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9篇
  免费   259篇
  国内免费   523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118篇
地质学   1165篇
海洋学   117篇
天文学   42篇
综合类   57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2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徐先锋 《探矿工程》2004,31(7):15-16
国华浙能宁海电厂围堤爆破挤淤影响区采用塑料排水板进行处理,按常规设计施工方法达不到处理效果,对处理方案进行了改进,加铺一层竹席,并加厚碎石层,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2.
在宿淮高速公路五河口特大桥桩基工程施工中,克服了硬塑性粘土层的糊钻、进尺困难的情况。通过在钻进工艺上的摸索,找出利于实际施工的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53.
介绍静压管桩的施工技术、硬夹层预钻孔施工方法、质量与安全保证措施以及典型工程实例和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54.
陶知耻 《探矿工程》2004,31(4):57-58
我国人造金刚石自1963年研制成功,其发展历程中第一个高潮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地质系统在发展金刚石钻进的推动下掀起的。目前我国人造金刚石工业得到了高速发展,是世界上人造金刚石产量最高的国家。  相似文献   
55.
软基沉降观测及其数据处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高速公路软基沉降观测及其数据处理的目的和意义;介绍了沉降观测的布点原则;提出了高速公路软基沉降观测的技术要求;介绍了基于VB的高速公路软基沉降观测数据处理软件;在实际工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会造成沉降观测数据不连续。本文就沉降观测数据不连续时的沉降量估算提出了三种处理方法,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6.
57.
张公正 《探矿工程》2005,32(2):40-42
旋挖钻进技术作为一种高效优质的钻进方法近年来广泛地被用于公路、铁路及大型水电站基础工程施工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探讨了在卵砾石、漂石等复杂地层以及坚硬基岩中进行旋挖钻进所用钻头的结构及其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58.
针对软基处理后的地基沉降情况进行分析,利用灰色Verhulst-BP模型对沉降数据进行分析预测。灰色Verhulst-BP模型是利用灰色Verhulst模型的残差值来改进BP神经网络模型,进而提高模型的模拟预测精度。在Matlab9.0平台上,通过Matlab语言编程实现实例检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灰色Verhulst-BP模型相对于灰色Verhulst模型更适合于S型序列的数据分析预测。该模型预测精度较高,能够较好地反映沉降趋势。  相似文献   
59.
连接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的江南造山带是华南前寒武纪最重要的构造单元,其形成和演化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在江南造山带的范围内广泛发育了新元古代岩浆岩,它们是探讨江南造山带构造演化的重要对象,但其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却备受争论。本文系统收集和分析了江南造山带830~820 Ma花岗岩、800~780 Ma酸性岩和800~750 Ma基性岩的地球化学数据。研究表明,不同时间段的岩石成因类型存在系统差异,830~820 Ma的花岗岩主要为S型花岗岩,800~780 Ma的酸性岩主要为A型酸性岩,而800~750 Ma的基性岩以拉斑系列和碱性系列为主,并在构造判别图中显示了板内玄武岩(WPB)和洋中脊玄武岩(MORB)的特征。综合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沉积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扬子北缘和西缘应先于东南缘在1000~900 Ma期间发生碰撞,而此时的东南缘仍为活动大陆边缘;直到~830 Ma,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沿江南造山带发生拼贴,但只是陆-弧-(微)陆之间的"软碰撞",而无山脉隆升和高级变质作用,各个块体之间处于"联而不合"的状态,大洋岩石圈拆沉之后的软流圈上涌和由拆沉所引起的拉张作用导致了上覆岩石圈和陆壳发生部分熔融,产生了江南造山带830~820 Ma的S型花岗岩;随着全球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820 Ma,华南裂谷盆地开启,并在随后的裂解过程中发育了大量与伸展有关的800~780 Ma A型酸性岩和基性岩脉/墙,而其明显高于同时代MORB源区的地幔潜能温度显示,导致Rodina超大陆裂解的地幔柱可能对该时期岩浆岩的地幔源区有一定影响;随着拉张作用的不断加强,出现了760~750 Ma碱性系列和具MORB特征的基性岩,此时的软流圈地幔既提供热量又有物质供应。  相似文献   
60.
破坏面倾角,即破裂面与最大主应力夹角,是进行岩体工程加固设计的重要依据,也是工程安全预警的基础。岩体赋存于自然环境中,其破坏面倾角受应力、结构面和水等条件的影响,这样,使得水-应力作用下其破坏面的倾角本身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对于软弱岩体。通常用Mohr-coulomb强度准则得到的破坏面倾角为45°+φ/2,是一个定值;实际上岩石破坏面倾角非定值,而是存在一个范围。因而有必要研究在水-应力作用下岩石破坏面倾角问题。本文针对华南红层典型软岩-粉砂质泥岩在水-应力作用下的破坏问题,首先从概率分析角度,利用岩石微裂隙的破坏概率分布函数,得到软岩破坏面倾角表达式;并利用TAW-100水-应力耦合岩石细观力学伺服三轴试验系统开展软岩在水同时作为赋存环境和围压时的三轴压缩试验,得到其在0和1MPa围压时破坏面倾角范围为50.3°~80.2°;将该破坏面倾角和Mohr-Coulomb强度准则得到的破坏面倾角值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本文所建立的破坏概率方法与实验结果更为接近,表明本文方法有较好的合理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