方面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53.
金刚石中的高钾高氯包体和地幔交代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丰  刘灿如 《矿物学报》1992,12(3):193-198,T002
在山东产出的两颗八面体金刚石中发现高钾高氯包体(K 48~58wt%,Cl 37~48wt%)。与之伴生的有碳质物和硅酸盐矿物包体。高钾高氯包体及其共生组合代表了金刚石生长初期阶段陷获的上地幔液相物质。这些液相物质富H_2O、K、Cl和碳质,并联系着地幔交代作用,其中碳质物可能是金刚石生长的碳源。  相似文献   
54.
高惠民  杨胜科 《西北地质》1995,16(4):84-85,71
利用等温溶解法测定三元体系LiCl-Li2C2O4-H2O(25℃)的溶解度,相平衡图中有4个相区:固相Li2C2O4及饱和溶液;固相LiCl.H2O及饱和溶液;固相LiCl.H2O+固相Li2C2O4及饱和溶液;固体LiCl、Li2C2O4及水合晶体LiCl.H2O混合区;一个共饱点。  相似文献   
55.
利用等温溶解法测定三元体系LiCl-Li2C2O4-H2O(25℃)的溶解度,相平衡国中有4个相区:固相Li2C2O4及饱和溶液;固相LiCl·H2O及饱和溶液;固相LiCl·H2O+团相Li2C2O4及饱和溶液;固体LiCl、Li2C2O4及水合晶体LiCl·H2O混合区;一个共饱点。  相似文献   
56.
过去一直认为稳定氯同位素比值(~(37)Cl/~(35)Cl)几乎不变。80年代以来利用高精度质谱法成功地发现了自然界氯同位素分馏作用。单纯的溶解和对流迁移作用不能引起同位素组分变化,而扩散作用、离子渗透作用和对流混合作用却可导致同位素分馏。各地不同深度海水的氯同位素成分极为一致,故以标准平均海水氯(SMOC)作为对比标准。得克萨斯—路易斯安那海湾油田水的δ~(37)Cl大致为+0.5‰~-1.25‰,且与氯浓度大致呈正相关。热液成矿系统中,氯同位素可作为研究矿床成因的示踪剂,如美国田纳西州密西西比河谷型矿床(MVD)的δ~(37)Cl在+0.2‰~-1.1‰之间,几个斑岩铜矿床(PVD)的早期脉岩与晚期脉岩中不同δ~(37)Cl的存在,都表明在成矿过程中有不同氯源的参与。  相似文献   
57.
纳米镍/铁去除氯代烃影响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菲  黄园英  张国臣 《地学前缘》2006,13(1):150-154
氯代烃是地下水中最常检出的有机污染物之一,传统的处理方法去除率很低。近年来随着铁还原技术的发展,纳米铁和纳米双金属也成为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利用批实验的研究方法以四氯乙烯(PCE)和四氯化碳(CT)为目标污染物,研究纳米镍/铁在去除PCE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在碱性条件下,纳米Ni/Fe对PCE脱氯速率比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脱氯速率更快;纳米Ni/Fe对初始浓度为6·51mg/L的PCE溶液脱氯速率是对初始浓度为20·56mg/L的PCE溶液脱氯速率的1·8倍;对于氯代程度相同的CT和PCE,对CT的脱氯速率明显快于对PCE。  相似文献   
58.
氯元素广泛分布于地表水体和沉积物中,并在地表圈层之间进行迁移和转化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氯元素有两种稳定同位素:35Cl和37Cl,其相对含量分别为35Cl=75.153%和37Cl=24.147%.氯离子在地表环境中通常没有价态变化,既不发生引起键能明显变化的氧化还原反应,也不明显参与生物作用,因此氯离子不会因元素迁移形态转变而改变同位素组成.但是,自然界中氯同位素37Cl和35Cl间存在较大的相对质量差,氯在蒸发结晶、离子扩散、渗透和对流混合等水体迁移过程中35Cl和37Cl的运移速度因其质量差而有所不同,致使氯同位素发生分馏[1].在蒸发沉积作用过程中,因37Cl相对35Cl有较大的键结合能,而优先进入固相(盐类沉积物)中.相对于其它轻稳定同位素(H、O、C)而言,稳定氯同位素的分馏并不明显,自然界中δ37Cl为-14‰~16‰,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氯同位素组成大多集中在-2‰~2‰.近年来,氯同位素测定方法的改进大大提高了测试精度和准确度,使得氯同位素得以广泛应用于对蒸发盐、地下水体的演化、海水入侵、矿床形成过程中的成矿流体作用、氯代有机溶剂的分馏机理、人工合成与自然降解的有机物示踪等方面的研究[2~10].  相似文献   
59.
磷氯铅矿(Pyromorphite)在我国比较罕见,2001年在广西岛坪发现的磷氯铅矿结晶较好,运用XRD、XRFI、R和UV/Vis等分析方法对黄色和绿色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者XRD谱只是峰强有所不同。在它们的红外吸收谱带中,除了标准的PO43-吸收峰外,在670~800 cm-1之间和430 cm-1左右出现的两组肩峰为SiO44-振动峰。黄色样品的振动频率偏高、半峰宽偏窄、透射率与绿色样品相比较高。通过XRF分析发现黄色晶体比绿色晶体含有更多的Fe3 ,而Fe3 常使矿物呈现黄色,同时证实了黄色磷氯铅矿的红外吸收峰频率偏高是因为它的铅含量低于绿色矿。UV/Vis进一步说明在可见光区的吸收不同是使二者颜色差异的主要原因,Fe离子含量较大使磷氯铅矿呈现黄色。  相似文献   
60.
采用马弗炉将样品与NaOH混合进行熔融煅烧,热去离子水提取、离心、稀释后过OnGuard Ⅱ H柱和过滤膜进行前处理,抑制型电导离子色谱法检测,测定了Ta2O5和Nb2O5的氟离子、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该方法对三种被测阴离子的检测限(s/N=3)在0.15~0.70μg/g(以固体样品实际浓度计)或0.136~0.623μg/L(以溶液浓度计),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均在两个数量级以上,方法的精密度(RSD,n=7)小于5.46%,回收率为88%~106%,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重现性佳、对环境友好等特点,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