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37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末次间冰期以来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沟谷侵蚀-堆积过程初探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以陕西洛川北汉寨小流域为基础,建立末次间冰期以来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沟谷侵蚀-堆积模式,并定量计算流域不同时期侵蚀模数或堆积速率,初步恢复了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高原中部地区的沟谷侵蚀-堆积过程。计算结果表明,末次间冰期公来,黄土高原中部地区的自然侵蚀作用可能在逐渐加剧。侵蚀-堆积是黄土区沟谷发育的基本过程,并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侵蚀期相当于湿润期,也就是降雨量大的时期;沉积黄土层的时期沟谷发育大大减缓甚至停止,并且在原来的谷底、谷坡上还可堆积黄土。  相似文献   
52.
黄土高原现代天然降尘的组成、通量和磁化率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黄土高原现代天然降尘的季节性变化研究表明,矿物粉尘是天然粉尘的主要组成成分,有机质和污染物以夏季粉尘中含量最高,粉尘的磁化率在80-150单位之间,明显高于冰期黄土,指示着间冰期时原始粉尘的磁化率就已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粉尘沉积通量的季节性变化在高原北部较大,中部和南部变化较小,年累积通量也是北部明显高于基本相当的其它地区,分析粉尘沉积的气候过程认为,黄土坑原的天然防尘主要表现为常态存在的非尘暴降尘,大部分为近距离低空再搬运粉尘,其沉积通量与地表的干燥度密切相关,部分来自内陆远源沙漠,通过高空西风气流转输,冬季风粉尘在大部分黄土高原略高于其它季节粉尘,而在西北部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53.
粤西玻璃陨石的发现及其断代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粤西电白、茂名、吴川一带发现的玻璃陨石(雷公墨),进行了年代和化学成分测定,证明它们和邻近的雷琼地区以至澳亚散布区内其它地区的玻璃陨石一样,是同一地质事件的产物。本文根据雷公墨所在层位,大体确定了若干第四系剖面的时代,为判断吴川-四会断裂带的近期活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4.
环境磁学某些研究进展评述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环境磁学是应用岩石磁学和矿物磁学技术去恢复环境过程、重塑环境演化历史的一门边缘科学。沉积环境中磁性矿物的形成、搬运、沉积和演化受气候变化和环境过程的控制,因此,岩石和矿物磁学性质可作为环境变化和气候过程的代用指标。环境磁学能为全球环境变化、气候过程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鉴于环境磁学方法在古环境和古气候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对当前黄土、湖泊沉积物和海洋喾物环境磁学研究的一些进展作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55.
再论萨拉乌苏组的地层划分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对萨拉乌苏组的沉积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划分,按照岩性将其划分为17层;结合本文及前人的测年结果将萨拉乌苏组定为中更新世—全新世的沉积,因此,提出“萨拉乌苏组与晚更新世的马兰黄土为同期异相或异期异相”的看法是值得商榷的;此外,本文对萨拉乌苏组中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沉积作了重点研究,建立了这一时间段的气候曲线,并通过与典型的风成沉积及深海氧同位素阶段的对比,讨论了最后一个气候旋回中这一地区的环境演变历史。  相似文献   
56.
黄土高原勺状沟壑特征及发育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沟谷是黄土高原物质交换最频繁,形态变化最剧烈的区域。在内外营力的共同作用下,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类沟谷塑造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独特地貌景观。在黄土高原沟壑系统中,广泛分布着一类特殊的黄土勺状沟壑,目前对其成因、发育过程与机理以及空间分布特征等的认知明显不足。本文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DEM数据作为数据源,在大量野外调查和专家知识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黄土勺状沟壑的概念,指出黄土勺状沟壑是独立发育于黄土坡面上的永久性沟谷。其次,从沟壑形态、汇流关系、侵蚀过程、分布特征等方面分析了黄土勺状沟壑区别于其他已有沟壑的特点。进而,从发育形态、发育规模、发育部位等角度对黄土勺状沟壑进行了分类,深化了对勺状沟壑的认识。再次,基于空代时理论,定量分析了黄土勺状沟壑发育过程的形态演变特征,进一步探讨了黄土勺状沟壑发育过程,论证了黄土勺状沟壑是黄土切沟的初期阶段。最后,在系统梳理总结勺状沟壑的特征及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黄土勺状沟壑的发育过程设想,指出勺状沟壑的形成离不开黄土陷穴和暗穴的生成和发育,勺状沟壑的进一步发育伴随着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过程。勺沟尾部变细甚至消失,不能发育成更大规模的切沟,与地下暗穴、黄土渗透率、降雨条件以及地表覆盖有关。本文成果期望为进一步完善黄土沟谷地貌发育和侵蚀过程与机理等认识做出贡献,同时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7.
开展南极科学考察以来 ,我国科学界有关南极科考成果 ,丰硕至极 ,仅就南极无冰区地理环境方面 ,1 9 93年谢又予研究员发表了专著《中国南极长城站地区地貌与沉积》,是我国关于南极无冰区地表物理风化、地貌发育与沉积环境等方面研究的领先成果。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副教授赵烨博士撰写的《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土壤与环境》,已由海洋出版杜于 1 999年出版。这是一部以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土壤为核心研究对象 ,深入分析了亚南极冷湿区现代环境的特征、土壤发育过程、土壤发生类型 ;详细讨论了全新世土壤发育与环境演变的相互关系 ,…  相似文献   
58.
缅怀王乃梁老师曹家欣,袁宝印(北京大学地理系,北京100871)(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王乃梁老师离开我们已经一周年了,老师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眼前,唤起我们深深的思念。他一生淡泊名利,平易近人。待人宽厚,温和可亲,治学严谨,德高望...  相似文献   
59.
海南岛玻璃陨石和第四纪玄武岩氧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南岛北部(琼北地区)广泛分布着第四纪玄武岩,根据地质和地貌特征,风化壳发育程度,玄武岩和沉积地层之间接触关系以及玄武岩古地磁测量结果,可以分成四期(图1)。  相似文献   
60.
2000a B.P.来毛乌素地区的沙漠化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最近2000aB.P.来毛乌素地区的沙漠化研究表明,现今流沙的分布范围与气候之间“不平衡”,毛乌素沙地并非气候演变的“顶极产物”,而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过度的人类活动使“古沙翻新”的结果,但古沙翻新的形式在不同的地貌位置有所不同。同时,萨拉乌苏组中的古风成砂并非现代流沙的唯一沙源,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黑垆土之下的古风成砂。如果未来温室效应继续导致全球变暖,毛乌素沙地不会南侵,有向北退缩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